九江十景之九:活力共青 鄱阳湖畔一明珠
共青城位于江西省北部、昌九工业走廊中段,境内地势平坦,面积200平方公里,人口10万。共青城前身是1955年上海青年志愿者创建的共青社。1992年,江西省政府为加速昌九工业走廊建设,批准成立江西省共青开放开发区,并赋予省级利用外资审批权。1994年省政府又批准成立江西省共青台商投资区。2002年10月,共青城被确定为九江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共青城素有鄱阳湖畔的明珠、京九线上的名城之称,集开放开发区、台商投资区、生态示范区、“三高”农业示范区、候鸟自然保护区于一体,是江西省重要的出口创汇基地,江西省首家纺织服装生产基地。 1955年10月15日,上海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一行98人奔赴江西。18日,在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的亲自护送下,来到了位于德安县九仙岭下八里乡安家落户。 当年的德安县九仙岭一带,人烟稀少,常有野兽出没。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克服重重困难垦荒种地,自食其力。 1955年11月29日,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到江西视察工作时专程到德安县九仙岭看望上海垦荒队员。胡耀邦观看了垦荒队的茅舍、图书馆、食堂、猪圈以及队员们新开垦的梯田、刚种下的小麦和油菜,一边详细地询问队员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情况。队员用小山竹劈开夹上药棉,做成一支“大笔”。胡耀邦看了,很高兴,拿起笔题写了“共青社”三个大字。 胡耀邦回北京后不久,收到上海垦荒队员的生产计划修改报告。他立即写了回信,并寄来书籍、二胡、唢呐、三弦、篮球和一台闹钟。 1957年秋,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共青社”搬迁到江西省德安县和星子县交界的鄱阳湖畔。1958年3月,国营德安共青综合垦殖场正式成立。同年5月,垦殖场遭洪水袭击,早稻颗粒无收。为共度灾荒,中共德安县委决定将金湖乡所属6个农业社转入垦殖场,组成场社合一,全民和集体两种所有制共存的综合垦殖场。 以后共青人又历经种种困难挫折、天灾人祸,几次搬迁,几次改名,在遭受特大洪水灾害侵袭的最困难时刻,他们还经历过一分钱萝卜干分三餐吃,甚至露宿荒野的日子。但是他们在困难面前并没有吓倒,而是拧成一股绳,继续往前闯。他们也正是凭着这股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走过了“50年代初创、60年代徘徊、70年代起步、80年代开始大发展”的不同阶段。从“共青社”、“共青垦殖场”发展为后来的“共青城”,在荒滩芜洲上建起了充满青春活力的新兴城市。 1984年12月12日,胡耀邦到共青垦殖场视察,兴致勃勃地视察了工厂、果园、市容市貌,看了7层楼高,一万多平方米的羽绒生产工厂,感慨万千,要求把还留在共青城的17名老上海垦荒队员找来合影留念,并再次为共青人题写了“共青城”三个大字。 1985年10月,为纪念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赴江西30周年,胡耀邦专门写了贺信。胡耀邦去世后,按照他的遗嘱,骨灰被安葬在共青城富华山。(罗文霞 杨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