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 发表于 2008-8-29 09:45:42

九江十景之十:渊明故里 田园诗祖陶渊明

  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仍的东晋末年,41岁时,在彭泽令任上,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返里,躬耕田园,直至去世。陶渊明历来被文学史家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杰出的田园诗人”。   诗人的故里位于避暑胜地庐山的南麓栗里村。《归园田居》是他归隐后第二年所写的代表作,字里行间充满着诗人抛弃恶浊的仕宦生活,投身乡里大自然怀抱的那种喜出望外、怡然自得的心情。目前,我市星子、九江等县有诸多陶渊明文化遗存旧址,如星子县境风传有玉京山,据《庐山志》记载,星子县城西2.5公里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所,是陶渊明的第一故里,他在这里曾写出《归去来兮辞》、《饮酒》等名篇佳作;九江县对陶渊明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陶渊明纪念馆,是陶渊明文化研究和对外交流的基地。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   陶渊明是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星子县)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义熙元年(405年)秋,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陶渊明13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义熙四年,陶渊明生活较为困难。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   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22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罗文霞 杨 帆)

蚂蚁 发表于 2008-11-30 15:38:49

陶渊明故里星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江十景之十:渊明故里 田园诗祖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