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方言:庐山的“庐”为什么念“lí” (杨修骏/文)
在普通话未完全普及的年代,土生土长的九江人都会把本地著名的风景名胜庐山中的“庐”字念作“lí”,并以“庐山”演变出很多生活谚语,比如形容做某件事很艰难、艰辛,常常有“上庐山”、“过庐山”、“驮庐山”等等。不过,如今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庐”字的方言读音已经从“lí”变更为“lóu”。“庐”字为什么念作“lí”?查询《唐韻》上的读音是“力居切”,想读准这个音,先简单的了解一下反切注音法,反切注音法就是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最初单称“反”,但“反”是封建帝王最忌讳的,后被改为“切”,再后合称“反切”。
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例如,我的名字杨修骏,《正韻》“楊,移章切,𠀤音陽。”就是用“移”的声母“y”、“章”的韵母“ang”为“楊”注音“yang”。《唐韻》“修,息流切”,即取“息”声母“x”,再取“流”韵母“iu”,合起来就是“xiu”。《唐韻》“骏,子峻切”,即取“子”声母“z”,再取“峻”韵母“un”,合起来就是“zùn”,以前在浙江台州工作时,好像其方言读骏就是念“zùn”,只是如今时代久远,发生音变而已。
那么看完上面那例子,再回头看看“庐”字在古代读音是什么?《唐韻》“庐,力居切”,即取“力”声母“l”,再取“居”韵母“ü”(居的拼音是ju,因j与ü相拼时,ü去两点变u),合起来就是“lü”。《集韻》、《韻會》《正韻》“庐,凌如切,𠀤音閭”中更进一步说明“庐”与“闾”发音(lü)相同。由于九江方言中的发音问题,ü变成i,那么“lü”就自然成了“li”。
lü念li的字有:闾、率、屡、驴、虑、律、履、滤、缕等,而《正韻》又记载“庐,龍都切,音盧”,所以现在“庐”被注音为lu,方言则念“lou”,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年轻人忘记了“li”,记住了“lou”。
{:soso_e116:} 又长见识了 {:soso_e114:} 中国地方方言大有研究的奥妙 难道我们父辈常说的去雷山砍柴,是指庐山? ^^^^^^切的我头晕了,虽然我是读中文的~ 是啊!听爷辈还有父辈的人这么说啊 小子听到一个传说!就是秦始皇赶山塞海的传说!据说庐山原本是“骊山”的一部分!被秦始皇用打神鞭把骊山的一部分赶去塞海,到九江打神鞭被观世音收了去,所以小部分骊山变成了庐山!也许与这个传说有关! :victory: 东篱忆菊 发表于 2013-8-16 20: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小子听到一个传说!就是秦始皇赶山塞海的传说!据说庐山原本是“骊山”的一部分!被秦始皇用打神鞭把骊山的 ...
可信,长知识 父亲他们都说是雷山砍才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