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与李白有关的石刻
唐代大诗人李白十分喜爱庐山,一生中至少五次上庐山。第四次上庐山时,年近六旬的李白还在五老峰北侧的峡谷内筑草堂隐居了半年多,有终老此地之意。后因永王李璘再三请他下山,相助平定“安史之乱”,他才离开庐山。李白前后为庐山写了几十首精美的诗歌。遗憾的是,现在庐山的摩崖石刻中尚未发现李白的手迹,现存的几块与李白有关的石刻,都是后人所题。
1961年9月中旬,庐山当地领导恳请在庐山开会的毛泽东主席为庐山题词,毛泽东欣然答应,书写了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四句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并题:“李白庐山谣一诗中的几句。登庐山,望长江,书此以赠庐山党委诸同志。”
现在,这幅题词已被刻在庐山“毛泽东诗碑园”的石碑上。毛泽东的这幅草书充分展示了他书法艺术的特点,飞龙走凤,大气磅礴,既显示出了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也写出了此诗气势宏阔、意境悠远、高飘雄逸的神韵。“动风色”三字写得极为传神,观者都感到山风飒飒,扑面而来;而“流雪山”的“ 山”字,远远看去,有如大江曲折。
《庐山谣》是李白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上庐山时所写,是他在遭受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挫折、最大的一次磨难后重返庐山时所写。唐代“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第16个儿子、永王李璘起兵反击叛军。大军过浔阳时,李璘三次派人上庐山,请隐居庐山的李白下山做他的幕僚。李白终于被永王的盛情所打动,兴致勃勃地下了山。一向胸怀大志的李白以为有了用武之地,兴奋地写道:“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他居然以东晋大破前秦苻坚百万兵马的宰臣谢安自喻。谁知不久,太子李亨眼看“安史之乱”已快平息,怕永王李璘会趁机与他争夺皇位,竟指责李璘军为“叛军”。兄弟俩又发生内战,李璘兵败,只下山三个月的李白也因为“附逆”而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四川一带)。当李白行至白帝城时遇大赦,高唱“千里江陵一日还”而顺江直下,回到浔阳(今九江),又上了庐山,这年李白已近60岁了。
经历了冤屈和身心的巨大折磨,李白不能不感到极大的悲愤,但生性豪放的他却一点也不沮丧和颓废。面对气象万千的庐山奇景,他照样放声高歌:“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诗写得何等神采飞扬,意气风发,没有一点颓废消极、牢骚满腹的影子,这就是千古一人的李白!
在庐山,除了还有几处后人书写的李白诗歌石刻外,还有一处极重要的石刻与李白有密切关系,这就是位于五老峰下、通往三叠泉小道旁的一块大石上刻的“青莲谷”三个大字。
李白曾在五老峰北侧的山谷中筑草堂隐居了半年多,现在这个大山谷就是以李白的别号“青莲居士”而得名为“青莲谷”,谷中的溪涧也叫“青莲涧”。
白居易的一首《咏大林寺桃花》诗造就了一个著名景点:白司马花径。李白虽然也留下了青莲谷、青莲涧等地名,但知道这些地名与李白有紧密关系的人并不太多,李白大名自是人人皆知,但不是人人都知道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司马花径的建成,与“花径”二字石刻被发现、被保护有极大关系,而“青莲谷”石刻至今尚横卧荒野,只与冷月清风、小溪杂草为伴。李白为庐山写过几十首诗歌,《望庐山瀑布》是历年小学语文课本必选的经典古诗,又有谁不知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名句呢?《庐山谣》堪称李白诗作中的精品,被选入中学和大学课本。李白为扩大庐山的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庐山完全应该建纪念李白的景点。李白是享有国际声誉的伟大诗人,建纪念李白的景点可大大丰富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的内涵。
五老峰、三叠泉现已成为庐山主要景点,李白本来就在五老峰建有草堂,如果也能像李凤高、陈三立等有识之士建亭保护“花径”石刻一样,将“青莲谷”石刻好好加以保护和利用,筑路建亭,恢复李白草堂,立李白塑像,就能为庐山增添一处极有吸引力的人文景点,与五老峰、三叠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增辉。如此美事,做起来并不难,又何乐而不为呢?(贺楠)
来源:九江新闻网-长江周刊 只知道老李同志的《望庐山瀑布》
不幸的是,这首诗的第一句,也被网友用来恶搞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