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商人 发表于 2014-4-23 09:39:28

元代磁州窑画枕上的道教故事

  元朝统一全国后,统治者大力扶持道教,使道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形成了北方以王重阳及弟子丘处机为代表的全真道,南方以张天师为教主的正一道两大派别。  道教的盛行,对元代的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文化上的疏离和文人地位的降低,文人们难以进入仕途,转而向道教寻求精神的慰藉,他们将与世无争、超凡绝世的隐居生活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和最后归宿,致使许多有名的士人纷纷隐居名山学道,在创作上也寄情山水,作品中的人物一派仙风道骨,逍遥自在,皆身心安闲,不染世尘。代表元代艺术水准的元曲中,属于道教戏剧一类的至少有40种,约占元杂剧总数的十分之一。受当时道教文学作品的影响,在磁州窑的瓷枕上也出现了许多表现道教题材的绘画作品,大都以流行的道教故事为内容,画面生动,人物飘逸,场景奇特,亦真亦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张天师断案画枕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84/3128640202523693836.jpg  张天师断案画枕  张天师是对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世袭教主的通称。汉末时张陵创建五斗米道,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人称张天师。元杂剧中有一批以反映道教神仙信仰、宣扬道教教理和修炼方术为内容的剧目,世人俗称为神仙道化戏。这类戏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就是演述神仙断案的故事,从而宣传道教的天条戒律。如著名的元杂剧作家吴昌龄的《张天师断风花雪月》,又名《张天师明断辰钩月》,就是描述道教张天师断案的故事。剧情描写秀才陈世英赴京赶考,路过洛阳城时,探望在此任太守的叔叔。时值八月十五,叔叔在院中摆下美酒佳肴款待侄儿。酒宴散去,陈世英独自在书房的院中吟诗弹琴。一曲瑶琴,感动了月亮中的桂花仙子,便下临凡世,两人饮酒言欢,依依不舍,临别时约定来年的八月十五再次相聚。桂花仙子走后,陈世英苦思成疾,大病不起,多方求医,仍无疗效,以致错过了赶考的日期。到了第二年的中秋节,陈世英盼望着与桂花仙子相会,病情日趋加重。恰在这时,云游洛阳的天师道三十七代传人张道玄准备回龙虎山修行,特来向陈太守辞行。张天师来到陈太守的府衙,感到有一股污浊之气,便问道:你府上是否有染病之人?陈太守直言相告,侄儿陈世英已患病卧床一年,久治不愈。张天师见过患者后说:你侄儿是被花月之妖缠身,酿成大病,让我来为你驱逐妖魔。于是在院中筑设五雷坛,披上法衣,手持驱邪剑,登坛作法,驱赶走了桂花仙子,使陈世英病体康复。该剧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布局排场,匠心独运,颇受人们赞誉。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有一方表现元杂剧《张天师断风花雪月》场景的画枕(图1),长方形,枕的前立面开光内为梅花鹿,后立面为一只蹲伏的卧虎,两端开光内为团花,枕的底面有上荷叶、下荷花的“张家造”窑戳。枕面的开光内绘制主题图案:左侧是一座太湖石组成的假山和几株茂密的柏树,树荫下筑有一座高台,台上的凉亭下立有两人,后者为童仆,前者为张天师,他身披法衣,手持驱邪剑,直指台下的桂花仙子。桂花仙子披头散发,被罩在一片云雾中,头上飘拂着朵朵团云,空中还绘有弯月和各种星宿图,生动地表现了张天师在五雷坛断案审结的情景。  张陵的孙子张鲁任教主后,五斗米道的影响日趋扩大。曹操控制汉献帝后,为利用道教势力,委任张鲁为汉中太守。后曹操占据邺城,张鲁及其部众也随之北迁,五斗米道开始在北方得以传播。磁州窑的场区位于邺城遗址附近,是当时五斗米道传播的核心地区,使张天师的声望波及后世。磁州窑画工在瓷枕上选择这一题材,正是受到了元杂剧与道教的双重影响。  “李渤驯鹿”画枕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99/14472792147921806755.jpg  李渤驯鹿画枕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20/16818786988569595320.jpg  李渤驯鹿画枕  磁县的磁州窑博物馆收藏一件金元时期的白地黑花画枕(图2),出土于磁县南开河乡小侯召村。枕为长方形,长41.5厘米,宽16.6厘米,高15.6厘米。枕的前立面开光内装饰墨竹纹,后立面开光内装饰翔凤纹,两端绘荷花。枕的正面边框内墨书“漳滨逸人制”5个小字,枕底有钟形的“王氏寿明”窑戳。枕面的开光外装饰繁茂的4朵缠枝花卉,开光内为主题图案。画面背景是在一座幽静的山林里,祥云缭绕,树木苍劲,掩映着两扇镶有鼓钉的拱形大门,大门前的树荫下有三人,居中的道师正俯身向童子吩咐着什么,而另一人则向前呼喊,远处的一只鹿听到呼喊,正回头张望。  这幅枕画反映的是唐代李渤驯养白鹿的故事。唐贞元元年(785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庐山东南五老峰下隐居读书。李渤驯养了一只白鹿,这只鹿温驯可爱,颇通人性,常随主人外出走访游玩,与主人形影不离,而且还能帮主人传递信件和购物,它常常跋涉20余里到南康府(今江西省星子县)为李渤买墨沽酒,投递书简。李渤需购物时,只需写一张纸条,连同银两放在竹筐里,挂在鹿角上,白鹿就会如数购回,因此被山民们视为神鹿,称李渤为“白鹿先生”或“白鹿山人”,将他隐居的地方称为“白鹿洞”。其实这里并没有洞,只是因为四周青山环抱,树木葱郁,由山间小路进去有数里之遥,真有点入洞之感;也有的说,这里四面环山,站在山颠俯视,貌似洞状而得名。  画枕中的三人,一人为童仆,余两人应为李渤兄弟。李渤神态安详,身穿道袍,头戴逍遥巾,两条帽带随风飘舞。而其兄李涉性格喜动,正向外奔跑着。画面上的人物有动有静,更显山谷的幽静。尤其是正在回头张望的白鹿,点明了画面的主题,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长庆元年(821年),在文学大家韩愈的劝说下,李渤出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便将昔日隐居之所起名为白鹿书洞。北宋初年,此地又改名为“白鹿书院”,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这里任郡守时,重建院宇,在此亲自讲学,名声大振,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现白鹿书院内的思贤台就是为纪念李渤在此隐居读书、与鹿相娱的史迹而建的,下凿一洞,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雕一石鹿,并作石鹿记,寓“见鹿思贤”之意,以示纪念。  “陈抟避诏”画枕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67/15791120772245746415.jpg  陈抟避诏画枕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61/17991532886001500533.jpg  陈抟避诏画枕  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收藏一方元代瓷枕(图3),出土于磁县岳城水库。枕为长方形,长37.1厘米,宽15.8厘米,高12.4厘米。通体采用白地黑花装饰,前后立面开光内为缠枝牡丹,底部印有钟形“王氏寿明”窑戳。枕面开光外为4朵繁茂的花卉,左侧边框内书“漳滨逸人制”五字,开光内为主题图案。画面的背景是雾气缭绕、古柏参天的深山,右侧山门前有两人,童子打开山门,接过师傅的宝剑正欲进入洞府,闻听身后有人传唤,蓦然回首,只见两位衣饰华丽的朝廷特使来到山洞前,他们的脚下乱云飞舞,仿佛腾云驾雾而来,其中一位官人手持笏板,一位仕女双手捧盘,应皇上之命来下诏书。  这幅画枕表现的是道教中著名的“陈抟避诏”的故事。陈抟(871~989年)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和道教诗人,字图南,自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年轻时举进士不第,便发誓不求仕途,遂隐身山林,苦心修道,名声大振。后唐时明宗皇帝闻听他的高名,派使者持诏邀其出山。陈抟不敢抗旨,只得来到洛阳晋见。面见天子时,陈抟却不下拜,满朝文武大惊失色,明宗却说:“高士是不用常礼来对待的。”明宗想让他在朝中担任要职,但被陈抟婉言推辞。明宗派人将他送到宾馆悉心照料,陈抟一无所感,早晚只在蒲团上打坐,明宗三番五次驾临礼贤宾馆,陈抟故作睡卧,不久飘然而去。  后周时陈抟移居华山。显德三年(956年),周世宗柴荣闻听陈抟的大名,特地将他召来,探问国运的长短。陈抟吟出四句诗:“好块木头,茂盛无赛。若要长久,添重宝盖。”此诗前面指的是“荣”字,后面指的是“宋”字,其意是说唯有宋朝才能国运长久。世宗并没有领会诗中的含意,见他学识渊博,既是儒学之师,又是道学老祖,便任命他为“谏议大夫”。陈抟写了长达千言的辞谢书,辞别朝廷,柴荣只得赐号“白云先生”,任其所往。  公元960年,赵匡胤平定天下当上了宋朝的皇帝,屡次派人迎取陈抟入朝,陈抟不肯,远离尘世,不知去向。  太宗赵光义登基后曾两次召见陈抟,向他求教修养之道,并赐号“希夷先生”。太宗想将他留在朝中,但知道他无意于功名利禄,便由他而去。  华山南峰天门西北有一处名为“避诏崖”的石洞,传说就是陈抟为躲避宋太宗诏征的藏身之地。陈抟在《答使者辞不赴召》中有“山色深庭供画障,松声万壑即琴弦。无心享禄登台鼎,有意求仙到洞门”的诗句,枕面上的山中景色和情景正是这一诗句的生动描绘。  钟离权度吕洞宾画枕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50/14691800622093057570.jpg  汉钟离度吕洞宾画枕  相传吕洞宾因屡次进京考举不中,心灰意冷。他走进路旁的一家酒肆饮酒消愁,这时进来一位道人,自称钟离权,久居终南山鹤峰顶,他听了吕洞宾的述说,便劝其随自己远游,吕洞宾有些犹豫不决,钟离权也不深劝。店家煮黄粱饭时,吕洞宾渐渐感到困倦,钟离权便递给他一方如意枕,吕洞宾昏昏睡去,进入梦乡,梦见自己进京赶考,状元及第,娶妻生子,官及宰相,未料偶犯重罪,抄没家资,妻离子散,孑然一身。忽然梦觉,黄粱未熟。醒后吕洞宾感悟道:50年不过一瞬间,得不足喜,丧何足悲。于是随钟离权远游,终于得道升天,成为八仙之一。  峰峰磁州窑艺术馆收藏一方元代吕洞宾随师傅钟离权远游的白地黑花画枕(图4),长方形,前立面为墨竹纹,枕面开光内绘有主题图案。在荒郊野外,师徒两人头顶白云,相伴而行。钟离权袒胸露腹,手持葫芦,正回头与吕洞宾答话。吕洞宾一袭长袍,身背宝剑,跟随在师傅身后。场景空旷,笔法简洁,表现出道家大师的仙风道骨。  吕洞宾度城南柳画枕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10/360089243967559270.jpg  吕洞宾三度城南柳画枕  元代谷子敬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是一本神仙道化剧,描写的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三次到岳阳楼,度化柳树精和梅花精学道成仙的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在宣传道家出世思想的同时,亦时见人世间的情趣,曲辞高妙,结构精当,堪称典范。剧中的大致情节是:仙人吕洞宾观望云气,得知岳阳郡将有神仙得到度化,便来到岳阳楼。楼下有一株千年柳树已成精,杜康庙前有一株白梅花也已成精。吕洞宾遇到柳树精后,劝他出家修道,但柳树精苦于自己未得人身,不能成道。吕洞宾让他投胎楼下卖茶人家为男,名为郭马儿,将梅花精投胎人间为女,名为贺腊梅,二人长大后结为夫妻,在岳阳楼下开茶坊。30年后吕洞宾再次前来度化,但郭马儿仍未醒悟。于是吕洞宾第三次来到岳阳楼,这时郭马儿已改为卖酒,吕洞宾喝了他的酒,给他一把剑,让他杀妻后随己出家,郭马儿愤然离去。当他把剑带回家后,贺腊梅的头颅忽然掉落,郭马儿便将吕洞宾告到官府。吕洞宾却说贺腊梅未死,呼唤一声,她果然醒来了。众问官要判郭马儿诬告罪,郭马儿急忙向吕洞宾求救,这时才发现众问官原来皆由八仙变幻而成,于是夫妻二人随吕洞宾入道成仙。  邯郸市私人收藏一方元代白地黑花瓷枕(图5),长方形,前后立面开光内为缠枝牡丹,底部印有钟形“王氏寿明”窑戳。枕面开光外为4朵繁茂的花卉,开光内为主题图案。穿着长袍、身背宝剑的吕洞宾站在城外的木桥上,正与岸边的柳树精对话。画中的柳树精为鬼的形象,头上插两根柳枝,表明它的身份。河水的两岸点缀有花草和高大的树木,远处有飘拂的白云,场景深远幽静,使吕洞宾的形象极为突出。  八仙过海画枕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71/14789551023042527035.jpg  八仙过海画枕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86/141111783365912198.jpg八仙过海画枕

白鹿商人 发表于 2014-4-23 09:40:17

 八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因他们都是学道而成仙的,所以成为我国道教供奉的八位得道仙真。道教八仙之说,约起源于宋元时期,元杂剧中对八仙有着生动的描绘,如马致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范子安的《陈季卿误上竹叶舟》和谷子敬的《吕洞宾三度城南柳》等,均刻画了吕洞宾等道仙的形象。  邯郸市峰峰矿区文保所收藏一件绘有“八仙过海”传说的元代磁州窑瓷枕(图6),出土于磁县岳城水库。枕为长方形,长41.2厘米,宽19厘米,高14.6厘米,底有“古相张家造”窑戳。枕前立面的开光内描有墨竹图,枕面用编席纹装饰边框,边框内作菱形开光,边框和开光的4个角填饰细密的牡丹纹。在枕面的开光内绘八仙过海的故事。画面采用中国传统画的工笔手法,远处的背景是三座连绵的山峰,取自李白“三山半露青天外”的诗意。近处是一字排开的八位仙人,他们手持宝器,头顶祥云,脚踩浮云,翩然而至,营造出一种超尘脱俗的意境。在画面上从左至右可依次辨出八仙的身份。  居于八仙最前面的是汉钟离,他相貌端庄,银须苍髯,精神矍铄,身着长袍,随身背一宝葫芦。第二位是吕洞宾,他头戴道帽,身披长袍,背着阴阳剑,飘逸前行,俨然一副武将风范。第三位是铁拐李,手持把柄弯曲状的拐杖,正回头照看后面的队伍。第四位是曹国舅,头戴官帽,脚穿黑靴,一袭长袍,肩搭一件法宝,气宇轩昂。第五位是韩湘子,头戴璞帽,脚穿黑鞋,手托花篮,正手舞足蹈地走在队伍中。第六位是张国老,曾受道于铁拐李,枕面上的张国老弓腰驼背,手持铁拐,一副老迈相。第七位是何仙姑,她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常持竹笊篱上山采茶,每日朝出暮归,采撷山果侍奉母亲,十四五岁时经铁拐李、蓝采和点化成仙。而画面中的这位仙人却不似何仙姑,而是一位男性,手提竹篮,肩扛一把类似锄头的农具,如同一位暮归的农夫。第八位是蓝采和,传说他衣衫褴褛,一脚跣露,夏则披絮,冬则卧雪,常手持三尺余长的大拍板于城市乞讨,似醉非醉,挨门唱歌乞讨。画面上的蓝采和腋下夹着一只大拍板,紧跟在队伍后面。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65/8141531024189833933.jpg  八仙过海画枕  峰峰磁州窑艺术博物馆也收藏一方“八仙过海”的长方形画枕,虽然八仙的排序与上一方枕面略有不同,但人物的姿态、手中的法器完全相同。道家八仙最著名的故事是八仙过海。相传三月三西王母设蟠桃盛会,邀请八仙前去赴宴。八仙途经东海时,只见海水汹涌,巨浪滔天,经吕洞宾提议,八仙们将随身法宝放入水中,各显其能,渡过沧海。  峰峰矿区文保所收藏的这方磁州窑画枕出产于元代,处于八仙人物的尚未定型期,所以画面上的人物及其手中的法宝都与后来流传的八仙略有不同。画面上的八仙似腾云驾雾,又似脚踏万顷浪波,表现出道家逍遥自在的仙人境界。  刘殷行孝画枕 刘殷行孝是著名的“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在民间流传极广。刘殷,字长盛,为广东新兴人。刘殷7岁丧父,在三年的服丧期从不露齿而笑。他的曾祖母王氏在隆冬时节想吃堇菜,因而觉得饭菜无味,茶饭不思。堇菜生于春季,隆冬季节到哪里去找?无奈9岁的刘殷跑到水塘边痛哭:“刘殷自幼父亲早逝,曾祖母在堂,需要我来奉养。而我身为人子,却无法得到曾祖母想要的食物,我该怎么办呢!”这时忽然听到好像有人说话,刘殷止住哭声往上一看,只见一位仙人飘然而去,再往地上看,只见水塘边长出了绿油油的堇菜,于是他挖了一篮筐跑回家去。以后天天来采堇菜,不久堇菜快挖没了。刘殷正在发愁,有天夜里梦见有人对他说:“西篱下有小米。”他醒来后便去西篱下取土,果然有数袋小米,上面写着“七年有一百石粟米,赐给孝子刘殷”。当时人们感于他的孝行,竞相赠给他谷米丝帛。刘殷对此默记在心,待以后报答乡邻。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72/14248161739846769600.jpg  刘殷行孝画枕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96/12262324948763285156.jpg  刘殷行孝画枕  磁县博物馆收藏有3件表现刘殷行孝的元代白地黑花长方形画枕。第一件枕长42.6厘米,宽17.7厘米,高15.2厘米。枕面出檐,枕的五面绘有花纹。枕的前壁开光内绘两朵折枝喇叭花,后壁开光内绘一只黑熊似向灌木丛俯冲。两旁竖栏花框内分别楷书“古相张家造”和“艾山枕用功”。枕的底部印有竖式双栏上荷叶下荷花的“张家造”窑戳。枕面的边框与开光之间填充石榴花、喇叭花和细碎的花卉纹。开光内绘有“刘殷行孝”的主题图案。居中为三株苍劲的古树,右侧的水塘旁,刘殷双膝跪地,拱手作揖,云雾中一位宽衣长袍的仙人告别刘殷徐徐升天。左侧的房屋前也有一位老者拱手施礼。

白鹿商人 发表于 2014-4-23 09:40:45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99/16565543069498162779.jpg  刘殷行孝画枕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65/16858440031838784893.jpg  刘殷行孝画枕  第二件枕长29.5厘米,宽15.5厘米,高14.5厘米,出土于磁县都党乡冶子村。枕的前立面绘有折枝牡丹花,后立面书唐李白诗:“危楼高千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枕的底部印有竖式双栏上荷叶下荷花的“张家造”窑戳。枕面的菱形开光中绘主题图案,一位双膝跪地的少年拱手作揖,目送宽衣长袍的仙人徐徐升天。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23/12706510382034928363.jpg  刘殷行孝画枕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71/16123365849558126479.jpg  刘殷行孝画枕  第三件枕长29厘米,宽16.5厘米,高13.2厘米,出土于磁县都党乡冶子村。枕的前后立面开光内绘折枝牡丹花,枕面的菱形开光中绘主题图案,左侧露出一角的凉亭和大树,大树下一童子双膝跪地拱手奉送,一位仙人回顾童子,踏着云雾徐徐升天。开光内左侧楷书“漳滨逸人制”。  庄子观鱼画枕   《庄子·秋水篇》记载了庄子观鱼的故事。战国时期,辅佐梁惠王为相的宋国人惠施与庄子在濠水桥上相遇,二人一边散步,一边闲谈。庄子看着水里游动的鱼群说:“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些鱼真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自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也就无法知道鱼是不是快乐。”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问‘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后来“濠梁观鱼”成为一句成语,形容悠然舒适,寄情物外,自得其乐的境界。根据这一故事,庄子观鱼成为画家们用来展现君子清雅高洁品性的题材。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44/13159864501185709656.jpg  庄子观鱼画枕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方元代白地黑花长方形画枕,长31.8厘米,宽15.4厘米,高14厘米。枕的底部印有“张家造”窑戳。枕面的开光内绘“庄子观鱼”图。庄子身着长袍,头束方巾,站在水边躬身前倾,全神贯注地观看水中游动的三条鱼。四野寂静,表现了主人闲适的心境。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52/17205726570998579684.jpg  安氏——庄子观鱼画枕  峰峰磁州窑艺术博物馆收藏一方元代白地黑花长方形枕,枕面开光内亦绘有“庄子观鱼”图案。庄子斜卧在河岸上,身子前倾,聚精会神地观察着水中5条游动的小鱼。天上白云朵朵,河岸花草茂盛,衬托出庄子醉心于鱼水之乐的悠然心情。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5/4837578310153795721.jpg  庄子观鱼画枕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96/3434146161133554152.jpg  庄子观鱼画枕  磁县观台出土的一方元代白地黑花长方形枕也绘有“庄子观鱼”图案。枕长32厘米,宽15.7厘米,高14厘米。前壁绘有折枝花卉,后壁墨书北宋石延年的《春阴》诗:“寒食少天色,春风多柳花。倚楼心绪乱,不觉见栖鸦。”枕的底部印有“张家造”窑戳。枕面开光内绘主题图案,远处为三座高耸的山峰,画面中间是一条河流,两岸是半掩的山石和萧条的树木,庄子端坐在岸上,聚精会神地观看着水中游动的三条鱼。画面空旷寂寥,犹如世外桃源。  庄子自比凤凰画枕  《庄子·秋水篇》记载了庄子自比凤凰的故事。战国时期,惠施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去看望。两人相见,言谈甚欢。庄子告辞后,门客对惠施说:“庄子这次来梁国,是想取代您当宰相的。”惠施听了很惊慌,就派出大批人马搜寻庄子,一直找了三天三夜,弄得满城风雨。庄子听说后主动找到惠施,两人见面后,庄子笑着说:“我来给你讲个故事,南方有一种鸟,名叫凤凰,它从南海出发,展翅高翔飞向北海。一路乘风扶摇,只栖于梧桐的枝干,只品尝干净的竹实,只饮用甜美的山泉。这时有只猫头鹰,正在树杈上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仰头看见凤凰从头顶飞过,唯恐凤凰下来抢他的腐鼠,于是朝着凤凰大声喊叫。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唬我吗?”惠施听了满脸通红。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8/8530756335575929256.jpg  庄子自比凤凰画枕  峰峰磁州窑艺术博物馆收藏一方庄子自比凤凰的画枕,为长方形,前立面为墨竹纹,枕面上一只凤凰掠过枯树,在空中翩舞飞翔,身穿长袍的庄子手指凤凰,表明了自己品行的高洁,从而对那些醉心于功名利禄的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白鹿商人 发表于 2014-4-23 09:41:22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13/2943563107718928141.jpg  铁拐李行医枕画枕  铁拐李行医画枕  磁县博物馆收藏一方元代白地黑花长方形枕,长28.5厘米,宽15.5厘米,高11厘米。前立面开光内为墨竹,后立面开光内绘缠枝牡丹,底部印有竖式双栏上荷叶下荷花“古相张家造”窑戳。枕面开光内绘“铁拐李行医”的画面。铁拐李身着长袍,肩扛宝葫芦,正回首招呼口衔灵芝草的梅花鹿。铁拐李的法器为宝葫芦,传说里面装着灵丹妙药,能包治百病。铁拐李云游四方,为百姓行医施药,民间医药界曾将其视为行业神。梅花鹿被道教尊称为仙鹿或仙禽,常成为道长的坐骑。此枕描绘出道人超凡脱俗的境界。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3/6/5121782040307135870.jpg  铁拐李行医枕画枕  峰峰磁州窑博物馆收藏一方元代白地黑花长方形枕,前立面为墨竹纹,枕面开光内绘有“铁拐李行医图”。画面中的铁拐李发束道髻,胡须飘垂,身穿束腰道袍,肩上的铁拐上挑着一宝葫芦,瘸着一条腿,神情悠然地行走在寂静的山道上。  磁州窑画枕上的道教故事一方面反映了道教内容元杂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道教在北方的普及程度,成为我们了解元代道教发展的一面镜子。(作者:耕生)
来源:《收藏》杂志

芳芳 发表于 2014-5-3 17:29:59

以前的人都好聪明哦,好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元代磁州窑画枕上的道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