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 发表于 2008-12-28 10:49:02

白居易的东林寺“情结”

 白居易一生中最重要的两项追求就是文学和宗教。早年的白居易是唐代抑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佛教在当时的盛行是“德既下衰,道又上失”,从而导致儒释道三教鼎立于天下。唐元和十年冬(815),白居易被贬江州,当时庐山为佛教胜地,山南山北寺庙名僧云聚。期间白居易遍参庐山诸寺,与名僧来往频繁,对佛教的认识和信仰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政治上抑佛到义理上崇佛再到私生活信佛,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观。庐山东林寺是对白居易一生影响最大的寺庙之一,他在九江期间经常夜宿东林寺和西林寺,佛教信仰成了白居易私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林寺也成为白居易精神和情感的归依之所。
  白居易在《答户部崔侍郎书》中说“自到浔阳,忽已周岁,外物尽遣,中心甚虚”,此时归心向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况且“庐山在前,九江在左,出门是沧浪水,举头见香炉峰,东西二林时时一往”。早年的白居易曾研究过佛教的南禅宗思想,还修习过坐禅,这为他迅速融入庐山的佛教界创造了条件。当时东林寺是我国南方佛教中心之一,白居易与东林寺及庐山各寺僧众都有来往,并写有大量诗文。他受东林寺长老之托作有《上弘和尚石塔铭》等铭文,诗作有《宿西林寺早赴东林满上人之会》等。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载参加草堂落成典礼的东西林长老有凑、朗、满、晦、坚等五人;《游大林寺序》中载与白居易同游的东林寺沙门有法演、智满、士坚、利辩等九人,且各有名号。“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这就是白居易九江期间的生活写照。

  白居易与东林寺众僧交往密切的重要原因,是对东晋著名高僧慧远在此地的遗韵流风的景仰。正是在这一时期白居易开始对西方净土表示向往,“昔为东掖垣中客,今作西方社内人”、“不须惆怅从师去,先请西方作主人”。慧远倡导的净土信仰认为灵魂不灭,主张修来生,这与白居易以前修习的禅宗思想唯重此生的现世精神有很大不同。尽管白居易的净土信仰在江州时期才开始,但是修习西方净土自此成为白居易一生最重要的宗教追求,作为净土宗发源地的东林寺也因此和白居易结下了不解之缘。晚年白居易出资重修的洛阳龙门香山寺即是修习西方净土的道场,他在《重修香山寺》诗中说“南祖心应学,西方社可投”,念佛往生净土成为白居易佛教信仰的总结。

  白居易在庐山香炉峰下建草堂,与东林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慧远与“十八贤”结白莲社共修净土之说形成于中唐时期,这与白居易的大力推崇有着密切关系,“莲社”之说也因此成为我国文化传播史上的一段文化佳话。“十八贤”中有僧有儒,显然身居官场的白居易能在“十八贤”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给他隐居庐山提供了精神准备。白居易甚至以“十八贤”自比,他写诗回忆与东林寺众僧等十七人同游庐山的情景,“最惭僧社题桥处,十八人名空一人”。

  白居易在九江期间曾捐出作《上弘和尚石塔铭》的润笔绢百匹,修东林寺经藏西廊。东林寺经藏是中唐时期修建的最著名的一处经藏,元和四年由江西观察使韦丹出资修建,收藏中外佛教经典达一万卷。白居易在《东林寺经藏西廊记》中载“一切经典尽在于内,盖释宫之天禄石渠也。”当时白居易“常与庐山长老于东林寺经藏中,披阅远大师与诸文士唱和集卷”,这是白居易私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时常读经到深夜。正是在江州时期白居易开始系统地接触佛教经典,这对白居易佛学修养的提高和佛教信仰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离开九江之后,仍和东林寺长老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一别东林三度春,每春常似忆情亲”,可见白居易与东林寺的感情深厚。二十年后(835),他先后两次把自己编著的《文集》付东林寺收藏,并作《东林寺白氏文集记》云“且欲与二林结他生之缘,复曩岁之志也,故自忘其鄙拙焉。”三十年后,白居易临终前还托人致信东林寺,并有诗《寄题庐山旧草堂兼呈二林寺道侣》云:“三十年前草堂主,而今虽在鬓如丝。登山寻水应无力,不似江州司马时。渐伏酒魔休放醉,犹残口业未抛诗。君行过到炉峰下,为报东林长老知。”这是白居易最后一次对庐山和东林寺的回望,因为庐山的青松和东林寺的白莲是白居易梦魂归依的永远的净土。(聂建华)

来源:九江新闻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居易的东林寺“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