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人寻味的万杉石刻
耐人寻味的万杉石刻☆ 陈再阳人文圣山。——庐山何以当之?魂在白鹿书院,重在真儒过化,载在摩崖石刻也。庐山摩崖石刻(据说有1300通),今已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大儒黄宗羲在《匡庐游录》中就记到“足之所践,无非题名”。其中规模、数量,以秀峰石刻群为最(据资料有182通,余至今也仅考得155通)。东距秀峰二里许之万杉寺,“相传石镵甚富”(明桑乔《庐山纪事》)。今仅寺西竹林和三分池、珍珠泉崖壁,尚存石刻十余幅。数量虽少,然其辨识、句读、考证之难甚于全山诸处。前人和今人之录考又多有讹误。特别是有些石刻的文字,不合从右至左通读的古例,乃全山仅见,颇耐人寻味。第一通、三字横排,自右至左通读,“龙虎岚”。在寺西竹林一卧石上。每字幅高220cm,宽190cm。第二通、“庆。槐京包帚书”。在寺西竹林另一卧石上。“槐京包帚书” 为“庆”右竖款。“庆”字幅高340cm,宽300cm。考:1、“龙虎岚庆”四字字体相似,然字幅不一。“槐京包帚书”为“庆”字右款。如为同一人所题句,则四大字尺幅似应一致,且按从右至左通读古例,落款则应在“庆”字之左。2、李梦阳读为“龙虎庆岚”与实物不合。黄宗羲《匡庐游录》记为“龙虎岚庆”亦误。今有县文博馆员拓下合裱“龙虎岚庆”,依自右至左通读古例,将“槐京包帚书”拼接挪为左款,实在勉强。如查慎行、徐新杰将“龙虎岚”、“庆。槐京包帚书”分读才确。“龙虎岚”言该地龙盘虎踞之地,“庆”当为庆云峰,四字连读不通。3、同治《星子县志﹒卷十四杂志》误载“槐京包公帚笔”。嘉庆《包氏宗谱》记载“龙虎岚庆”为包拯所书,实因“包公”二字附会牵强。包拯乃合肥人,郡望也无槐京之说。4、“包帚”,徐新杰《庐山金石考》解为人名。“龙虎岚庆”字大如许,为庐山仅见,疑是包帚而书,如《白鹿洞歌》“编蒲为书”者也。姑存疑。5、“槐京”,陶勇清、胡迎建《庐山历代石刻》释为“安徽青阳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官至尚书郎”。徐新杰《庐山金石考》解为“槐京,在今陕西兴平县(排版误为光平),周为犬丘,秦曰废丘,汉改为槐里县。”近王洪意编《栖贤寺志》持另一说:槐京,与槐都相近,是宋代或更早一点星子县的别称。按《禅林宝训》记载“云居舜和尚,字老夫,住庐山栖贤日,以郡守槐都官私忿罹横逆。民其衣,往京都访大觉。(注曰‘南康军有古槐,故称槐都’)”。6、按常例,如“槐京”为人,则“包帚”为动词。如“槐京”为地名,则“包帚”为人。恐结论尚早,期更有利证据。 第三通、七竖列,从右至左句读。“高阳齐廓、公辟/广平程师孟、仲途/谯郡曹仲回、亚之/谯国盛遵甫、仲衮/河南毕伟万卿/虢略杨易简、中理/乙酉闰五月八日同游”。在“龙虎岚”卧石右侧面。考:1、该刻石既在“龙虎岚”卧石右侧面,则应比“龙虎岚”刻时晚。徐新杰论为“龙虎岚”落款,勉强无据。“仲衮”,邰绍周记为“仲兖”。 “虢略”,邰绍周、徐新杰记为“虢县”。2、程师孟(1015—1092),字公辟,苏州吴县人。正德《南康府志》载庆历四年(1044)任南康知府。“广平”在今邯郸,此处言“广平”,应是郡望,即(吴县)程师孟自称程姓广平一支之后,非有两程师孟。另据唐圭章《全宋词》程师孟(1009—1086),字君辟。考程师孟乃景祐元年(1034)进士,19岁中进士罕见,唐圭章说似更合。3、齐廓,字公辟,宋会稽人,举进士第,自梧州推官累迁太常博士,出为江西、淮南转运使。“高阳”在今河北保定,乃齐姓郡望,齐廓乃高阳一支之后。巧在程师孟和齐廓皆字“公辟”。此刻石“公辟”当为齐廓“字”。据此则程师孟又字仲途。4、谯郡在今安徽亳县,虢略在今河南陆浑县,虢县在今陕西宝鸡。盛遵甫(仲衮)亦当时名宦,曹仲回(亚之)、毕伟(万卿)、杨易简(中理)身份不详。5、刻石在乙酉,则是程师孟第二年任上,庆历五年(1045)闰五月。 第四通、两竖列,从左至右通读。“庚寅孟春/□诚泊独游”。在三分池崖壁,居“五”左。从右至左通读不顺。考:1、邰绍周记为“庚寅孟春,□诚伯独游”。2、“庚寅孟春”似为皇祐二年(1050),“□诚泊”难考。 第五通、三竖列,从左至右通读。“张绎、何次公/□□壬辰二月初/同至”。在三分池崖壁。居“四”、“六”中。从右至左通读不顺。考:1、刻时当为皇祐四年(壬辰,1052)二月,殿省张绎、崇班何次公二京官来万杉,题名。参见“第八通”、“ 第九通” “ 第十二通”。 第六通、三竖列,从左至右通读:“程师孟,乙/卯八月十一日游/德叟、义叟侍行”。在三分池崖壁,居“五”右。从右至左通读不顺。考:1、邰绍周考为“程师孟熙宁乙卯八月十二日撰,德叟、义叟侍行”。2、“熙宁乙卯”为熙宁八年(1075)。考程师孟生平,时年60岁,从广州知州解职回京,路过星子,时隔30年重游万杉。见“第三通”。 第七通、三竖列,从右至左通读:“淳祐癸卯良月/空山小隐仁本/用工重修此池”。在三分池崖壁。考:1、黄宗羲《匡庐游录》记为“延祐,空山,水隐,仁本重修此池”。吴宗慈《庐山志》记为“淳祐癸卯,空山小隐周仁本。”皆误。2、“淳祐癸卯良月”为淳祐三年(1243)十月。3、“空山小隐仁本”似为一僧人。 第八通、二竖列,从左至右通读。“颖川韩绛,皇祐壬辰/孟春八日来游精舍”。在三分池崖壁。从右至左通读不顺。考:1、时在皇祐四年(壬辰,1052)正月。韩绛在江南东西两路安抚使任上,来万杉题名。见“第五通”、“第九通”、“第十二通”。2、韩绛(1012~1088),字子华,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仁宗庆历二年(壬午,1042)进士,除太子中允、通判陈州。历户部判官,擢右正言、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嘉祐(1056—1063)中,历知庆州、成都府、开封府。为三司使。 第九通、二竖列,从左至右通读。“长安翁日新从子华学士同游”。在三分池崖壁,紧靠“八”右。从右至左通读不顺。考:1、子华即翰林学士韩绛。时翁日新为江南东西路安抚副使,从江南东西路安抚正使韩绛来万杉,题石。时当与“第八通”同,在皇祐四年(壬辰,1052)正月。2、按《续资治通鉴长篇》“皇祐三年(辛卯,1051)户部判官、太常博士、直集贤院韩绛江南东西路,內殿崇班翁日新副之”。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皇祐三年八月,诏遣使体量安抚诸路,三司户部判官韩绛、内殿崇班翁日新江南东西路。嘉祐元年(1056)六月,以知制诰韩绛为河北体量安抚使”。皇祐四年(壬辰,1052)韩绛、翁日新为江南东西路安抚正副使。第十通、五竖列,从左至右通读:“癸巳十二月十一日,太/子中□,通判真/出来,江西星子/府陆琮,进士郭/坚同游”。在珍珠泉崖壁。从右至左通读不顺。 考:1、星子何来“府”一说?费解。2、《万杉寺大事记》载“淳祐三年(癸卯,1243)十月,太子中书通判真州来访。”当时星子只有南康军、星子县,无星子府。此刻为癸巳年,非癸卯年。3、邰绍周试解为:元末徐寿辉于1351年10月据圻水为都,称皇帝,国号天完,改元治平。所辖地域小,机构皆升格,星子归其属,称府亦可能。则癸巳为天完治平三年(癸巳,1353),“太子”为徐寿辉子。姑存一说。 第十一通、“珍珠泉,顺治庚子春,河阳薛所习书”。在珍珠泉崖壁,右横排,右上、左下款。考:薛所习,今河南孟县人,清南康知府。刻石时在顺治十七年(1660)。 第十二通、七竖列,从左至右通读:“壬辰申月四日,同/殿省张绎,崇班/何次公,奉韩杜,及/节推许震,星子尉/韩守伯,游此,知军事/郭永题,男□基,丕,/金丰从行”。在珍珠泉崖壁。参见“第五通”、“ 第八通”、“ 第九通”。考:1、从右至左不能通读。黄宗羲《匡庐游录》记为“知军事节推许震,星子尉何次公,殿省张绎,及皇祐翁日新”误也。2、殿省,指宫廷与台省,殿中省监。崇班,即内殿崇班,宋代武臣阶官。节推,节度推官的略称,为节度使属官,掌勘问刑狱。3、何次公,《梦溪笔谈卷十·人事二》有“景祐(1034—1037)中,审刑院断狱,有使臣何次公具狱。”《宋史·夏国》有“治平三年(丙午,1066)遣西京左藏库副使何次公诘之(夏国主李谅诈)”。4、参“第五通”、“ 第八通”,“壬辰申月”当为北宋皇祐四年(1052)七月,时何次公以内殿崇班身份来星子。同治《星子县志·职官表》载“宋县尉,何次公”不知何据?或以内殿崇班移任星子县尉,后升西京左藏库副使。4、殿省张绎,难考。按,宋有张绎(1071—1108),字思叔,寿安人,程颢门人,未仕,身份、生年亦不合。5、同治《南康府志》载有“宋推官许震。”与此合。另有许震,南宋淳祐十年(庚戌,1250)进士,应非一人。6、知军事郭永,方志未载。《宋史·郭永传》有“郭永,大名府元城人,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生卒不详,难考实。7、“第五通”、“ 第八通”、“ 第九通”、“ 第十二通”为同年(皇祐壬辰)不同月,“张绎、何次公”、 “韩绛”、“翁日新”、“郭永”五人分别题名刻石纪念。 以上十二通摩崖石刻,为万杉寺目前仅见。万杉寺代有名僧,名人多有过访、留题。志书亦载该寺石刻甚多,“僧皆踣而瘗之”。石碑推(推倒)而掩(掩埋)之尚可,摩崖却不可能。更传为寺僧以刻石殉葬,不知是讹传,还是确有其事?吴宗慈《庐山志·金石目》载万杉寺有宋仁宗赐御书“金佛宝殿”、“国泰清净”。但遍查历代名人游记、诗词,未有明确御书为摩崖石刻者。吴志似误。读朱子《万杉寺》诗有“行寻庆云寺,想像昭陵时”“更启石室藏,仰瞻天象垂”句。宋王阮《同张安国(张孝祥)游万杉寺》诗有“昭陵龙去奎文在”句。周必大亦目睹(《庐山录》有“观仁宗飞白清净”句)。宋仁宗御书似乎乃装裱卷轴藏于石室,未如康熙御题“秀峰寺”那样刻碑或摩崖。至明清名人游记,未见有睹之者。果寺僧以石殉葬,当是住持一类。像昭陵那样的密室(石室)又在哪儿?是否依然存在?什么时候重见天日?(作者系庐山山南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庐山庆云文化社理事)
。。。。。。。。。 学习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