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 发表于 2015-1-30 10:31:25

物我相融 真情流露

物我相融 真情流露 ——苏辙《万杉寺》诗赏析 ☆ 李代良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夏六月,苏辙因请以自己官职赎兄轼罪,被谪监筠州(今江西高安市)盐酒税。上任时,经过庐山,在庐山山南逗留了两天,游览了山南诸胜,写下了《山阳七咏》诗一组,《万杉寺》诗就是其中之一,列第五,原文是:万本青杉一手栽,满堂白佛九天来。涓涓石溜供厨汲,矗矗山屏绕寺开。半榻松阴秋簟冷,一盂香饭午钟催。安眠饱食平生事,不待山僧唤始回。全诗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出现,分两部分。前四句写山寺繁盛的现状,后四句为作者的心理活动。第一句前四字开门见山道出“万杉”,接着以“一手栽”三字寓“寺”意。“一手栽”三字,看是随口道出,信手拈来,但寓意深刻,感染力强。正是这三个字肯定了当时还是庆云院一位受戒不久的大超(昭)和尚的坚强毅力和创业精神,得到了宋真宗、仁宗两代皇帝的重视。第二句写万杉寺的来历和兴旺。白佛(一作“金气”):善佛。释家谓“白”为“清白”,“善”的意思。九天(一作“自天”):指皇宫。万杉寺原名庆云院,据陈舜俞《庐山记》载为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始建。旧有古石崖。先是大超和尚来庐山,即山植杉万本,后有为之言于朝者,乃赐钱建庆云院。还赐土田、佛像、供器。天圣二年(1024),仁宗为了表彰大超和尚一手植万杉的显著成绩,特赐庆云院为“万杉寺”,并御书“金佛宝殿”匾额。天圣五年(1008),仁宗再赐“国泰清净”四个大字,仍以禁中佛赐之,朝中士大夫也以诗赠大超。由是万杉寺朝野闻名,上下支持,名声大振,使一座小寺院一跃而成为规模超前,可纳500余僧人的“讲席丛林”,成为庐山“五大丛林”之一。颔联是写景。以涓涓的山涧细流,矗矗的山峰屏障一动一静展示了万杉寺天然的地理形胜;又以“供厨汲”、“绕寺开”一实一虚反映出万杉寺恬静的生活环境。万杉寺从天圣二年仁宗赐名到神宗元丰三年苏辙来游近六十年,还保持着如此旺盛,在苏辙看来,无疑是涓涓细流似的皇恩雨露沐浴和大超手植万杉精神影响,而赢得八方檀越支持的结果。石溜:山中流水的石涧。这里指寺僧凿石沟引山椒之水经花岗石雕刻的龙头流入三分池,供寺、佛、僧用,民间传说“龙头流水到铁锅”即指此。矗矗:一作“壁壁”、“四望”。苏辙此次游庐山山南,正是盛暑季节,天气闷热。万杉寺的住持在松阴下为他设卧榻,张竹席,让他好好休息。而此时苏辙的内心并不平静,对盛暑的感觉不是热,不是凉,而是“冷”,觉得皇恩不好沐,皇官不好当。触景生情,故颈联以“半榻松阴秋簟冷”隐寓自己前半生身荷皇恩但并不很顺利的偃蹇仕途,甚至连催午食的钟声也在告诉他皇命不可违,还是抓紧时间去赴任吧。“冷”、“催”二字真实地道出了苏辙当时的心理活动。苏辙,毕竟是个儒派大家,有理想,有追求,也有底线。尽管对朝廷对他的贬谪有些情绪,但情绪还是服从理想,不能超出底线。颈联如果说是对情绪的宣泄,那么尾联则是郑重地告诉关怀和安慰他的亲朋好友:我会安眠饱食,做平生所想做的事,努力去实现自己初衷的理想和追求,卒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这首诗淳朴厚实,真情流露,物我相融。通过万杉林、白佛、石溜、山屏、松阴、午钟声等巧妙点缀,一幅精美的艺术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单飞使者-沙滩 发表于 2015-1-30 13:28:27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物我相融 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