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里的“稻草龙”
本帖最后由 百海 于 2015-9-21 19:09 编辑元宵节里的“稻草龙”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的老家星子县的乡下都要舞龙灯热闹一番。如今的龙灯也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做龙灯用的材质越来越贵重了,铝合金、钢材等做骨架,石膏、油漆、布料等做造型……用上了这些材质点缀起来,做出来的龙灯变得不但上档次而且也非常漂亮。看着如今栩栩如生的龙灯,让我回忆起了童年时那用稻草、红纸自己动手做的龙灯,我们乡下称之为“稻草龙”!她虽然没有现在的街上购买的狮子一样漂亮,但却是出自我和小伙伴们自己的“手工坊”,我们参与“扎稻草龙”、“耍稻草龙”到“烧稻草龙”,让我童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快乐的元宵佳节。
80年代末的农村物质生活溃泛,仅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大家没钱买龙灯,乡镇市场上也没有成品的龙灯出售,但村里的长辈却流传下了自己动手做“稻草龙”的习俗,为元宵节增添乐趣。村里手艺最好也热心带领我和小伙伴们扎“稻草龙”的是石滚爷爷。
每到元宵佳节的前一天,我和村里同为10多岁的小伙伴们便自发地从各自家中,拿来稻草、木棍和红纸等简易材料,来到石滚爷爷家中,缠着他帮我们做“稻草龙”。石滚爷爷让我们自己先把稻草里的杂草、软草除去,剩下那一根根稍硬点的稻草杆,然后他帮我们把稻草的末端用刀砍齐,用两张条红绳子把稻草分成三等份进行扎紧,使稻草杆变成了一个圆柱形,再用红纸绕一圈粘贴在中间,简单的龙身便做好了,这样的龙身一共需要扎6个;龙尾则需把稻草的尾端分成粗细相同的七八等份,然后用红绳子分别扎紧,并固定成扇形,也须粘贴一张红纸包围在龙尾上;龙头的做法则稍复杂一些,需用竹子支成圆形的框架,把稻草扎成小圆形、小扇形……,然后用红纸粘贴包好做成眼睛、耳朵……,再从龙头预留的空间里放入蜡烛便成了“龙灯”。最后用稻草拧成一根蝇,把龙头、龙身、龙尾连接起来,简单的“稻草龙”便算制作完成了。由于整个过程需要扎紧稻草,我们便把“做稻草龙”常称之为“扎稻草龙”。龙身加上龙头、龙尾一共8节,由于乡下重男轻女的思想,这8节“稻草龙”必须由8名男孩玩耍。
元宵节的晚上,我们这些耍龙的小队友们便早早来到石滚爷爷家集合,待打锣鼓的人和唱龙歌的人来后组成耍龙队,大家便从村头出发挨家挨户耍龙。队伍准备进入主人家里前,主人会放上鞭炮,我们当地称之为“接龙”。待耍龙队进入主人家里时,唱龙歌的叔叔便提起嗓子,口中唱起了恭喜四季发财哦、人畜兴旺啊……的龙歌,为主人家讨好彩头。当然,我们这些未经过专业训练的农村孩子,耍起龙来不会时而空中飞腾,也不会时而绕着地面盘旋……虽然大家不能够做到表演的惟妙惟肖,但却会尽力和领队一起举起“稻草龙”,围绕着主人家客厅内四周来回循环走动,营造热闹、欢快的氛围!主人会拿出糖果、烟等递给耍龙的、唱龙歌的、打锣鼓的……,还会包上几块钱的红包,赏给我们这些耍龙的队友。待耍龙队快结束时,主人们往往还不尽兴,大多会请求唱龙歌的叔叔,希望他在自己家里多唱几句,因为整个队伍都是跟着他的歌声行进的。当他唱起:“由于时间关系紧唉,要往前行啊!……”这时耍龙头的领队则会听从“指挥”,举着龙头向主人家客厅的正上方鞠躬三下敬礼,表示感谢主人的盛情接待,然后带领耍龙队离开。队伍离去后,主人还会再放一挂鞭炮,意思是“送龙”。村里一共有50多户人家,每家大约三、四分钟,耍完整个村子大概需要三个小时。耍龙结束后,领队的大人会把村里主人家赏的钱、食物,平均分配给我们这些孩子们。所以说,我和小伙伴们在耍龙的过程中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快乐,而且还会得到一些物质上的犒赏,可谓实现了“双赢”。
第二天,我和小伙伴们要把“稻草龙”搬到池塘边进行焚烧,村里人称这叫“掺龙”。传说要等“稻草龙”烧尽成灰后,才算“掺龙”完成,说明龙已经腾云驾雾飞离开了村子。待她飞离开后我和小伙伴们才能离去,这既是对“稻草龙”的一种尊重,更重要的是要在这里祈祷“稻草龙”能够保佑整个村子平安、富强!
小时候每到正月十五这一天,妈妈都会为我们扎起小草龙,然后快掌灯时分就在小草龙脑袋上插上根香,出门和小伙伴们一道家家户户舞小草龙去了。
来新人了,欢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