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子西河戏协会 发表于 2015-10-5 11:23:25

将西河戏从历史的沉疴和世俗的浅陋中解救出来

一、历史的沉疴是西河戏发展的瓶颈
   星子西河戏同许多优秀的剧种一样,有着唱腔优美、韵白独特、风姿别致、传唱通俗、迎合大众文化心理等特质,故历经一百六十年而传唱不衰。
   然而,她自孕育时起,就带来了先天的不足,那就是她的所有传唱剧目没有多少真正属于自己独创的经典剧目,所以她至今依然只能算一个发育不良的青涩大孩,难以成年。而别的许多剧种则因为有了自己的独创经典剧目而名满天下,如昆曲就有《玉簪记》《长生殿》《千里送京娘》等,京剧的独创经典剧目最多,传统剧目有《群英会》《杨家将》《天女散花》等,现代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豫剧有《花木兰》《七品芝麻官》,晋剧有《打金枝》《小二黑结婚》,粤剧有《断桥》《红楼梦》,川剧剧目繁多,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黄梅戏有《天仙配》《女驸马》,赣剧有《古城会》《红肩铁心》,锡剧有《十五贯》等等。而西河戏在剧目上简单照搬照套的惯性,直接影响了各方面的创新,也因为缺少自己的经典剧目而难登大雅之堂。
   她在成长过程中又落下了多个顽疾:
   先说说报本戏。当年,报本戏的形式的确对西河戏的普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过去,村里人想唱一台戏不容易,一是整个村子里没有几个认得字,二是没有很多工夫去学戏,三是又不大懂戏的板眼及起承转合,唯有通过师傅报本,学戏的才能同步领会戏文、板眼、韵律。还别说,报本有着奇特的功效,村里人要唱戏,临时搭起戏台,请来师傅排两本,就可以登台演出了,洗净黄泥,粉墨登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那种超越生活、展示自我的滋味深深浸染着演唱者的身心,让许许多多乡村人乐此不疲。话说回来,正是报本戏这种模式,极大地阻碍了西河戏演唱技艺的提升发展。试想,在演出时,师傅报一句,你唱一句,除了机械地照搬固有的演唱程式和僵硬呆板的模仿动作,演唱者哪有时间去琢磨剧情及人物形象格,更没有空间去发挥个体的艺术创造力,这是演唱技艺难得提高的顽疾之一。
   再说说艺师们的传艺。过去由于条件的限制,初学艺人入班后得不到系统的专业艺术培训,带徒的师傅很少悉心点拨,全靠徒弟平时留心观察,自个揣摩领会,出师时也没经过严格的行当评审,有的甚至尚未正式入班,只是个记名弟子,所以,艺人们的传唱水平落差很大,有的太差,根本算不上真正的艺人,可他也长期在戏场上混,凭点人际关系,兜售手头那点廉价艺术货,以致谬种流传,误人不浅,即使是水平较高的戏师教戏,也没有形成一套好的教习方法,多半是开场时拿来一个剧本,锣鼓开场,演员走上,师傅报一句,你念一句或唱一句,走的是套路,唱的是现腔,做的是固定动作,师傅很少下场教演员做身段动作和细腻表情,如此排戏,演员(尤其是初学演员)上台演出的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最后说说艺人们的文化艺术心理。早期的西河戏艺人,如汤大乐、周自秀、刘敦厚、周招生、万正榜、黄纪进等,他们对戏曲的灵感与酷爱几乎是与生俱来,他们的身心意志与戏曲的纯艺术生命内涵有一种高度的契合,因而他们在从事西河戏演出与传艺的生涯中,贯注了终生追求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思想,进入了一种登台忘我的艺术境界,所以,那个时代的艺人,坦诚的切磋交流,严格的行业规范,成为了他们的自觉行为,通过他们的的努力践行,西河戏的艺术养分不断丰富充实,西河戏的受众得以快速普及。后来的西河戏艺人,就滋生了一种躺在前人财富床上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富二代味道,表现之一是常常祭起我是某某大师的门徒某某名师的弟子之大旗,自诩最正统最出色最了不得,也就是老子天下第一。戏圈子里面有一句笑谈:能打几下板能拉几下琴能演几出戏的人没有几个不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怀有这种心态,哪还能看得到别人的长处,拿出坦诚的心与别人交流,哪能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不断进取。当徒弟的出师后有了一点小名气,羽翼尚未丰满,就觉得青出于蓝,比师傅高明多了;做师傅的无论徒弟多么优秀,总觉得在自己之下。不少师徒反目为仇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利益之争,二是上下相轻。故步自封的思想必然带来自我封闭、盲目排他的心态,这是西河戏艺术难以提升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再一个是艺人们重利轻艺,导致了西河戏艺术的倒退。当下流行一句网络语:旧时的艺人卖艺不卖身,现在的艺人卖身不卖艺。所谓的卖身,即为了利益,或是师徒反目,同根相煎,朋友失和,互相诋毁,自损人格,或是投人所好,迎合世俗,不惜篡改历史,亵渎人物,颠倒是非,践踏艺术。
    当然,这种心态不是西河戏艺人独有的,当今世界,物欲横流,功利当先、极端利己的思想泛滥,自甘沉落、迷失自我的人很普遍,这正是国人的悲哀,也是西河戏的悲哀!
   二、浅陋的世俗是西河戏发展的拦路虎
   如果我们把西河戏难以提升的原因归咎于西河戏本身,把西河戏难以发展的责任推卸给艺人们,那就是认识上的偏颇和良心上的不公。西河戏先天的不足可以在后天弥补,西河戏的诟病可以下良方医治,西河戏艺人的不良习性心理可以改造,唯独世俗的力量是难以抵挡的。
   在这里,首先要把西河戏的沉沦账算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政府头上。那时候,按照上级要求,各县都要组建专业剧团。在讨论星子县组建什么剧团的问题上,一位外来的主要领导(工农干部)因为不懂西河戏,又听过一点黄梅戏,就认为西河戏那个叫什么戏,听也听不懂,黄梅戏蛮好听,就办黄梅戏剧团吧。主要领导拍了板,属下自然附和,于是西河戏被丢弃了,办起了黄梅戏剧团。这算不算是西河戏在浅陋的世俗面前打了败仗呢?
   现在的干部都有文化,可在许多干部眼里,星子地方戏虽则老百姓都喜欢,若跟那些高档戏剧曲艺比,草根得不能再草根,充其量只是个山大王,不值得重视,这是不是一种世俗的浅见?某些干部见了西河戏艺人,口里称师傅,心里想你就是个唱戏的,请你来唱戏是抬举你,利用你一下,你就翘尾巴,瞧你那一身臭毛病,真不识相······这是不是一种浅陋的世俗眼光?
   干部瞧不起艺人是因为干部手里攥着权,社会地位比艺人高,至于村里人也瞧不起艺人这就有些令人费解了。某个村子某个地方或某人家里要唱戏,请来了师傅教戏,但一切得听他们的,他们时不时提出一些无理要求为难师傅,你不听就剥你的面子,还会开出一些不合理的条件,你不答应就另请高明。在这里举一些例子让人们鉴赏:
   西河戏原来的剧本大都剧情集中,剧中人物都是有主有次的,而现在演出的剧本都是剧情分散、人物平分秋色的。为什么要这样改呢?因为现在的人唱戏都是为了展示自我,都是为了过戏瘾,就像过去的人们许久没有吃过肉,宰一头小猪打肉平伙一样,谁也不能少一丁点儿,谁要是发现自己的戏比别人少了,硬要师傅凭空给他编造一段戏加进来,你说,这样的剧本还有什么精彩可言?
   剧中人物扮相服饰也要依从演员的好恶,盖苏文、窦一虎本是花脸,可年轻人或妇女扮演者都嫌花脸不好看,于是一律扮成小生,罗通比薛丁山年纪大得多,薛丁山扮正生,罗通扮成老生太难看,也要扮小生,小姐游花园时不穿帔而穿靠,说是更威武,员外家的小姐戴凤冠穿霞帔,自认为更高贵,五十岁的元帅登台点将戴金冠插翎毛,八十岁的婆旦脸办成花旦脸。你说,这样的戏还能看出什么味道来?
   可叹我们的戏师傅,为了赚点手艺钱,只能低眉顺眼,迎合那些庸俗得不能再庸俗的要求,可叹西河戏在浅陋的世俗面前被扭曲得变了形,摘掉了艺术的桂冠,脱去了文化的衣衫,赤裸裸的被人把玩,庄严丢光,灵性尽失,何来提升发展可言!
   更可笑的是我们那些把玩西河戏的人们,自以为戏耍得开心,钱烧得牛气,殊不知让清醒的旁观者笑掉了大牙。戏迷们当中流行着一句话:唱得好是卖乖,唱得差是卖傻。可笑那些不知西河戏皮毛的人卖了傻自己还不觉得傻,下得台来,听着人们曲意奉承的溢美词,竟乐得不知南北东西,不唱戏,还算个过得去的人,戏一唱,丑态百出。有的还要把视频发到网上去,大大地炫耀一番。有心人不妨上优酷网浏览一下,里面充斥着数以万计的西河戏视频片段,亡腔脱板,怪腔怪调,难以遮羞的背景,令人喷饭的扮相,让人啼笑皆非的形体动作,加上让人嗤之以鼻的连篇错字。未经审美的西河戏视频贸然发到公共信息平台上,这不仅是卖了个人的丑,更是卖了西河戏的丑,卖了星子县的丑,星子的人们阿,脱裤子现丑你就丑在家里,为什么还要到大街去裸奔呢?
   三、将西河戏从历史的沉疴和世俗的浅陋中解救出来
   是该到了全力抢救西河戏的时候了!
   系统制作西河戏演唱音像资料,适度传播优秀演唱视频,封杀那些网上传播的丑化西河戏、丑化星子形象的艺术垃圾,组织西河戏艺人培训研习,提高艺术修养和业务水平,尊重和保护有贡献的优秀传承人,改革旧的传习模式,整理传统剧目,创作新剧目,打造经典剧目,规范各种公演活动和传习活动,管控西河戏音像市场。
   大部分工作都需要开辟一个示范基地,组建一个专业剧团来完成。
   理想易生成,愿景好描绘,可要做成这些事难度的确很大,就不知星子的操盘者上不上心,星子的人们乐不乐意。若能上下一致,万众一心,完成这一壮举,将利于星子全民,惠及星子后代子孙,实乃星子之大幸!

陈林森 发表于 2015-10-5 12:22:41

我是70年代 初次接触星子戏,一开始就感到报本的奇怪,唱戏或演戏的人怎么能不记台词呢?二是看过当时的戏本,大部分的字都是错别字。从此以后我对星子戏毫无兴趣。这些问题不解决,星子戏很难登大雅之堂。

我爸是农民 发表于 2015-10-5 13:02:30

楼主所言不是没道理!但楼主用词我确实不敢恭维!什么叫买丑?老百姓唱戏图的就是一乐呵,图的就是热闹!你搞协会是个好事但你不能在这里乱喷!要正规化那也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你这辈子就能搞定的!(如果你年轻就更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了)!何况西河戏高手还是在民间老一辈手里!后生毕竟还不是很乐意凑这个热闹!我支持正规化但并不同意你帖子中某些有辱民间唱大戏就是不正规和买丑的用词!我就是农村过来的!而且从小就听星子戏长大的,尽管我听不懂但看到他们开心的表情这就够了!希望不要用侮辱的字眼来形容农民开心的事……

南康小子 发表于 2015-10-5 20:12:42

规范化还是必要之路。这些年西河戏的发展还是值得肯定。

笑傲江湖 发表于 2015-10-7 12:06:04

希望不只是形式主义!
要能服务于大众才是惠民的好事!

休休休 发表于 2015-10-7 20:38:10

非常赞成二楼,村庄上唱戏,主要是唱太平戏,唱得高高兴兴、圆圆满满,来年风调雨顺。一种全民参与的星子母戏,楼主为什么要那么苛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将西河戏从历史的沉疴和世俗的浅陋中解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