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乐 发表于 2015-11-26 10:30:28

大 事 录

清道光末至同治初约(1850年-1862年),德安县高塘乡汤家坂著名艺人汤大乐赴星子教戏,将西河戏传至星子县。1874年,星子县苏家垱罗汊周家周自秀肇建“青阳公主星邑义和班”并出任班头。1888年,蓼南乡艺人刘敦厚继周自秀出任班头。1889年,温泉乡艺人汤再树从湖北汉班回乡加入义和班。1910年,义和班由于成员扩大,分南北二班,北班由汤再树任班头,南班由周自秀之子周昭生任班头。同年,蓼花乡艺人万正榜从景德镇、都昌一带唱戏教戏回乡,加入义和班。1922年,武宁孔师傅的采茶班,黄梅梅师傅的采茶班在星子一带演出,先后达廿年。1924年,南北两班合并,由万正榜任班头。1930年,横塘乡艺人黄纪进接任义和班班头。1935年,蛟塘乡艺人郭章义接任班头。同年,星子县政府为庆丰收,调义和班演三天三夜戏,其中一折戏为《梅龙镇》,由黄纪进和查秉普演唱,大获成功,县政府奖银洋一百块,赐银牌两面,黄牌书“声色俱佳”,查牌为“音容超众”。黄、查遂名扬全县。1938年,日寇入侵,义和班演戏锐减,艺人多转入皮影戏活动。抗战时期,星子县政府迁往都昌县三汊港(都昌县未沦陷)。时西河戏班和文词戏班在该地唱对台戏打擂台,开初观众多往文词班台下,后将黄纪进请去,黄将西河戏原唱武戏改为唱文戏,迅速将局面扭转,观众涌往西河戏台下,文词班悄然离去。1942年端午节,伪区长令义和班在蓼花汉岭演戏,不从者逮捕。1944年,义和班赴金湖一带演戏,周中铎加入义和班。1945年,抗战结束,黄纪进再任班头。1945年,八月中秋节,日军投降撤退,旧政府调义和班在县城演戏以庆胜利。1950年,义和班解散,历时74年,部分艺人参与当地小型文艺宣传活动。1952年,县直各单位合演小歌剧《白毛女》、《兄妹开荒》、《王秀鸾》等小戏配合土改工作。1956年,县工会集资修建文化俱乐部,同年完工投入使用。同年,县文化馆举办高级社民间文艺汇演,艺人杜盛余、周中铎、李仕旺等人演的《观画》、《思凡》获奖。年底,两戏参加九江地区民间文艺汇演均获奖。同年,星子县演出队排演《山歌演唱》、《姑嫂采茶》赴省调演获奖。1958年,县文化馆组织艺人二十多位专场演出《打金枝》、《打龙蓬》、《黄鹤楼》弹腔戏,并讨论组建专业弹腔剧团一事。同年10月,县政府筹建黄梅剧团,拨建团费5万元,集安庆艺人、共大戏剧班学员共20余人,首排《天仙配》、《春香闹学》等黄梅小戏公演。1961年,文化馆组织业余剧团汇演,于超戊演《武松打店》获奖。1964年,文化馆组织蛟塘业余剧团排演弹腔戏《桃源恨》。1966-1977年,文革期间,将西河戏视为“四旧”,“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停演十余年。1975年,县文化馆前往蓼南乡将西河戏的唱腔全部用简谱记下,由周中铎演唱,万青生、徐展雄、宋崇凤记谱。1979年4月,文教局召开艺人座谈会,艺人32位、文教专干14人出席,会议进行了戏师艺术考核,通过了《星子弹腔戏演出暂行管理办法》。同年,省戏研所主任流沙两次至星子,第一次调查星子弹腔戏,考证历史,并将星子弹腔定名为“九江弹腔”。第二次观看老艺人演唱的《三娘教子》、《秦琼表功》、《永乐观灯》等,并将“九江弹腔”更名为“西河戏”。同年5月,文化馆组织艺人10余名召开“传统戏剧目整理工作会议”并对《三哭殿》、《破庆阳》两剧进行全部录音。同年8月,文化馆徐展雄等三人赴省戏研所汇报星子弹腔戏挖掘整理工作,同时又赴乐平、波阳、景德镇等地调查黄梅戏历史。同年12月,省文化厅拟调演西河戏,并拨专款五千元。宋崇凤、张讷选定和整理《三哭殿》、《黄鹤楼》、《双卖武》三折戏,县文化馆组织人员在县进修学校排练,为时一个多月。西河戏师傅黄纪进、于业昭、周中铎等,黄梅戏名师尹君良、尹君定参与辅导。此次培养出西河戏的骨干演员,如程家训、程光华、于超戊等。后由于省改调专业剧团,西河戏未赴省演出,在县城公演了三晚,有力地推动了全县西河戏的演唱,对西河戏的发展影响深远。其间,规定“我、的、爱、日、不、了、玉、还”八字在演唱和道白时用星子话音。1980年元月,该集训班为县劳模会汇报演出后解散。同年10月,艺人周中铎、于超戊应邀观摩“全省古老剧种调演”,黄纪进获省文化厅纪念奖。1981年元月,文化馆组织蛟塘、横塘、蓼花、蓼南四个业余剧团调演。同年,徐展雄、宋崇凤撰写西河戏介绍词,后编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翌年又由《中国戏曲剧种词典》收入。前者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后者由中国辞书出版社出版。西河戏正式进入中国戏剧殿堂。(当时用“九江弹腔”暂用名)同年4月,文化馆徐展雄撰《星子西河戏声腔介绍》一文参加省戏曲音乐理论研讨会。省戏研所将“九江弹腔”更名为“西河戏”。1982年,星子弹腔正式定名为“西河戏”。同年11月,文化馆组织农村业余剧团排演《桃欢李笑》、《种麦》、《管不管》参加九江汇演。1983年2月,杜盛余创办蛟塘芙蓉少年业余剧团赴县演出《薛姣战狐》等五个折子戏,蓼花业余剧团为全县劳模会演《破庆阳》。同年11月,文化馆召开西河戏部分艺人座谈会,讨论通过“自觉抵制精神污染,做文明艺人”的《倡议书》,并对传统唱腔、音乐进行录音。1984年3月,省戏研所肖曼如到县拍摄西河戏剧照。同年7月,县政府成立“戏曲普查领导小组”,副县长欧阳森林为组长。同时,成立普查工作小组,徐展雄为组长。同年8月,普查组在横塘召开艺人座谈会,调查西河戏行当表演、脸谱、音乐等情况。1985年10月,普查组徐展雄、周中铎等人赴德安、湖口、都昌以及星子各乡进行戏曲重点采访。1986年元月,普查工作结束,完成《星子县戏曲资料汇编》初稿。80年代初中期,农村西河戏进入演唱高潮,逢年过节或喜庆活动如升大学、结婚、生子、做寿、乔迁等,几乎每村都要演唱,出现了老人、少年、妇女专台等现象。1989年,星子县戏研室与文化馆合编《星子县戏曲志》刊印成册。1989、1990年,宋崇凤、程昭斌、黄碧清、黄孝秦等二次组织县城干部职工在县城登台演出折子戏《黄鹤楼》、《借箭》、《乌泥河救主》、《蒋干盗书》和全本《刘备招亲》,并吸收黄梅戏名演员改演西河戏。开县城干部职工专台演唱西河戏和黄梅戏专业演员演唱西河戏的先河。1989年,九江市戏研室主任、著名电影作家王一民、副主任、著名剧作家杨咸胜来星子观看、指导县城演出。1990年,成立“星子县西河戏发展研究会”,宋崇凤任理事长,黄碧清、程昭斌、周中铎任副理事长。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刘兴汉、程家训、程昭斌、陈作仁等和老干局、文广局等单位,每年都组织县城老干部为主体的登台演出,影响很大。1992年5月,台湾影视界《江山万里·大陆寻奇》节目创作组来星子县录制星子西河戏部分唱腔。2001年,为庆祝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全县城乡演出持续两个月。2002年4月,文化部艺术科研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出版,徐展雄先生纂写的西河戏多段收入该卷。2002年至2009年,县城多次举行女性专场演出。2003年上半年,县委宣传部、文广局、老干局主办,县文化馆承办,以县城老干部为主,乡镇部分演员参加,在县人民会堂连演三晚。2004年5月1-3日,县委宣传部、文广局、老干局主办,县文化馆承办全县乡镇调演。2005年10月1日开始,由县委宣传部主办“田园文化周”活动,共演七夜,并评出:一等奖 泽泉乡《六月雪》二等奖 蓼南乡《包公误断狄龙案》二等奖 蛟塘镇《宋江杀惜》三等奖 横塘镇《坐宫》三等奖 县老干部局《状元媒》三等奖 蓼花镇《萧何追韩信》2006年国庆节,由县委宣传部、老干局、县文广局组织“和谐新风进万家”西河戏文艺晚会。2007年,苏家垱、蛟塘、横塘女性专场和蓼南乡在人民会堂演出,实行首次售票入场。2008年,星子县西河戏批准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5月,文广局组织代表性艺人演唱并举办研讨会。同年11月5日,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文艺晚会暨温泉旅游节举办,由著名主持人董卿主持,宋祖英莅临晚会演唱,西河戏作为地方文化在会上演出亮相。同年11月,文广局组织艺人修改排练《包公误》、《狸猫换太子》,并试演三晚,观众反映很好。随后,送该戏下乡,并赴共青城演出。2009年上半年,县文化馆建立“西河戏剧苑”。由程光华任班头,为西河戏演出固定场所。记者与《辕门斩子》剧组成员合影
杨振平馆长向庐山户外旅游论坛、九江新闻网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戏。 欧阳剑摄
2009年11月,庐山户外论坛、九江新闻网近百人来星子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采风。县文化馆组织演出《辕门斩子》,引起阵阵掌声。2010年元月,海峡电视台,台湾东森电视台联合来拍西河戏剧种。县文化馆组织演出《四郎探母》,两家全部录制。 海峡电视台,台湾东森电视台来我县拍摄西河戏《四郎探母》。欧阳剑摄2010年4月8日,由星子县旅游局组织魅力星子第一届全国网络媒体江西游活动,来自全国的著名网站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中新网、中广网、国际在线、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腾讯网、TOM网、凤凰网及全国各地门户网站共45家,汇集星子。进行了为期二天的采风活动。4月8日晚,在三石饭店举行了风情晚宴,席间还专题安排了西河戏、金星砚现场雕刻等地方文化展演,受到了全国媒体关注。 《辕门斩子》2010年程昭金摄
2010年4月21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验收培训班在星子举行,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陈传峰及来自抚州、南昌、九江三地区的118名非遗保护工作者参加会议。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参观了星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览厅,观看了西河戏表演,并对西河戏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0年西河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伟峰等观看西河戏《上天台》展示演出。                     朱贵涛《上天台》剧组成员:熊赋、李得熊、王南珍、程光华、查清元、熊柳青。(从左至右)            朱贵涛 摄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 事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