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句式的效用
本帖最后由 陈林森 于 2015-11-29 09:30 编辑否定句式的效用
陈林森
最近拜读了江西作家李晓君的一批散文,在他的“童年纪事”系列有一篇《画梦录》,写作者自己小时候学画画的故事,文中说: 我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个不聪明的孩子,因为我算术迟钝——而我捕捉大人内心活动的敏感却不见得比别的孩子少,我从大人脸上的表情、眼神里,知道在一个 成 人世界里什么是值得称赞和应当去做的。 “我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个不聪明的孩子”,句中虽有否定词,但仍然是肯定句,如果改成否定句也许效果更好。“我从小就认为自己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总体意思不变,但否定句弹性较大,没有肯定句那样确定,可以淡化原句中作者未必希望有的自我贬抑,也与下文的叙述更协调。“是个不聪明的孩子”就把话说死了,而“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则有了转圜的余地,而且带一点自嘲、幽默的意味。作者许多回忆性散文,都忆及自己童年和青年求学的经历,有意无意间透露了自己不无聪明的天分。如果说成“我从小就认为自己是个不聪明的孩子”,就和作者在其他地方的叙述不协调。 肯定句式与否定句式的细微差别以及在写作时的斟酌、遴选、置换,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不仅是自我谦抑的内容可以用否定句式,“自我表扬”的意思有时也适合否定句。因为如果作者在“自许”的时候用肯定句,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自诩”。我在今年5月写过博文《将肯定的句式变成否定》,就谈到这方面例子: 我读书有点天赋。小学时学习成绩好,经常被评为“三好学生”。妈妈以我会读书为荣,总在别人面前夸我。(刘亚玲《妈妈,我心中的大树》,《赣西晚报》2015年5月27日第14版) 作为读者,我读了这段话,绝对不怀疑作者读书时“有点天赋”的事实,但这句话可以不这么说。虽然作者未必有炫耀的成分,但肯定句式不符合国人“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缺少一种从容和大气,好像生怕别人不承认似的。如果换成否定句式:“我读书的天分不算差。”并不会使作者的“天赋”在读者心目中打折扣。否定句式显得委婉一点,可以给读者留下谦卑、内敛的印象和咀嚼、联想的空间。 事情总是辩证的,并非任何时候“自我表扬”都不能用肯定句,叶嘉莹散文《从漂泊到归来》(《光明日报》2015年9月17日)就直白地说:“我天生就是个好学生”。叶嘉莹从初中到大学,一直是第一名。作者是在讲到自己的婚姻问题时提到自己的学习的,在谈到一段学习情况后,作者写道:“我的老师都喜欢我,不仅教我诗词的顾随先生喜欢我,中学时候一个教英文的女老师也喜欢我,这个女老师有个弟弟,于是这个老师就很热心地把我介绍给她的弟弟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头如果说成“我不是个差学生”就与语境不协调了。 张志公《修辞概要》(1982)谈“肯定和否定”的句法修辞时,举了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同一经典作品中的7个例句,其中6个是否定句,1个是肯定句。虽然先生在概述的时候,说得不偏不倚:“这样看来,否定的说法有它的效用,也有它的限度,而肯定和否定哪一种说法重,又得看习惯跟上下文。所以写作的时候,必须细心选择,不能任意乱用”,但他着重强调的是否定句式的修辞效果,是“否定的说法有它的效用”的观点。张志公说的是“哪一种说法重”,但在许多语境中,语意轻一点的效果反而更好。王力指出,一般说来,否定句总比肯定句的分量轻些,也就是说,否定句在说坏话时,表达的是委婉的语气,在说好话时,语气却不够铺张。(《中国现代语法》,1985)既然否定句式的语气一般比肯定句要轻一些,这种特点在修辞上就会取得委婉、从容、纡缓、内敛、客气、谦卑、留有余地等效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否定句,它对包装语言、掩饰负面真相、润滑人际关系发挥着重大作用。老师面对差生家长,可以选择的回答是:“孩子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再努把力会好起来。”某人因生病不能赴约,不宜告之住院真相,而在电话中说:“不好意思,我有点不舒服。”当然如果是很密切的亲友关系,也不妨据实相告。所以,在某种语境中是使用肯定句还是否定句,要根据语言习惯和具体的交际背景而定,不可一概而论。 学习 学习了
顶起学习
这么精华的帖子不能那么快沉没了,虽然并没有太多人喜欢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