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星子县各界关注北宋名将张叔夜墓
4月2日,一位南昌的张氏宗亲打电话告诉我,他和湖南湖北的一些张氏宗亲约50人,来到星子县白鹿镇波湖村,祭奠先祖张叔夜。墓地在波湖村神灵湖宫亭庙附近的小土坡上。我本人是星子张氏宗亲联谊会的联络员,叔夜公墓地离我家直线距离不过区区1千米,按理应该前往陪同,但当时因事不在县里,所以没有一同前往祭扫,为此我深深地遗憾。张叔夜这个名字,可能大部分网友觉得很陌生,但喜欢看《水浒传》的朋友应该略知一二,在《水浒传》中,张叔夜作为济州太守形象,在七十五回登场。张叔夜所辖的济州,就在梁山好汉眼皮底下,但梁山的头领们却不曾发兵劫掠,原因是张太守是大宋朝少有的清官。最后为了梁山好汉的招安,他上下斡旋,可谓功不可没。其实,上面的故事毕竟是施耐庵先生的杜撰,真实的历史则记载,宋江并非受招安,而是张叔夜率官军将其擒获。换句话说,宋江农民起义是被他镇压下去的。
我们先来看看张叔夜的简介:
张叔夜:(1065-1127年),字嵇仲,信州永丰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人,北宋名将。宋徽宗大观年中赐进士出身,曾任右司员外郎、礼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曾镇压宋江起事。靖康之难中率军守汴梁城,失败后随宋钦宗被金国掳走,途中自缢而死。
让我们倍生敬仰的是他英勇不屈的民族英雄形象,我们且看一下他的最后一段人生历程:
宋徽宗后期,北方的金国日趋强大,宋国面临的威胁与日俱增。 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大举南侵,宋军仓皇溃退。宋徽宗悄然引退,赋闲作太上皇,宋钦宗即位。金兵的进攻锋芒不断逼近。张叔夜深忧国事,他在任所火速上奏朝廷,请求率领骑兵,与众将合力以迂回之势抄到金兵之后,切断金兵归路然后再行合击破敌。不过这一奏议未能得到及时批复。朝廷倒是调张叔夜急赴邓州任知州,兼任南道都总管(都总管为总督一路军马之职)。此时金兵已经逼近京都开封,张叔夜到任后立即接到宋钦宗的手札,亲自率两个儿子张伯奋、张仲熊及部下三万人星夜兼程入京护卫。途径尉氏地方,便与入侵金兵遭遇,于是张叔夜率军且战且进,一路杀敌,于十一月底辗转到达京都。宋钦宗在南薰门亲自接见了浴血奋战前来勤王的张叔夜。在这战事危急之际,宋钦宗接连赐予张叔夜延康殿学士、资政殿学士之衔,授予签署枢密院(中央军事领导机构枢密院的副长官)之职,委以指挥军事全局之重任。
张叔夜曾向宋钦宗提议说:"现在敌人的锋芒正锐,还是请圣驾暂时前往襄阳避兵。"然而形势之严峻已使张叔夜无法实施撤退计划。金兵进一步加紧了对京都的围攻,张叔夜临危受命,组织宋军在京畿地区开展了激烈的保卫战。他亲自率军与金兵连战四天,斩杀、俘获了大量的金兵,斩对方金环贵将二人,取得了局部范围的战斗胜利。宋钦宗大喜,派遣使者出京传递檄文,告示全国各道,宣扬褒奖张叔夜的战功,下令各州郡长官率兵勤王,并罢免主和的唐恪和耿南仲,而改命主战的何樐、孙傅为相,但仍然没有将领前来援助。
何樐、孙傅登上相位之后,误信士兵郭京之言,任命其为帅,郭京自称会六甲法,可以调遣阴兵,只是需要七千七百七十七个生辰符合六甲的人。有人认为应当先试用一下郭京的六甲法再重用他,被孙傅严词驳斥。对战当日,郭京发兵出城,自己和张叔夜坐在城楼上观看,命令其余人一概下楼,不准窥看。金兵一攻上来,郭京军马上溃败。郭京急忙对张叔夜说:"需要亲自下楼作法。"于是领着亲信下楼向南逃遁而去。金兵涌入城中,张叔夜只得力战,最终不敌,京城陷落。
张叔夜于鏖战中多处负伤,仍然坚持苦战不已。宋钦宗只得决定向金军投降。当宋钦宗驾车驶出郊外前往金营的时候,张叔夜闻讯飞速赶到,上前给宋钦宗请安,紧紧挽住御车的辔绳,极力劝谏不让车驾前行。宋钦宗说道:"为免生灵涂炭,朕是不得不亲往金营啊!"张叔夜禁不住大声号哭,向宋钦宗再三跪拜,在场宋朝军民无不相随痛哭。宋钦宗在车上频频回顾,勉励张叔夜道:"嵇仲努力,嵇仲努力啊!"张叔夜一直在作殊死的抵抗,最后终因寡不敌众而为金军俘获,在敌兵簇拥下押至金军大营。被俘之初,金军统帅对张叔夜以礼相待。因为这时金人正考虑推立异姓为帝,即扶植张邦昌为傀儡政权,而希望借助张叔夜的地位和声望来实现此计划。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三月,张叔夜严正拒绝了金军统帅的威胁利诱,大义凛然,掷笔于地,与孙傅等人拒绝在劝进书上署名,张叔夜对孙傅说: "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向宗翰、宗望写信,请求立宋钦宗太子赵谌为帝,"以顺民望",而张叔夜仍旧抗争如故,于是和拒绝劝进的人一起被勒令举家北迁,随徽、钦二帝同行。在金兵押解之下的 宋朝君臣迤逦北行,只见兵燹所过之处,断壁残垣,满目疮痍,沿途战败惨状加上满腹家国之恨,令人痛不欲生,张叔夜***,期间只饮汤水。君臣一行人渐行渐远,来到了宋、金两国之间的界河白沟。时至五月,北地犹自飒飒风寒,草木不春。众人登船渡河,船夫说:"这里就是界河啦!"张叔夜闻言,按捺不住满腔悲愤,遽然起立,在船上翘首南望,仰天大呼。便不再言语。第二天扼吭,带着未酬的报国之志溘然逝去,终年六十三岁。南宋朝廷为表彰张叔夜,追赠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二十九阶之首阶,从一品,系宰相官所带阶),谥号"忠文"。公元1132年(绍兴二年),时任尚书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宰相)的李纲奏准敕建张叔夜衣冠冢于广丰县灵鹫寺西侧。公元1138年(绍兴八年),宋金议和,张叔夜的遗骸得以回归故国。船行到鄱阳湖时,遇到大风,船无法前进,只得将其遗骸葬于湖畔。 ——同治版校点本《星子县志》提道:张叔夜墓,在宫亭湖分风庙后。叔夜,广丰人……徽钦北狩,夜与其难……遂扼吭而死。二子伯奋、仲熊皆死之……后宋金讲和,遂得归葬。至蠡湖,遇大风,舟不能进,遂葬三人于宫亭湖。国朝乾隆二十年,暨道光十二年,其裔孙墀等屡修之。光绪《江西通志》也说:“张忠文叔夜墓,在星子县宫亭庙后,相传归葬于此。” 阅读了以上史料,让我对叔夜公肃然起敬,他威武不屈的忠烈气节,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是那样撼天动地而又光照千秋!“誓死不做亡国奴”,他父子三人宁愿以惨烈的方式——以绝食或自缢而身死!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不过如此啊!他身后数十年的抗金名将岳飞所作《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庶几可以道出叔夜公父子当时慷慨赴死的心境。 如今,英雄的墓地,就在神灵湖畔这个荒芜的小山坡上,历经千载风雨沧桑,不堪回首。匡庐巍巍,蠡水泱泱,长眠着英雄忠骨。然而这样一个厚重的人文史迹,却没能得到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应有的重视。叔夜公的墓碑,据说文革中险被敲碎,又曾经作为村民妇女们洗衣服的石板,搁置在一口池塘边,过后被张氏族人发现又搬回墓地。为了避免墓碑损朽无迹可寻,这次来自湖南、湖北、南昌等地的张氏后裔又为叔夜公立了一块简简单单的青石墓碑。 作为星子人,我们是否为在我们的家乡长眠着这样一位北宋名将、民族英雄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能否呼吁,在庐山建市步伐推进的今天,政府立项把叔夜公坟冢予以修缮,建成一个有规模的历史人物陵园?既供世人瞻仰,也作为一处景点或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值得庆幸的是,这几年当地的工业园及码头建设,暂时算是与墓地擦肩而过,但我们更担心,如果再不保护,留给星子人民及叔夜公故里广丰人民的就不只是遗憾了。 在下学浅才疏,粗鄙无文,但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迹,还是诚恳地希望各位星友顶起!!!
宫亭庙 丞相墓
丞相墓,即北宋丞相张叔夜葬处。处神灵湖山嘴上,地势居高临湖。
据《辞海》、《县志》载。张叔夜(1065—1127),北宋大观中赐进士出身,任库部员外郎开封抄办。宣和中知海州(今连云港),擒淮南巨盗宋江,授观政殿大学士。靖康时,金兵南下,以知邓州领南道都总管,率军驰援京师,进签书枢密院事。与金兵力战被创,从徽、钦二帝北狩。道中不食,至白沟河(宋辽界河,今河北洡水),扼吭(自缢)而死。二子伯奋、仲熊亦从父死。宋室南渡后,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忠确。宋金议和,遂得归葬,至蠡湖,“遇大风,舟不能进,遂葬三人于宫亭湖畔。”
前几年,偶在县文物站得一本《霞宇张氏宗谱》(霞宇张氏赣浙闽三省宗谱局出)。上面记载:张叔夜,江西广丰人,1065年十二月初一戌时生,字稽仲,号剑山。16岁(1080)弃学从军。伯奋生于1091年四月初一,仲熊生于1093年四月二十日。
该谱编撰、文笔不敢恭维。但谱中有图,可为资考。该墓座北朝南(向广丰),墓呈圆锥形土堆。封土高2.3米,直径7米。封土外有土围一圈,围高1.2米,宽1米。墓前碑一块,清道光十二年(1833年)重立。碑上部半圆,高1.6米,宽1.5米。上镌“广丰霞宇五世祖叔夜公与六世祖伯奋、仲熊公同墓”。1938年抵御日寇,国军下挖深1米、直径1米的机枪掩体。1966年破“四旧”掏墓,因封土乱石太多,罢。墓室尚未破坏。
一提的是:《辞海》记张叔夜为开封人,不知何故?
现在这座丞相墓,已沦为农家菜地中的一土堆,除一棵火楝子树、几株剑麻外,无任何标志。谁人知道这一抔黄土下埋葬着一位民族英雄,更无人能知其显赫身世。
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在这里立一块碑。不管是为了文物纪念,还是为了旅游观光,或是历史教育。 星子还有这样的大人物
重复的照片请后台删除 时今国人所缺的就是张叔夜这样的爱国情怀,希望政府能修缮张公墓地,以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必须顶起来 文革中,张叔夜是当作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来宣传的,对于他的正面形象宣讲得很不够。 同治版校点本《南康府志》很快就要公开出版了,一定能提供研究张叔夜的有用的材料。 听了少府山人和陈老之言,又受了极大教育。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一切历史人物都是以阶级划线。例如杀人魔鬼张献忠被宣传为农民起义领袖,邪教首领洪秀全被宣传为农民革命家,孔夫子被批判为奴隶主代言人,大政治家曾国藩则被认为是镇压农民革命的刽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