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 发表于 2009-5-11 08:22:39

王守仁庐山遗踪

  春天的庐山,草木葱茏,层岩滴翠,野趣横生,春意盎然,是一个踏青觅春的好季节。明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年)初春,庐山天池寺来了一位轻车简从,自许“野人”的中年人,他就是王守仁,理学大家。时任右副都御史,被皇帝赋予巡抚南赣之职。   这一年王守仁春风得意,一战成名。七月,他奉命出征,兵复南昌,生擒叛臣、宁王朱宸濠,并势如破竹一举收复南康(治所在今星子)九江二府,平定叛乱,震动朝野。明武宗命他原地待命,于是他以胜利者姿态驻师南康府。以待朝命的日子是闲适而充实的,他以愉悦的心情畅游庐山,遍访遗踪,感悟人生,享受自在,过起“野人权作青山主,风景朝昏随意取”的逍遥翁的日子。
  对他来说,庐山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是陆王心学的继承者和光大者。他的前辈陆九渊当年曾受理学家朱熹之邀讲学白鹿洞书院。发表了义利之辩的著名演讲。他自己虽然并不赞同程朱理学的观点,但对白鹿洞书院能够培养出大量为封建朝廷服务的人才还是心存敬意的。所以,他在庐山的时候,专程拜访了白鹿洞书院。当时的书院刚刚恢复,百废待兴。他徜徉其中,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暗下决心要为书院做点什么。于是,他找来自己的弟子,时住书院洞主的蔡宗衮商议,专门拿出五十两白金构建公署,增加学田,得到文人学者的嘉许,“士林称之”。他还抽暇撰写了《大学》、《中庸》等六本儒家经典著作,刻于石,立于洞,供诸生研读。他以对书院的实际扶持来表达对传播理学思想的期许。他坐在洞中独对亭上,遥望俊伟诡特的五老峰,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希望不变的五老峰能见证他弘扬理学的宏愿,“悠然万古心,默契可无辩”。
  庐山对王守仁又是陌生的,因为他从未上过庐山,但他很向往庐山,特别是那座处在山巅的古刹——天池寺。这座寺庙有东晋高僧慧远的弟弟慧持创立,历代僧人相次繁衍,巍然卓立天池山上,到明代达到极盛。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对庐山心存感激,他能夺得天下与庐山的四位仙人周颠、觉显、天眼尊者、徐道人的相助有关,便派使者上山寻觅仙踪,“饰天池以寓祀”四仙,并赦封天池寺为“天池护国寺”,庐山为“庐岳”,规定南康、九江二府每年春秋合祀天池寺。之后,明成祖朱棣再赦“天池万寿寺”,明宣宗朱瞻基赦名“天池妙吉禅寺”,这就是历史上“三赦天池寺”。天池寺从此规制完备,香火益盛,成为朝廷尊崇,僧俗期往的匡庐首刹。王守仁显然对天池寺的历史和现状是有耳闻的,他登上天池寺,不仅仅是为了欣赏风景,抒发情怀,更是为了表达对朝廷的忠诚和对皇帝的尊崇。
  王守仁滞留天池寺,白天涉险临崖,看云卷云舒,晚上高卧亭台,望满天星辰,惬意自在,神清气闲。山中的一草一木,雷雨星光都勾起他无限遐想,激起他创作冲动,一气呵成写下了四篇诗章。这是四首绝句,原书刻于石碑上,书法古劲拙朴,诗意挥斥恣肆,堪称诗书佳品。清朝文人闵麟嗣游天池寺,捧谈吟诵,爱不释手,称赞王守仁的德业词翰“可与庐岳争高”,希望寺僧善加珍藏。可惜时过境迁,原碑无存,仅余“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在山麓。晓来却问山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一首,刻于照江崖,有亭覆其上,可供观赏。
  天池寺为四山环抱,山水奇绝,尤以龙首岩为最。此岩孤立在绝壑,突兀而出。王守仁常至岩端伫立,涉险观景,其胆识与豪气为人叹服。民国吴宗慈在寺僧高慧导游下,仅敢远眺王守仁耸身危立岩首之遗址,而未敢亲历涉险。
  王守仁涉足游观了庐山许多名景胜区。拜谒濂溪洞,二入东林寺,登上香庐峰,夜临生龙潭,畅游开先寺,瞻睹太平宫,写下了十五首抒景感怀的诗词。诗词中充满了对庐山奇秀山水和变幻烟云的深深眷恋,萌生长隐庐山,摒弃浮名的念火,“断拟罢官未住此,不教林鹤更移文”,“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亦何有”。可作为一个胸怀天下,壮心不已的文士又不甘心,激流勇退,“莫向人间空白首,富贵何如一杯酒”。他在“我亦爱山仍恋官”的矛盾心态中苦苦挣扎,欲罢不能,最终怅然若失地离开了庐山。
  王守仁自诩平生所为二件事,一是破山中贼,即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的起义;一是破心中贼,即指其创立的“心学”的修养与传播。在他看来,“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即精神。但遗憾的是,这种独立之精神并没有贯注于他心中,体现在他身上。他最终也没有摆脱荣华富贵、高官厚禄的羁绊,没有离开污浊横流,尔虞我诈的官场,一直为妻儿守俸钱,为五斗而折服。
  心中贼像魔鬼一样如影随形,缠绕在身。他感觉到“山灵似闲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的痛苦,又经不起“富贵中人如中酒”般的诱惑。他在这种弃而不舍,放而不甘的矛盾心理折磨下,身心交瘁,离开庐山不到八年就去世了。
  王守仁遗踪犹在,诗文尚存。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免令人惆怅与伤感,破心中贼,做独立人何其难也。(撰文/张国宏)

来源:九江新闻网-长江周刊

★雅客★ 发表于 2009-5-11 12:41:09

学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守仁庐山遗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