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中奋进---记共产党员、星子县文化馆馆长杨振平
“咚呛,咚呛,咚咚呛,……艳阳天,百鸟喧天……”鼓乐悠扬悦耳,唱腔婉转动听。西河戏《四郎探母》正在西河戏剧苑上演。剧苑中流动的是观众,“坐庄”的是演员。然而,有位在观众席末排连续十二天来没有坐,一直站着“看戏”的观众。他就是杨振平,星子县文化馆馆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负责人。十几天来,为保演出平安、成功,杨振平每天坚持到深夜。西河戏是当地传统大戏,也是江西少有的几大古老剧种。由于没有固定的演出队伍,没有固定的传承演出场地,这一剧种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为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好这一剧种,杨振平着力整合单位现有资源,腾出场地,将办公楼一层全部无偿给传承人作为戏剧的发展根据地,在没有政府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经过两个月的紧张筹备,由传承人和单位合作办起了这一剧苑。该剧苑是星子县有史以来第一个集人员培训、演出、理论研究、戏曲创作、文字音像整理建档为一体的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阵地。剧苑自试演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很少有人知道西河戏一步一步走向繁荣乃至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后保护工作者付出的艰辛。自2007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戏申报保护项目到去年底,项目没有一分钱的启动经费。戏曲要传承,遗产要保护,资金哪里来?杨振平想到了农村“三项”文化活动,三项活动平台加上大戏师傅们的组团便成了遗产保护与活跃群众文化的最佳结合点。
几年来,杨振平没有忘记自己身为文化馆馆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负责人,更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仅用创新务实的工作理念追求超越,更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倾心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内涵。
2005年9月18∽26日,当时金星砚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项目申报,在仅有的七八天时间里要完成电视申报片的制作与申报,时间紧、任务重。时任星子电视台新闻副台长的他,自己扛起摄像机与“泰利”台风作斗争,在
外景拍摄时几次差点跌进狂奔怒吼的山洪中。困难和危险并没有吓退他。经过6天紧张的高强度通宵制作,电视申报片顺利通过审查,为2006年金星砚成功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几年来,在杨振平的带领下,星子县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1项、省级1项、市级1项;他个人也因保护工作突出,2007、2008连续两年荣获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从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拿回来的各种奖项达23个……(九江日报 徐礼文 张才斌) 为西河戏申遗作了努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