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牯岭换新颜
海拔1100米的庐山牯岭,一座秀美、别致、典雅的云中山城。整个街道依山势而建,各类建筑错落有致,是我国诸多名山中唯一的一座山城,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天街。“斜阳峭壁相辉映,绿树红屋暮霭蒸”,民间诗人这样来形容她的美丽容颜。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历经一百多年的沧桑,曾经以西洋风味著称的庐山牯岭,她的历史容颜却日渐退却。尤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场大火使华丽的街铺创伤惨重,灾后尽管做了修补,但牯岭街昔日美丽的欧陆风情,从此日渐消逝在人们的记忆当中。
为再现历史原貌,去年年底,庐山管理局斥资千万,对牯岭实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街市立面工程改造。历经半年的紧张施工,百年牯岭喜换新颜。
欧美风韵再现牯岭
7月流火,此时的牯岭却绿树成荫,凉风习习。
木质老虎窗、罗马拱柱、峰包石、哥特式房顶、大理石贴面……行走在改造一新的百年牯岭老街,不断映入眼帘的是各种欧陆风格的建筑,一股异域风情扑面而来。
这正是庐山牯岭的历史本色和亮色。据吴宗慈《庐山续志稿》载严品藻民国二十六年艺文称:“牯岭自清末,经外人开辟以后,至民国二十五年元旦,才由省政府正式接收。”“那繁荣的正街,都带有西洋的风味。”
为了寻找并恢复庐山牯岭中西文化的历史元素,重现“天上的街市”往日的魅力,庐山管理局专门成立了牯岭街立面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多方考察调研摸底,找寻昔日洋商铺的旧貌,尽量尊重历史,修旧如旧。领导小组确定了“统一规划、单体设计、中西合璧、天人相宜”的规划设计理念,对牯岭街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以木质和石质材料为主要改造材料,突出牯岭“半边街、半边天、半边山”的特色,点缀20世纪初期西方欧美特色,使牯岭街达到“形象、品位、标志、景观”的效果要求。整个牯岭街立面改造工程涉及街道全长778.3米,立面面积3900平方米,共有房屋近30栋。
哪幢房屋的窗子很有特点?哪幢房屋的屋顶很别致?哪幢颜色搭配最漂亮?立面改造过后,眼前的一切成为牯岭街镇老居民津津乐道的话题,更是成为来山游客眼里最美的一道人文风景。
牯岭街体积最大的建筑“庐山饭店”,曾是电影“庐山恋”中的摄制场景。设计师以石漆为主要材料进行了墙面装饰,色彩搭配合理,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屋顶增加“老虎窗”、“凉亭”,临街立面各种窗户、雨淋板、铁艺布局饱满,电影中的男、女主角再来庐山,不知是否还能认得出昔日的颜容?牯岭街26号,是建国后的建筑,四方平顶,建筑特点非常平淡。作为临街大门面,设计师专门为这幢建筑设计了宽大气派的弧形石拱门,墙面以米黄色为主,且带有十多米高的红瓦观景台。一番改头换面之后,成了牯岭街的标志性建筑,令人称奇。
记者发现,庐山不仅对临街建筑物的立面进行改造,在细节的处理上更是独具匠心。庐山立面改造办公室对每一幢临街建筑窗台的花卉统一布置、统一管理。对碑刻等建筑小品及门面招牌进行统一设计、安装。街面上,每隔百米,设置了美丽的休闲平台,置身于花草丛中,逛累了的游客和居民可以坐在这里小憩,也可以观景,亦成为别人眼里的一道美妙风景。
一条狭长的牯岭街,展现在记者眼前的,犹如一条风格独特的欧美风情街。
云中街市天人合一
穿梭在人群里,徜佯在美景中,抬头远望,仿佛整个人都溶进碧蓝的天空和翠绿的群山之中。又仿佛在云雾间穿行,来到了天上人间。
“中西合璧、天人合一;天上彩练、云中街市”。这是游客对牯岭新街的由衷赞叹。汇聚了20世纪初期牯岭镇欧美风情、万国建筑博览园的特点。改造后的牯岭街,立即成为来山游客新的兴奋点。
来自南昌的导游员小陈,每年带团到庐山20多次,对庐山美景有一定的审美疲劳。她告诉记者:“以前带团到庐山后,一般没有什么事情就窝在宾馆,今年带团到庐山后,牯岭街好像变化挺大的,真有点像到了国外一样,到庐山又有了逛街、购物的欲望,每次我都会带我的客人到牯岭街散步、购物”。最兴奋的是而来自的欧美的境外游客,一来到庐山,立即对牯岭街的欧美风格表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拿起相机、摄像机拍照、摄像,将具有欧美风情的牯岭街带回家。
立面改造过后,干净漂亮整齐的街面又吸引了更多游人的驻足停留。在牯岭街镇从事了十多年生意的夏燕高兴地对记者说,改造后的街面温馨宁静,客人比原来更愿意逛街了,店铺的人气更旺了,生意非常红火。
庐山的居民们也对此次有史以来最大的牯岭街立面改造工程赞不绝口。牯岭街86岁高龄的吴宜来、91岁高龄的曹明善和82岁的何正启等老人们每天傍晚相约在街上碰面,边欣赏街景,边坐着闲聊,打发着惬意的时光。老人们告诉记者,现在牯岭街就是好看,看不厌!
在庐山居住了50多年、对庐山抱有深厚感情的老居民范运江,面对牯岭的百年变迁,感慨万千,并赋诗一首表达自己的激动之情:东方牯岭一条街,百年东西只半边;中西文化相合璧,喜看变化在云间。
循着这条美丽的牯岭街,庐山开阜以来的深厚历史文化在这里继续延展,延展…… (撰文/记者江慧) 还要上庐山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