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府山人 发表于 2016-12-20 09:02:56

下车伊始问志书


下车伊始问志书

    文化古镇南康,留下多少风雅故事。    “下车伊始问志书”,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很有名的典故。可是现在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段佳话却是发生在我们南康古镇这块厚重的土地上的。她发肇于宋代的朱熹,以至七八百年后,毛主席到庐山还特意谈起她。    时间追溯到公元1179年的农历三月三十日,南康古镇历史上一个重要人物朱熹,这天到任南康知军。朱子一下车轿,就对前来迎接的属官们问道:“《南康志》你们带来没有?”    当时的南康,立军近二百年,割江州之星子县,洪州之建昌县,饶州之都昌县隶之。“军”是与府、州、监同级,一般设在水陆交通要道的行政机构。南康军下辖三县,分别扼守赣江、修河、饶河三水域。军府治所(如今市政府所在地)就在古镇南康(当时叫星子镇)。此地处“江湖之会”要冲,坐拥风景名区匡庐。江南自晋代“衣冠南渡”、“北人南迁”后开始开化。南康城脚下的鄱阳湖、赣江水域,是唐宋以来中原来往江南,直至岭南的交通必经。达官显要,文人雅士过此,无不停车系缆,寻幽访胜,采风问俗。历史上能够得任治理此地的,都是经过朝廷反复斟酌挑选的懂文化、重文化的名流贤士。    朱子下车,首问南康郡志,入乡问俗,以史为鉴,自此成为千古美谈。朱熹的以身示范,让后世的地方官们懂得了地方志在“资治”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父母官,要想快速熟悉地情,掌握地方,就必须扑下身子,调查研究,稽古查今,访贤问遗。从此,“以志呈阅”也成了惯例。    毛主席学养丰富。他非常重视对地方志的阅读、研究和使用。1959年7月,中央在庐山召开“庐山会议”。 6月30日晨,毛主席一到宾馆就让工作人员去借《庐山志》来看。他老人家向身边周小舟等人谈起朱子在山下的这段典故,从方志中寻找一地的治理得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国有古训:“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熟悉历史,尊重文化,掌握市情,这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意义,也是迫切的要求。    朱熹于公元1181年农历闰三月二十七日离任。算来他在南康军任上只有短短的七百多天,却给山南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真儒过化”,“理学名邦”这些响亮的名头,就是得朱熹(还有周敦颐等)这些大儒的过往教化之功,和集理学之大成。三个年头,两年的时间,朱子上疏恢复南唐国学白鹿书院,申请以工代赈建设紫阳湖堤,关心百姓疾苦请求蠲免税赋,不一总总。无论哪一件,无不光耀史册。    就是他的一些具体工作方法,也足可借鉴思考。如《与星子诸县议荒政书》:“逐县知佐”,“当以至公至诚之心相与,凡百事物,切要通情,仔细商量”。谆谆叮嘱的是下级班子(正副职)的团结。“苟或上忽其下,惟务私己吝权;下慢其上,但知偷安避事,则公家之务何由可济?”讲的是拒腐勤政。“又须不惮劳苦,逐一亲到地头,不可端坐宽凉去处,止凭乡保撰成文字。”讲的是务实清醒。“又须依公检定分数,切不可将荒作熟,将熟作荒。”谈的是为民公正。    又见《知南康军牒》:朱熹一上任,马上发布榜文,就陶靖节、白鹿洞、周濂溪、刘西涧等事迹,“如有知得上件事迹详细之人,仰仔细具状,不拘早晚,赴军衙申说。”殷殷之情,溢于言表。亲近百姓,可见一斑。    阅尽千年历史的南康古城,迎来了大庐山的发展良机。重建南康文化古镇,打造文化旅游名城,正当其时。德政播当时,芳名传后世。千百年后,又会有怎样的评述?

飞飞 发表于 2016-12-20 09:26:40

抢沙发啦!:lol

游走的画笔 发表于 2016-12-20 10:53:32

做为抵任当地的父母官,就应该放下身段实地走访,可不能坐在办公室拍脑子出政策

长西岭佬 发表于 2016-12-20 12:32:14

现任父母官要向朱熹学习

五老高呼 发表于 2016-12-28 10:06:45

作者有所指吧:lol,希望谁看到吧:lol

新人甲 发表于 2017-1-10 14:01:55

此文已呈至书记手上。:victory::handshake

今天会更好哦 发表于 2017-1-10 19:47:48

学富五车,星子的历史地理人文综合知识方面的专家,基本可以这么称呼了。

少府山人 发表于 2017-1-11 18:08:38

今天会更好哦 发表于 2017-1-10 19:47
学富五车,星子的历史地理人文综合知识方面的专家,基本可以这么称呼了。

不敢,心有所寄罢了。问好:handshake

五老高呼 发表于 2017-1-19 09:25:19

了解南康,从此开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下车伊始问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