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 发表于 2009-10-9 15:00:39

星子工人许国庆与祖国同庆

 壮观的国庆阅兵式,让亿万中国人感到震撼。在浔城,1774个叫“国庆”的人,更加激动不已。他们的出生,无不和国庆息息相关,本报记者特意采访了其中几位,探寻他们的生活变迁。

  工人许国庆:奋斗造就幸福生活

  许国庆1953年9月18日出生在河南省上蔡县,如今是江西船用阀门厂的一名退休工人。他告诉记者,自己最早的名字并不叫“许国庆”。出生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父亲许振德就给他取了“许新国”这个名字,意在祝愿儿子能与新中国共同成长。后来,同村有一个与他出生相差没有几天的孩子也取名 “新国”,担心今后不方便,又加上那年的国庆节也即将到来了,爷爷就干脆给他改名为“许国庆”。

  许国庆兄弟三个,他排行老大。不仅他的名字与新中国联系在一起,就连两个弟弟也与新中国紧密相连。大弟弟名叫许建国,小弟弟名叫许建华,都与共和国的名字有关联。许国庆说,那时候大人给孩子们取名字,不是按族谱来取的,“我们的名字都打下了时代的烙印!”

  1970年,许国庆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被下放到湖北省仙桃县农村锻炼。下放后不久,他就接到父亲所在工厂的通知:厂里可以安排一批老工人子弟就业。随即,他又从仙桃赶回湖口,成了江西船用阀门厂的一名工人。

  开始,许国庆在厂里当一名车工。第三年,厂里安排他到保卫科工作。在保卫科工作两年后,他又主动要求到生产一线上班,从事热处理工作。在热处理车间,许国庆与同事们个个干劲十足,他多次被厂里评为“生产标兵”。2001年,工厂实施减员增效,许国庆又响应厂里“献青春、献热血、献岗位” 的号召,主动提前内退,成了厂里的“三献”人员。

  许国庆说:“解放以来,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物资都是相当匮乏,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父亲每月的工资只有30元,却要养活一家5口人。当我参加工作后,粮食、食油、猪肉、布匹都是定量的。就拿食用油来说,每人每月只有4两油,一家5口每月只有1公斤油的指标。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人们对党、对新中国都充满了无限热爱。大家工作干劲干足,生怕落后了被人家说闲话。”

  许国庆深情地告诉记者,经历过艰苦年代的人,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2008年年底,55岁的许国庆正式退休,每月养老金有 1000元左右。虽然不算高,但许国庆对此非常知足。许国庆妻子米海玲原在湖口县妇幼保健院上班,退休每月也有1000多元的收入。1981年出生的女儿在湖口县电信公司上班,女婿在湖口县公安局流泗派出所工作。为了让女儿、女婿在工作上不分心,退休后的许国庆同妻子将只有两岁多的外孙女带在身边,享受着天伦之乐。

  生活富裕了,许国庆的生活却非常节俭。他说,没有走过艰苦奋斗的日子,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采访结束时,许国庆还特别告诉记者,新中国60华诞,他想通过媒体给新中国捎上一声最真诚的祝福! (记者朱淳兵)

  记者孙国庆:告别蹉跎自奋蹄

  50年前的国庆之夜,神州大地礼花闪耀,鞭炮阵阵。在福州市一家部队医院里,一个婴儿呱呱降生,和共和国同庆生日。从1966年在九江读小学开始,九江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孙国庆十年读书时期正遭遇十年浩劫。他感慨地告诉记者:“在那个年代,我们可以说是干了不是自己那个年龄段的事。岁月蹉跎,那段经历酸、甜、苦、辣都有,磨砺了人生,给了我教训和启迪。”

  孙国庆祖籍山东省广饶县,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他出生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食品供应紧缺。幸运的是,因为部队实行供给制,作为随军家属的孙国庆,至少能吃饱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国庆刚上学,便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文革。

  1966年,父亲调动到九江军分区,孙国庆一家来浔定居。他便在当时的红旗小学(如今的柴桑小学)就读一年级。入学没多久,孙国庆按照当时的常例,申请加入了“红小兵”,手臂戴上了红袖章,“当时,进出学校,手上要是没有这个标志,就等于打入了另类。袖章丢了,或者忘了戴,都会引来异样的眼光,非常尴尬!”

  “小学时受到的波及较小,到了初中就能体会到这场浩劫的影响。”孙国庆初中在市二中(如今的同文中学)读书,全校学生实行半工半读,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当时,二中南门进去的操场处,全部是菜地,一个班一垄。每天下午上完两节课,我们就去侍弄菜地。”

  “每年蔬菜收获的季节,是同学们的节日。大家忙着采摘蔬菜,然后根据总的数量,一人分几棵白菜,喜滋滋地拿回家。”孙国庆回忆,很多时间要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有一次到大桥公社开门办学、支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去就是半个月。“虽然在劳动中学到了不少社会实践知识,但是学业在无形中还是荒废了,连解析几何、微积分都没有学到。”

  按照当时的要求,一个青年,不管是招工、上大学,还是当兵,或从事其他工作,都必须有下放两年的经历。1976年年底,孙国庆高中毕业后,便到星子县花桥公社(如今的华林乡)插队。随后,孙国庆到部队当兵。

  1981年,孙国庆退伍,被分配到市广播站工作。有感于动乱十年荒废了学业,孙国庆工作后努力学习,拣回本该在十几岁时学习的知识。他积极钻研新闻业务,通过自学获得了大学文凭,一步步成长为具有高级职称的记者,并走上了市级新闻单位领导的岗位。

  1984年,孙国庆“升级”,做了父亲。或许是感悟十年动乱对教育的影响太大,孙国庆和爱人对儿子读书十分重视,让他充分接触各类知识,但不给他太大的压力,“我和爱人总是告诉儿子,你有想法,只要是走正道,我们就支持你”。在孙国庆夫妇全力支持下,儿子孙小冲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毕业后,先工作了一年半,然后留学英国萨里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他很争气,还没毕业,就有英国多家IT企业向他抛出“绣球”。如今,孙小冲已在英国伦敦顺利就业,走上了IT白领的职业岗位。

  回顾那段混沌岁月,孙国庆说:“如今,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这么好,青少年应该抓紧时机,读好自己的书,走好自己的路,再也不要蹉跎光阴!” (记者 姜月平)

  个体户张国庆:我的生活沾了“国庆”的光

  张国庆今年37岁,出生的那天,大街小巷都在欢度国庆。曾是一名军人的张父说:“国庆节出生的,就叫国庆吧,有意义,希望孩子在新中国能过上好日子。”张国庆这个名字由此而来。

  张国庆小时候家庭条件还不错,父母是九江汽车运输公司的调度员,由于天天上班,很少有空闲的时间来陪他,于是父母将小国庆送到了附近的幼儿园。童年时期,忙于工作的父母很少给他过生日,但他经常对自己说:“看我多幸福,今天是国庆节,全国人民都在给我庆祝生日!”每次这样自我安慰后,张国庆便会为自己的姓名和生日自豪很长一段时间。到了高中时,“国庆”这个名字对于张国庆而言已经成为一种动力,他一直暗暗告诫自己,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无愧于“国庆”这个名字。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毕业的张国庆走向社会,尽管他现在还在不断地为自己“充电”,但总觉得知识太匮乏。

  1991年,张国庆辗转赴深圳打工。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张国庆就在欢迎的队伍里,听说邓小平要来深圳,张国庆和许多深圳人一同欢欣鼓舞地迎接邓小平的到来。

  在外漂泊八年后,由于牵挂家中事宜,张国庆回到了九江。

  “名字本来只是个代号,但因为与国家的重要节日联系在了一起,令我的人生也增添了不少光彩。”张国庆说,由于名字特别,很多人仅与他见一次面便记住了他,也常会有人问他“你是国庆节这天出生的?”这时,他就会十分得意地将身份证掏出来向大家展示一下。更令他欣喜不已的是,因为叫“国庆 ”,又在国庆节这天出生,很多同学、朋友都会在国庆节这天不约而同地想到他,给他打电话祝福他的生日。“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非常羡慕地说,我这都是沾了名字的光,其他同学可没有这个待遇。”说到这里,张国庆脸上的笑意更浓了。他说,现在他经营着一家小店,销售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很多只有一面之缘的顾客在事隔多年之后还能记得他,想必也是沾了“国庆”的光。

  2007年的一天,张国庆的儿子呱呱坠地,这个小生命的出现给张国庆的家中带来了更多的欢笑。张国庆为孩子取名张浩亮,希望孩子将来的志向浩大,前途光明,努力学习,圆自己的一个大学梦,为新中国的建设出力。

  目前,张国庆的小店经营得红红火火。他对记者说,现在越来越好的生活是新中国给予的,能与祖国同生日,他倍感骄傲。“我与共和国同生日,真正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些年祖国风风雨雨,我真诚地祝福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 (实习生蒋倩记者葛先虎)

默默无闻 发表于 2009-10-9 16:23:29

罗金池的儿子也叫国庆

★雅客★ 发表于 2009-10-10 07:18:25

平常!也感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星子工人许国庆与祖国同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