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史上畲田、梯田开发
为了扩大栽种面积,唐代出现了“畲田”,也就是利用山地、顺坡而种的旱田,其耕种程序一般是先砍掉树木杂草,放火焚地,再在雨前播种,不施耘锄,它是远古抛荒耕作技术的一种创新运用。时任江州司马的自居易,写有“灰种畲田粟”、“马瘦畲田粟”、“春畲烟勃匕”(《白氏长庆集》卷十、卷十四、卷十九)的诗句,不但说明当时的九江各地已有了“畲田”,而且对畲田耕作情况进行了写实描绘,耕种过程不仅要放火、施肥,而且使用了牲口进行耕种。到了宋元时期,由于耕地日益紧张,提高复种指数以增加粮食的产量日益迫切;同时,由于水稻品种增多,双季稻在部分地区有所发展。在人多地少地区,亦出现“大田耕尽却耕山”、“田尽而地,地尽而山”的局面,即谓“梯田”开发。对于梯田的修筑技术。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写道:“梯田,谓梯山为田也。夫山多地少之处……下自横麓,上至危巅,一体之间,栽作重石登,即可种艺。如土石相半,则必垒石相次,包土成田。又有山势峻极,不可展足,播种之际,人则伛偻蚁沿而上,耨土而种,蹑坎而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