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感动江西优秀母亲"40候选人评出——请支持母亲——叶银兰
江西文明网4月23日南昌讯(记者 熊学慧)由江西省妇联主办,江西文明网、江西女性网和东方女报社承办的第二届“感动江西优秀母亲”评选活动,自今年2月正式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截止3月31日,有11 个设区市妇联、44个县(市、区)妇联、7家单位等共向主办方推报了56名候选人。此次由全省各地推荐参评的母亲,代表了广大江西妇女,代表了优秀的赣鄱母亲,具有广泛性、代表性、时代性和典型性。4月21日,活动评委会对推荐对象进行无记名投票评选,确定了40名正式候选人。从4月23日起,至4月30日,在江西文明网、江西女性网和《东方女报》对40名正式候选人向社会进行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如有异议,评选活动办公室将协同有关部门进行复查,并将复查结果和处理意见提交评委会,由评委会确定其候选资格。
评委会办公室联系电话:0791—8322310,联系人:凌云,联系地址:南昌市南京东路308号。
附:第二届“感动江西优秀母亲”评选活动候选人事迹
(排名以姓氏笔画为序)
1、万海芳事迹简介
万海芳,余干县石口信用社职员。
她经人介绍与一个中学教师结婚生下一子。因为婴儿是早产,一出生就得了先天性脑瘫(婴儿体重不到1公斤),原本幸福的家庭却变得不和谐,丈夫与她感情破裂分手了。她只能独自一人照顾多病的孩子。她靠挤时间、巧安排照顾婴儿,还四处筹钱交医药费,婴儿住院期间尿裤的更换、输液的折腾总是让她彻夜不眠。
多病的孩子是母亲长年的牵挂。孩子不能行走,她只好待岗,在信用社当炊事员,这样才有时间照顾孩子。听说北京某医院可治愈儿子的病,她电话咨询后得知治疗费用需十多万元,这对于每月只有 350 元的单亲母亲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为了孩子的未来,她不得不找亲戚、求朋友、卖房子、甚至乞讨,好不容易筹够一趟去北京的钱,钱虽然花光了,身心疲劳了,但实现了去首都医院检查治疗儿子的梦想,她的心里还是感到无比的踏实和坦然。现在,她的孩子已经长到十几岁了。
2、万小英事迹简介
万小英,资溪县造纸厂下岗工人。
1990年,未婚的万小英经人介绍,与中学老师刘初文相识并相爱。刘初文因前妻病逝,独自一人带着一个6岁的儿子刘承。尽管亲人们竭力反对,这年4月,万小英还是和刘初文结了婚。第二年,万小英生下了女儿刘取。尽管有了亲生女儿,但万小英丝毫没有偏袒之心,视继子为亲生儿子,含辛茹苦抚养刘承,使刘承重新获得了母爱。2001年,丈夫刘初文因意外不幸去世。在丈夫去世后,万小英毅然挑起家庭重担,艰辛打工七年供继子上大学。为了支撑起这个家,万小英只身到外面帮人做面包。每月300元的工资分文不动,全部寄回家。儿子考取了大学, 4年的生活费和学杂费如泰山般压在万小英的心头。为了多挣钱,她白天在餐馆做事,晚上又帮人打扫卫生直至深夜。2008年7月,万小英又把女儿送进了一所卫校读书。
万小英被评为第三届“全国百名优秀母亲”。
3、方香枝事迹简介
方香枝,乐平市众埠镇油茶林场党支部书记。
40多年来,她不仅对公婆喜欢吃什么,有什么爱好做到心中有数,而且根据季节无微不至地照顾二老。每到冬天,只要有太阳她就会隔三差五地叫二老换衣服浆洗,为老人晒棉被。每次婆婆生病住院,陪同老人住院的都是她,一日三餐她亲自为老人喂饭,按时吃药,端屎端尿从无怨言。方香枝不仅自幼教育儿子热爱社会,好好学习,团结同学,争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973年,方香枝在村民们的推荐下,挑起了村支委兼妇女主任、计生专干的重担。1994年3月,方香枝以她勤恳而又执着的工作成绩,赢得了高桥村委会90%以上村民的拥戴,当选为高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如今,年过花甲的方香枝仍工作战斗在村支部书记岗位上。
4、方秀珍事迹简介
方秀珍,崇仁县航埠镇中心小学教师。
在公婆面前,她是贤惠的儿媳,在儿子面前,她是慈爱的母亲,在学校,她是一位憨厚和善的大姐。
方秀珍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生活俭朴、努力学习的好习惯。母亲勤劳质朴的形象,自强自立的精神,潜移默化地熏染着孩子。因此,孩子特别尊重母亲。
方秀珍有个学生是个多动症患儿,因长年吃药导致智力低下。方秀珍没有放弃他,总单独给他辅导。由于孩子们都不喜欢和那个学生玩,他的性格变得孤僻、暴躁,为了让他能感受到同学的友情,让他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方秀珍动员同学们一起帮他。一年下来,他比入学时开朗了,而且学会了听课。方秀珍引导孩子们养成一种好学的习惯,能让孩子知道如何做人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几十年来,她所带学生的语文成绩名列全镇前茅。
5、王晓东事迹简介
王晓东,铅山县实验小学教师。
她努力做父母的好女儿、丈夫的好妻子、儿子的好母亲。儿子李王睿的成长无不浸透着她辛勤的汗水。2005年,李王睿在全国青少年“心系祖国,健康成长”读书教育征文比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并赴人民大会堂领奖,与中央领导人合影留念。2005 年被评为江西省“百名优秀好少年”、上饶市“优秀少先队员”,2007年被评为江西省“三好”学生,2008年荣获全国“好少年”称号。
20多年来,她一直从事教学和班主任工作。1993年、2001年被评为铅山县优秀教师,2004年被评为县优秀辅导员,2005年评为上饶市优秀班主任,2006年评为铅山县“十佳”班主任,2008年评为铅山县首届名师。
6、卢春香事迹简介
卢春香,安远县一中教师。
婆婆2002年就发现有糖尿病,公公2004年、2006年两度脑出血,2007年,丈夫又脑出血。在照顾好一家老小在的同时,她从未影响自己的工作。
22年来,卢老师经常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她定期开展励志讲座十余次,数千名学生听过她的讲座,帮助180多位同学走出心理阴影。
她特别关心留守孩子,经常和这些缺乏关爱的孩子沟通、交流,逢年过节把这些孩子叫到家里包饺子、唱歌、看电视,她用无私的爱温暖这些孤寂的心灵。
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市优秀班主任”、“县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巾帼英雄”、“三八红旗手”。她的家庭先后被评为“赣州市五好文明家庭”、“江西省五好文明家庭”。
7、叶银兰事迹简介
叶银兰,星子县白鹿镇秀峰村农民。
21年前,她收留了一个女弃婴金金,并无怨无悔照顾瘫痪养女。初三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无情地降临到这个花季少女的身上。经医生诊断为颈椎肿瘤,在省城医院花了8万多块钱做手术后,花去家中所有的积蓄,金金却从此再也站不起来了。
年近50多岁的叶银兰,六年来每天如一日,毫无怨言地服侍照顾女儿。为了不让女儿孤独,除了平时看看电视,叶银兰人还特意给女子儿买来了简易按摩器,帮女儿做全身按摩,防止肌肉萎缩无力。由于没有钱买锻炼用的架子,叶银兰夫妇就用木头做一个简易的锻炼架,每天帮助女儿锻炼。她的爱感动了邻里四方,但叶银兰总是说:这就是金金和她的缘分,注定她们今生是母女。
8、刘小清事迹简介
刘小清,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老师。
刘小清以母亲般博大无私的胸怀关心、呵护着弱智和聋哑孩子;她以超越母爱的大爱温暖着他们残缺的身心。她在芦溪特殊教育学校担任开智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值夜班、帮孩子们擦屁股、洗屎裤、喂饭是刘小清常常做的事。就在刘小清快临产的时候,她依然挺着大肚子坚守在岗位上。为了孩子们都有美好的前程,刘小清从2000年开始探寻聋生职业教育之路,先后办过理发、编织、舞蹈、刺绣等多个兴趣班。职业课培养了学生的自信,为学生的就业打好了基础。学生吴丽、陈聪参加省残疾人技能大赛获一等奖,李芬芬、吴柳被选送参加全国残疾人舞蹈大赛获二等奖,数十名学生毕业后从事刺绣、文艺工作。
她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江民特校园丁奖”、萍乡市“扶残助学先进个人”等20多项荣誉。
9、刘玉兰事迹简介
刘玉兰,信丰县正平镇农村妇女。
她是一个好妻子。在婚后的四十多年里,对残疾的丈夫不嫌、不离、不弃,与丈夫相濡以沫、患难与共,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支撑着家庭。2003年冬天,丈夫突然高血压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她承担了照料丈夫的全部工作。
她是一个好母亲。她用勤劳与智慧呕心沥血地把儿子拉扯大;她宽严相济,言传身教,以淳朴的教育理念成功地把她的儿子们教育成善良、宽容、有责任心的社会优秀公民;她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韧执著地供孩子上学,把儿子培养成了博士。她是一个好村民,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事业。 10、吕六妹事迹简介
吕六妹,信丰县小河镇长陵村农民。
丈夫结婚以来,她一直在家从事繁重的农活。她省吃俭用,将微薄的收入积攒起来。她心中一直有个梦想:我没上过一天学,一定要让女儿上大学。她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扛起这个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2001年,王丽珍上小二年级时,患了脊柱畸形发育,压逼了中枢神经。在医院做了手术之后,王丽珍的脊柱畸形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因手术的刺激无法下床行走。吕六妹看着病痛中的女儿,泪水都流向自己的心里。于是每天早上和下午,吕六妹都背着女儿行走在小学——家的路上,这一走就是三年,一直到小学毕业。2009年中考后,王丽珍被信丰二中录取。吕六妹知道,自己和女儿要走的路还有很长,但她已经准备好了。
11、朱清英事迹简介
朱清英,芦溪县银河镇中心小学老师。
她从教近30年,从只有一个老师的山村小学到镇中心学校。30多年来,朱清英先后被几十个“特殊学生”叫做“干妈”。是她让他们迷途知返,悬崖勒马;是她使他们发奋图强,超越自我;是她为他们担起了母亲般的责任,引他们走上了灿烂的人生道路。
为了帮家境贫寒的学生完成学业,她拿出自己的一半工资资助他们;为了让调皮捣蛋的学生迷途知返,她阻止他与不良青年交往,为此还摔伤了身体,至今未愈;为了帮身体不好的学生摆脱病痛,她给学生开小灶加强营养,忍着腰疼背着生病的他去医院……
朱清英获得过“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芦溪县“三八红旗手” 等荣誉称号。
12、陈艳兰事迹简介
陈艳兰,新余市龙兰大酒店负责人。她用自己的汗水培养出了一个世界冠军。
成家后,陈艳兰一个人承担家务和教育子女的重任。女儿邱红梅11岁时被新余体校教练选拔到体校练习举重,开始了她艰辛的体育生涯。为鼓励女儿,战胜困难,加强训练,他们一家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下岗后,她意志更坚强,积极寻找就业机会,把酒店经营得红红火火,为国家上缴利税,为灾区捐钱捐物,解决社会就业,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不忘他人、不忘社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用真爱点燃生命,化为对家庭、对社会的爱,也成就了女儿世界冠军的辉煌。
陈艳兰被评为新余市十大杰出母亲。
13、李定梅事迹简介
李定梅,上犹县下岗女工。
从1999年开始,李定梅共代管了140多名留守儿童,成为该县有名的“代理妈妈”。她从严要求每位儿童,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行“军事化管理”,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学习上,李定梅经常晚上定时为低年级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制定相关的奖励措施。在生活上,要求孩子们从起床、早操、洗漱、整理内务、早读、列队上学等都按照制定好的生活制度进行。在思想上,给孩子们讲些英雄人物故事、做人做事的道理,引导孩子们树立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格。在李定梅夫妇的精心服务和管理下,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14、李亮星事迹简介
李亮星,上饶市信州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
面对那些稚嫩、单纯的少年犯,她像父母对孩子一样爱护、关心、教育和挽救他们。在审理后,李亮星为未成年孩子联系学校、落实户口。她的真诚在少年犯和他的家人心中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她潜心研究未成人犯罪的原因,发现相当数量的未成年人犯罪与网络相关。于是,她开始通过网络帮助教育青少年。李亮星的爱感动了接受她帮助过众多的青少年。
2005年以来,她先后被评选为“感动上饶”十大人物,被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优秀法官”、“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江西省首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先进个人”。
15、李有香事迹简介
李有香,万年县石镇镇汪家村农民。
几十年来,她孝敬公婆,严格教育子女,团结邻里乡亲。她的事迹在村里被传为佳话。作为儿媳,李有香是全村公认的孝顺儿媳。婆婆身体不好,李有香带她四处求医,婆婆重病在身,长年卧病在床,吃喝拉撒全靠她一个人服侍。作为妻子,李有香是全村公认的贤淑妻子。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她总是言传身教,以行动教育他们吃苦耐劳。她教育子女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她始终用自己的“正气”去影响孩子、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她教育孩子,始终从小事抓起,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她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言传身教做孩子的好榜样;她还科学施教,做孩子的指路人。
16、邱萍香事迹简介
邱萍香,萍乡市安源区凤凰街李子园社区居民。
邱萍香的儿子杨志患上了尿毒症。看着儿子挣扎在死亡边缘,爱子心切的邱萍香不顾自己年纪大、身体差,不顾术后可能出现尿毒症、血管硬化等病情的风险,在配型成功后毅然做了捐肾手术。她用超越生命的母爱把儿子从死神身边拉了回来,杨志换肾成功,身体渐渐恢复。
杨志说:“是母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家虽然贫穷,但有了母亲的大爱,我心里永远感到富有!”
17、吴水林事迹简介
吴水林,九江市浔阳区甘棠街道六角石社区居民。
她用自己孱弱的双肩,把两个身患残疾的儿子抚养成人,留下了一段平凡母亲的动人佳话。吴水林生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男孩。1976年10月,两个孩子因患麻疹并发肺炎导致高烧不退,被确诊为“听力损害神经性耳聋”。既然命运如此不公平,但她认为不能就此认命,而是要振作精神让孩子们懂得身残志不残,她也要她的孩子像正常人一样活得有尊严。2002年,在社会各级部门的关心和照顾下,两个孩子分别在都天巷和庚亮南路的路口设立服务点,他们在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看着两个孩子现在已经能够自食其力,吴水林这位平凡的母亲终于欣慰地笑了。
18、吴艳事迹简介
吴艳,萍乡市湘东区特殊教育学校启智部主任兼启智班语文老师。
她将满腔热情倾注于特殊教育事业,用真挚的母爱照亮了残疾儿童的心田,为残障儿童增添了信心和勇气,撑起了生活的一片蓝天。在学习上,她是良师,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在生活中,她是母亲,细心关怀,体贴入微;在精神上,她是益友,倾听心声,热情鼓励。她帮助患自闭症的孩子摆脱了自卑,变得自信;她帮助患多动症的孩子摆脱了孤僻,变得开朗;她帮助生理期的女生摆脱了困窘,学会了照顾自己;她经常从家里带来衣物、食品,分给家庭贫困的学生;她和丈夫一起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捐助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她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游戏、学习、生活,成为了孩子们心目中温柔可亲的老师“妈妈”。
19、肖荷花事迹简介
肖荷花,南昌县蒋巷镇联圩村村民。
她有一颗慈善的心,与人和睦友善,乐于助人,每当邻居遇到困难时,她能主动帮助,每当别人孩子母亲不在家,她主动把孩子带回家里照管,村里的人把她叫做“慈善妈妈”。
1995年,一场无情大火,将她家化为灰烬。1997年7月,年仅九岁正在读小学二年级唯一儿子刘文身患慢性肾病综合症。为了治好儿子的病,她踏上了漫漫求医路,先后带着儿子辗转江西二附院、中医院、港务职工医院治疗。几年来花费十多万元,但儿子的病情并不见彻底好转。她家庭困窘,夫妻二人起早摸黑给别人打工、搬运、当挑夫,为的就是儿子,再苦再累也甘愿。
20、余相华事迹简介
余相华,崇仁县河上镇河上中学教师。
作为一位母亲,她承担了家庭和事业的双重责任。她根据儿子活泼、好动、好奇的天性,从小引导他观察身边的事物、主动思考问题。从小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积极进取、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为孩子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学习态度;与孩子平等地沟通交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适当实施挫折教育,帮助孩子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努力从德商、智商、情商等方面去培养孩子,使孩子从小获得全面发展。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她总是耐心讲解;学生生病了,她为学生寻医买药;学生经济困难,她慷慨解囊。她认真学习了教育心理专业的有关知识,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她们解除青春期心理困惑。
她多次获得县优秀教师、县“三八” 红旗手、县“帼国女标兵”、县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21、张宝英事迹简介
张宝英,永丰县坑田镇塘下村农民。
1995年10月,张宝英的丈夫、38岁的谢忠文病脑溢血复发去逝,留下两万多元的债务。为了撑起这个破碎的家,苦命的张宝英拼命干活,挣钱还债。家里种了5亩承任田,“犁耙铲锹”的活儿她样样得干。邻居都说她是个“铁人”,不知疲倦,不怕苦累。为了增加家里的收入,张宝英到20多里外的山上去砍竹子,不小心从陡路上摔了下来,脸部和身子摔得青肿。四五年间,她没给自己添过新衣服。她用自己孱弱的腰板,为孩子们筑就了一个遮风挡雨的温馨港湾。在母爱的呵护下,两个孩子分别考取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和南京大学,造就一双农门学士的佳话。
22、张荷仙事迹简介
张荷仙,金溪县秀谷镇退休干部。
她是助学模范。从1981年退休后就开始搞起了“家庭结对助学活动”。她把家里几间空房免费租给贫困学生。据统计,她历年来免去的住房租金、水电费及为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等用品费用合计人民币1万多元。她是助残好大妈,得到帮助的残疾人有10 来名。她关爱他人,积极主动去化解一些社会矛盾,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这些年来,经她劝说调解的各类纠纷不少于100起。
2000年,她家被县妇联评为“五好文明家庭”。 2008年2月获省组织部“优秀共产党员”奖;2008年4月获抚州市“十大优秀母亲”奖。
23、张晓兰事迹简介
张晓兰,鄱阳县地税局退休干部。
她的家庭本是幸福美满的,然而,不幸却悄然而至,一年过去了,别的孩子已经蹒跚迈步,她的女儿依然无法坐立!三年后,不幸同样降临在妹妹身上。张晓兰带着两个坐着轮椅的女儿跑遍了上海、北京的大医院,但却始终未能查出病因。由于肌体协调能力差,几乎没有应变能力,在帮女儿洗澡或是搀扶着她们康复锻炼时,张晓兰一个不留神就会和姐妹俩一同重重地摔倒在地,经常摔得鼻青脸肿的。长时间过度的劳累,使张晓兰落下种种病根。1996年,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姐妹俩的怪病为“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这种病的发病率极低,为二百万分之一。张晓兰没有放弃,在母亲的爱心支持和帮助下,姐妹俩目前自己能独立洗脸、穿衣、吃饭,有时还能扶着凳子缓慢地移步。
24、范宝兰事迹简介
范宝兰,永修县新城小学教师。
1995年冬,范宝兰收养了一个孤女。1997年11月,丈夫突发脑溢血早逝,生活的重担全压在范宝兰一人身上。不少亲朋好友埋怨范宝兰当初不听人家的话,收养了这个“克父”的养女。可任凭亲朋好友如何劝说,范宝兰就是坚决不同意把养女送人。家人瞒着范宝兰几次把女儿送走了,范宝兰都不顾一切地接回了女儿。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孤女培养成人!范宝兰毅然挑起生活的重担,教育儿女要自强、自信、自立、奋斗不息。养女也考入了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如今在一所幼儿园聘任为园长。
她用自己的爱心呵护着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学生们都亲切地叫她“范妈妈”。她多次荣获县“优秀教师”称号,被评为九江市“十大杰出母亲”、江西省“三八”红旗手。
25、罗秘华事迹简介
罗秘华,宁都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30岁那年,她在这个70多万人口的大县创办起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她创造了许多第一:她是江西省第一届“特教师资班”学生;她创办了宁都县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她,获得了不少荣誉:全省“优秀校长”;全省中小学十大“师德标兵”;全市“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全市优秀班主任;全县优秀教师;县政协委员……
罗秘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提出了“坚持口语为主、书面语、手势语为辅”的课堂教学思路,创造了“形象直观对比法”、“抽象概念词汇链接法”等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106名聋哑毕业生,她把他们送出校门,又把他们送上就业岗位,还为他们牵线搭桥当“红娘”,她把所有的爱献给了这些聋哑孩子。
26、易翠连事迹简介
易翠连,上栗县赤山镇院背村村民。
她近逾七旬,因丈夫早逝,独自照顾因公受伤而高位截瘫的儿子长达20余年,用母爱谱写了一曲动人之歌。23年前,儿子李忠在给新兵做示范动作时,不幸摔伤成了高位截瘫的残疾人。面对这沉重的打击,易翠连默默忍受着心里的煎熬,婉拒了部队将李忠送往疗养院,由部队和政府承担全部费用的意见,独自挑起了照顾瘫痪儿子的重担。20多年来,她用无微不至的爱守护着儿子,用绝不放弃的信念支持着儿子。为了儿子,她学会了按摩理疗、打针换药等医疗技能,成了儿子名副其实的家庭保健“医师”。在易翠连的精心照顾下,李忠健康状况日渐好转,对生活也恢复了信心,经常在轮椅上看书、看报,并且发表过多篇杂文。
27、郑兰凤事迹简介
郑兰凤,广丰县壶峤镇壶峤村竹叶山村民。
1989年,她从招待所洗碗工干起,成长为企业骨干,后来下海创办饮食店。作为母亲,郑兰凤放弃了自己高收入的事业,专心陪孩子读书,做起了“陪读妈妈”。她效仿孟母三迁,除了抓好孩子的知识学习,还进行行为品德的教育。儿子多次在全国大学生奥林匹克英语竞赛获奖,2008年被国家公派到联合国环境署工作。这期间,她自己也刻苦自学先后拿到了南昌大学成教专科、本科毕业证书。郑兰凤创办了 “新世界商场”,在广丰县设立江西省唯一一家大学县级函授站,让大批待业青年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添学识的梦想。二次创业以来,她为社会培养人才2000余名,解决就业800余人,为国家创税200多万元。
她先后被授予“广丰县劳动模范”、“上饶市优秀女创业者”、省“三八红旗手”称号;被评为“上饶市好妈妈奉献奖”。
28、周明娥事迹简介
周明娥,万载高城乡团结村村民。
她是一位培养了2个博士的农村母亲;是一位有着40多年党龄、三十多年村妇代会主任工作经历的母亲。20多年前,家里比较贫困,周明娥却供养儿子读大学。为了儿子的学费,她夜以继日地在田间劳动。她时常偷偷把稍少些糠的米饭留给婆婆,自己却吃着难以吞咽的糠,尽管此时她已身怀六甲。丈夫体弱多病。她就去挖土种红薯、栽辣椒、拔秧、砍柴等,几十年来,从无怨言。除此之外,对乡亲,她倾心相助。对工作,她极其负责。
如今,她已满鬓斑白,浑身伤痛,仍在用自己瘦弱的身躯,为了儿女的幸福,为了小村的和谐,默默地辛劳着……
29、周小莲事迹简介
周小莲,新干县三湖镇上聂村委会湖洲上村小组农民。
周小莲四个孩子被诊断为“脑萎缩,且活不过30岁”,1990年,丈夫为此忧郁而终。面对残酷的现实,她不仅用孱弱的身躯承担起家里所有的不幸,10年来风雨无阻一一背着孩子们上学,而且用博大的母爱创造出生命的奇迹,让他们一个个快乐生活并闯过了“30岁鬼门关”。
周小莲始终坚信母爱能创造奇迹。时光就在她的操劳之中过去了,与她鬓边白发一起增长的,是四个残疾儿女创造了“活过30岁”的生命奇迹。现在,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女儿的年龄分别是44岁、42岁、40岁和37岁。周小莲说:“自己的儿女就是自己的责任,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得照顾他们。
” 30、侯桑事迹简介
侯桑,东乡县实验小学副校长。
2002 年,侯桑的儿子被确诊患尿毒病。她卖掉房子和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给儿子看病,然而,儿子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侯桑每天把儿子推到同病病友房间,让病友互相开导;坚持给儿子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励志小说,危甲祺慢慢地坚强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目前,危甲祺病情神奇般地好转,换肾后排异症状减轻。
在带儿子治病的6年里,侯桑始终坚持教学,没有请长假,并且在教学上取得优异成绩。她多次被评为地、县级优秀辅导员。
31、胡翠英事迹简介
胡翠英,原南丰县附小副校长,海地维和英雄钟荐勤的母亲。
胡翠英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40余年,纯朴、敬业的精神广受好评。她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通过温馨的家庭环境言传身教,培育儿女从小树立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的意识。“母亲像一盏灯,使我们从懵懂走向了成熟”,这是维和烈士钟荐勤对母亲胡翠英最诚恳的评价。
胡翠英的儿子钟荐勤两度奔赴海地担任中国海地维和防暴队宣传官。望着即将分娩的儿媳,母亲说:“军人要以大局为重,服从组织安排,你放心去吧。妈会留在这里照看,一切有妈在。”就这样。钟荐勤烈士毅然告别即将临产的妻子,没有来得及看一眼还有几天就要出生的孩子,第二次赴海地执行维和任务。当时,作为母亲的胡翠英内心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留下来,可是想到这是军人的职责,她又一次用理解与支持诠释了一位军人母亲的高尚风格。
32、俞诗虹事迹简介
俞诗虹,新余市公安局经济开发区分局警察。
在家里,她是父母的好女儿、丈夫的好妻子、儿子的好母亲。她勤俭持家,宽厚待人,一言一行展现着朴实无华、乐观向上的灿烂人生。
2008年,她父亲身患尿毒重症,每个星期要去医院进行两次透析,才能维持生命机能;她母亲积劳成疾,身体一直不好,其后又查出疑是乳腺癌,需立即手术。当时,两人都需要人照顾,祸不单行的是,刚满月的儿子又因为肺炎急需住院,一家五口人有三个住院,并且都有生命危险。她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痛哭流涕,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同时,她首先精心照顾好儿子,治好病后,送到分宜,让年迈的公公婆婆照顾儿子,自己腾出手来全力照顾父母。
2010年2月,她被评为新余市“十大杰出母亲”,成为市民学习的楷模。
33、郭雪萍事迹简介
郭雪萍,吉安县大冲乡前村教学点教师。
她九岁便沦为孤儿,婚后,刚满8个月的儿子又不幸夭折。她没有向命运低头。她先后诊断为乳腺纤维主瘤、心率严重失调及肝、肾以及直肠等严重疾患,但她从未请过一天的病假。2000年春,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她无偿把自家新建住房作为学生的教室和图书室,直到2007年村里建了新校舍。并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郭雪萍获得市、省级教育系统嘉奖十余次,并先后被评为“校级名师” 和“大冲乡优秀教师”。她实现了从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到自学考取大学本科文凭,最后成为“吉安县十大杰出女性”的转变。
34、徐家秀事迹简介
徐家秀,定南县老城镇中塅村黄沙角农民。
她是位坚强的母亲,早年丧夫后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成人;她是生命的守护神,32年前儿子瘫痪在床,她一直陪伴着他与死神抗争。她陪着儿子拜师学做篾匠活,儿子真切地感受到母亲就是他生命的拐杖。随着病情的加重,儿子只能像个植物人似的僵卧床上。从此,她从田里一干完活回来,就来到儿子床前,问寒问暖,端屎端尿,像对待当年襁褓中的婴儿。30多年如一日,在这位75岁高龄母亲的精心呵护下,一个瘫痪青年的生命之舟,仍继续缓缓地向前行驶着。
35、曹有红事迹简介
曹有红,鹰潭市月湖区灿灿语训部创办人。
她是一名下岗职工。2002年,1岁多的女儿被确诊双耳重度失聪。为了教会女儿说话,她买来书籍、上网查资料,带着女儿辗转各地学习、听课,终于让女儿回到了有声世界。在她的培育下,女儿多才多艺,并获得各种奖项。爵士鼓演奏2010年获得全省金色童年一等奖和全省少儿艺术节一等奖,并被邀参加2010年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
2006年,她创办了“灿灿语训部”,用此去帮助别人,让更多的听障孩子能够踏入有声世界。她用对自已的孩子一样的耐心、爱心、恒心和信心教导他们。三年多来,她认真钻研聋儿语训知识,参照先进聋耳语训教育方法和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方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语训计划,先后已带了十多位听障孩子。
36、眭燕翔事迹简介
眭燕翔,分宜县天工南大道天工社区干部。
她不宠不惯,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朴素踏实的品格,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自理能力,学习生活基本上不让大人操心。她从小就培养孩子爱读书、爱学习、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好习惯。同时,开导孩子,教会孩子快乐地生活每一天,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教育孩子要学会在顺境中享受快乐,在逆境中挖掘快乐,时刻用快乐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孩子们在母亲的教育下,都非常懂事和乐于助人。前年的 “抗震救灾”活动中,她儿子把自己所有的积蓄几百元全部捐送了。她曾多次获得分宜县优秀班主任、分宜县优秀教师、新余市“十大杰出母亲”等光荣称号。
37、程华事迹简介
程华,南昌市邮局中心局退休职工。
程华的儿子是位盲人,残酷的现实并没有使她放弃对儿子的培养教育。她常常以英雄为楷模,教育儿子奋发图强。在她的教育培养下,儿子多次被评为省优秀残疾学生。在电子琴、钢琴比赛中,多次获得全国、省、市级一、二等奖,作为江西省青少年代表赴香港参加全国第一届中国作品钢琴大赛获得第六名。1998年,程华的儿子考入吉林省长春大学音乐专业。2000年通过国家钢琴十级考试,同年在合肥参加第五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获得银奖和最佳新人奖。
程华被评为南昌市“好母亲”、首届江西省“十大杰出母亲”及中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提名奖。2008年5月被评为“洪城十佳母亲”,2009年登上“中国好人榜”,2010年2月获江西省首届“十大和谐家庭”提名奖。
38、谢菊英事迹简介
谢菊英,万载县茭湖乡茭湖街人。
她出生在80后,身患癌症,因治病家里一贫如洗,但她笑对人生,与病魔抗争。她不顾丈夫、父母的反对,执意冒着生命危险生下儿子的“壮举”感动了许多人。
2007年,谢菊英与袁州区退伍军人陈晓军结为夫妻。2009年3月,谢菊英怀孕了。她口腔内长了恶性肿瘤。家人劝她把小孩拿掉住院手术,但被她坚决拒绝了。她表示愿意用她的生命来换取这个小生命的诞生。由于怀孕后不能用任何药物,甚至不能做包括CT、X光在内的任何检查,她的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口里不断地流出鲜血,她也不曾动摇过继续怀孕的念头。12月13日她剖腹产下一个7.1斤重的男婴。抱着妻子冒死换来的儿子,军人出身的陈晓军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谢菊英左脸上里里外外横七竖八缝了100多针,头发掉得精光,左颏骨被挖去,左眼被挖去,左脸皮肤是背上移植来的,肤色完全不同。然而,她说:“为了孩子,我也要好好活着。”
39、彭桂珍事迹简介
彭桂珍,樟树市店下镇大汗村灿组农民。
1992年3月,她的丈夫患上了类风湿病。为了给丈夫看病,她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1万多元外债,丈夫的病不仅没治好,身体还日渐萎缩,导致生活不能自理。20亩竹林是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她像男人一样上山砍竹子去卖,还开了几亩荒地种生姜,每年可收1500斤左右,全靠她一个人挑着下山四处叫卖,来回一趟80多里。农忙时,她忙完自己家地里的活后都会下山帮人家割禾打谷、挑砖运沙、农闲的时候就帮附近的村民扛竹子、打短工,只要能挣钱,她什么都干,什么苦都吃。
18年来,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她变卖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以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母爱向子女的求学路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她的事迹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被评为2008年“十佳樟树人”。
40、潘秀妹事迹简介
潘秀妹,万载县高村镇歧源村第3村民小组村民。
1980年春,她收养了一个患有先天性双脚拐的孤儿。她带着孤儿到处治疗,但病情没有好转,潘秀妹依然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她。1989年7月的一天,潘秀妹又在家门口捡到一个弃婴,便把她抱进了家抚养。1993年5月,本镇新联村有一个3岁的孩子,因父母先后去世,成了孤儿,无人抚养,潘秀妹得知后,主动到新联把他领回收养。2006年,她的丈夫因病去世,家里全靠她一个人张罗。
为了照顾这些孩子,她勤劳、节俭,忙里忙外,终于将这3个孤儿养大成人。潘秀妹收养孤儿爱心,感动了十里八乡,她的感人事迹受到了群众的称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