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断星魂 发表于 2018-11-14 13:46:00

关于《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成果的批前公示

关于《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成果的批前公示2016年5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江西省调整九江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成立了庐山市,是推动庐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带动山南片区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为了明确庐山市发展定位与目标,理顺庐山市与庐山风景名胜区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城景空间功能组织关系,不断提高城市与景区的发展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庐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称《庐山2035》)。《庐山2035》已于2018年8月1日通过省住建厅组织的专家评审,目前已按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进一步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公众参与度,推进科学民主决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对《庐山2035》进行公开征求意见,公示期为2018年11月5日至2018年12月5日。《庐山2035》将在本次公示意见、部门对接意见、人大会意见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后报江西省人民政府审批。一、规划期限和范围(一)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7-2035年,其中:近期为2017-2020年,远期为2021-2035年。(二)规划范围和层次(1)市域包括南康镇、牯岭镇、海会镇、白鹿镇、温泉镇、横塘镇、华林镇、星子镇、蛟塘镇、蓼南乡以及东轱山林场和沙湖山管理处行政管辖范围,面积913平方公里。(2)中心城区东南沿鄱阳湖岸线至十里湖,北至海会镇刘赤湾,西到宋家垄,面积约23.1平方公里。(三)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范围西至庐山风景名胜区范围线和南康镇域边界,北至海会镇刘赤湾和白鹿镇行政边界,东部和南部至市域边界,面积86.8平方公里。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图1规划范围与层次图二、城市定位与目标愿景(一)城市定位国际著名的山水文化休闲旅游城市,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文旅创新基地。(二)目标愿景构建“悠然天下,山湖致城”的城市形象,将庐山市打造成为生态福地、人文圣地、悠游娱地。(三)阶段目标(1)2020年,推进发展路径转型近期至2020年,专业化旅游城市的建设和城景一体化发展的绿色转型策略初显成效,城市风貌显著提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2035年,建设创新基地与旅游名城远期至2035年,初步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基地和山水文化休闲旅游名城的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构建山水相映、文化彰显、宜居宜游、和谐共享的开放新发展格局。三、城市规模(一)人口规模至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约27.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至2035年,市域常住总人口约3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1万人,旅游当量人口2万人。203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5万人,旅游当量人口4万人。(二)用地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对应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30平方米/人以内。2035年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对应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30平方米/人左右。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3.jpg图2 中心城区土地使用规划图四、构建景城协调发展的全域空间格局(一)市域空间格局落实市域公共资源全面保护,强化三类空间指引。严格落实庐山风景名胜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保护要求,全面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合理利用优质景观区域。规划划定生态空间占市域总面积约78%、农业空间占约17%、城镇空间占约5%。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约289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边界约97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线约37平方公里。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5.jpg图3 市域三区划定规划图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6.gif图4 市域三线划定管控图转变发展方式,形成以景区为中心的市域城镇空间格局。规划形成“双心引领、中线带动、廊带支撑、三区协同”的空间结构。“双心引领”。打造庐山中心城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山上牯岭人文休闲核心。“中线带动”。依托三叠泉、庐岳古道等景点的游览观光道,强化山上山下的交通联系、生态渗透、产业融合、管理协同,构建山上山下联动发展轴。“廊带支撑”。形成山南特色城镇走廊和滨湖城镇联动发展带。“三区协同”。规划庐山生态文化保护区、山下城镇特色发展区、鄱阳湖生态保护区三个特色片区,协同一体发展。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8.jpg图5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二)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以国际化旅游城市为目标,保护自然基底和山水廊道,推动组团化发展,打造山湖小城,形成“一主两副促发展,一轴两带联组团,三园四区融自然”的中心城区用地布局结构。一主两副:老城旅游发展主核,及西部旅游服务中心、北部旅游服务中心。一轴两带:环庐山联动发展轴,及滨湖景观游憩带、文化休闲体验带。三园:石雕公园、玉京山生态园、庐山诗画田园。四区:峰德新区、老城区、神灵湖新区和大排岭旅游功能区。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0.jpg图6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五、打造高品质游憩休闲系统(一)构建以旅游休闲产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1)产业发展目标积极承接九江产业分工,聚焦旅游服务功能,以打造全域化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强化旅游对经济的核心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构建以休闲旅游产业为核心,融合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制造、科技型产业、文创产业等综合发展,三次产业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融合的“六次产业”集群体系。(2)产业总体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两带、三区”的产业空间布局。构建滨湖文创智造产业带,沿鄱阳湖发展文化创意与特色加工产业。打造山南生态文化休闲带,庐山南麓重点建设休闲度假产业集群。庐山风景名胜区形成庐山自然文化旅游片区,华林镇、蛟塘镇、蓼南乡形成生态农业休闲片区,横塘镇形成特色工贸产业片区。(二)以全域旅游加快大庐山旅游发展(1)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规划形成“一心一核、环轴串联,三区联动,多点支撑”的全域旅游空间结构。一心一核,建设庐山市中心城区综合旅游服务中心,以及牯岭人文旅游核。环轴串联,强化观音桥-牯岭镇间的山城旅游发展轴、环庐山轻轨与环庐山公路为骨架的环庐山旅游发展环、鄱阳湖大道为基础滨湖旅游发展轴,串联全域各景点。三区联动,提升庐山风景名胜旅游区,优化山下城镇特色旅游区,保护南部生态湿地保护区。多点支撑,设置海会镇、温泉镇、星子镇、蛟塘镇二级旅游服务中心,结合乡村旅游布点形成全域旅游整体格局。(2)全景打造旅游产品体系提炼庐山人文哲学、诗画美学、自然生态和地质科学四大核心价值,全域构建四大主题板块区域,打造悠学圣地、悠远史诗、悠闲自得、悠质科普四大产品体系。(三)居住空间与公共服务中心(1)居住空间布局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5万人左右。其中,峰德新区人口规模约4.6万人;老城区人口规模约6万人;神灵湖新区口规模约4.4万人。(2)公共服务中心体系以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接待的服务水平为目标,规划形成由市级中心、片区级中心两级带动发展的格局,实现空间布局的全面优化和均衡发展。市级公共服务中心1个。位于老城区,是庐山市多功能复合的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为全市服务。片区级公共服务中心3个。包括大排岭旅游功能区中心、神灵湖新区中心、峰德新区中心。(四)开放包容的绿色景观空间建设以国家公园、区域公园、城市公园、片区(镇级)公园、社区(村级)公园为主体的城乡公园体系,结合景区入口广场建设城景融合区域,打造国家公园城市。保护山水格局,融合城景。统一庐山的管理体制,加强庐山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重要生态空间的保护,推动以庐山为核心的跨区域的国家公园建设。统筹区域绿地,渗绿入城。秉持修动脉、复生态、通山湖等理念,打造横塘港、花桥港-新池港、钱湖港、秀峰港、长虹港、流泗港、陈家港、三叠泉等八条河流生态廊道,形成“蓝色骨架”。以九江绕城高速、都九高速的防护绿廊为脉,各级城乡道路防护带与绿道相互交织,形成“绿色网络”。串联大岭山森林公园、金锭山森林公园和东牯山森林公园等区域公园,形成环绕中心城区的“郊野公园环”,并通过绿道与城市内部的绿地系统交织成网。加强城市修补,增绿活城。结合纵穿中心城区的河流廊道、楔形绿地,规划秀峰港湿地公园、星湖公园、神灵湖公园、工业遗址公园、大排岭矿山公园等5处城市公园。全市建设一批服务半径为800-1000米的片区公园,包括中心城区8处,以及各镇区中心公园;建设一批服务半径为300-500米的社区(村级)公园,主要布置体育设施、儿童活动场所和老年人活动场所,基本消除绿化服务空白区。规划和提升紫阳广场、渊明广场、南康文化广场等多处城市广场,补充城市绿地系统。完善景区广场建设,做好景区与城市绿色景观空间的有机融合、与城市交通系统的合理衔接。(五)乡村振兴结合乡村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将市域村庄功能分为产业发展型、休闲旅游型、生态保护型和文化传承型四类进行引导,推进乡村转型发展与城乡统筹。通过加快完善乡村设施与服务、推实施乡村风貌与环境整治、创新农业产业与农地利用、提升乡村文化与村民素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六、要素配置(一)综合交通加强与昌九发展走廊和九江市区的对接,突出铁路、公路、水运等对外交通设施联动布局。构筑与城市组团布局相适应,体现山水文化休闲旅游名城的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1)机场适时恢复位于庐山北门、牯岭镇的直升机场。根据旅游观光和应急管理要求,在庐山南门、中心城区、兜督湖新建直升机场。(2)轨道交通争取高铁线路建设。以昌九高铁建设为契机,在横塘镇与温泉镇交界处设置庐山南站,建设市级交通枢纽,提升庐山市快速交通可达性,加强与区域大交通对接。积极对接九江市轨道交通规划。推动环庐山轨道交通建设,提升环山旅游体验,在庐山东门、中心城区、秀峰景区、高铁庐山温泉站、庐山南门等地区设置站点。(3)内河航运发挥鄱阳湖水上航运功能,优化港口码头功能及布局,保留现状神灵湖码头,近期打造成为综合客货运码头,远期将货运功能疏解到新建的星子港码头。分别在海会镇、中心城区、蓼南乡、蛟塘镇、沙湖山新建5处旅游码头,满足旅游游览需求。(4)公路完善全域公路网体系。提升环庐山公路、G105国道,达到一级公路技术标准,加强环庐山区域联系;提升G532国道、归蓼公路、横温公路、蛟蓼公路,达到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加强南部乡镇交通联系。新建鄱阳湖大道(即滨湖旅游公路),达到一级公路技术标准,加强市域滨湖联系;新建鄱蛟公路、鄱蓼公路,达到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对S213省道、太乙公路进行道路整治,提升行车环境。根据旅游需求,预留环庐山公路改线建设空间。紧抓国家风景道建设的契机,积极建设特色风景道体系,支撑庐山市旅游城市建设。积极将环庐山公路纳入国家华东遗产风景道体系,建设鄱阳湖大道为省级风景道,并依托市域其他公路,构建风景道网络。(5)索道根据旅游需求,预留观音桥至含鄱口的索道建设空间,远期建设中线索道,打造快速上山通道。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2.jpg图7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6)城市公共交通积极发展常规公交,与环庐山轻轨衔接,提升城市公交可达性。根据居民出行需求,调整现状部分线路局部走向,新增公交线路向各新区延伸,优化公交线路网,增大城区的公交线网覆盖范围,规划至2035年,开通13条公交线路。合理布局公交站点,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50%,500米覆盖率90%。打造旅游专线公交。针对庐山旅游城市发展目标,规划两条旅游专线,旅游一号线沿环庐山公路布设,形成环山旅游专线;旅游二号线沿鄱阳湖大道布设,形成滨湖旅游专线。庐山市中心城区共设置四处首末站,分别是峰德新区站、白鹿街道站、南门站、神灵湖码头站。在神灵湖大道与鄱阳湖大道交叉口处设置一处公交车停保养场。(7)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将中心城区道路划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个层次,规划主干路网密度1.5公里/平方公里,次干路网密度2公里/平方公里,支路网密度3.2公里/平方公里。构建主干路网骨架。规划形成“三横、四纵”的主干路网骨架,强化城市组团间的联通。规划城市主干路红线宽度为30-52米。加密次干路网络。在中心城区现有次干路网基础上,将部分支路提升为次干路,加密次干路网体系,与主干路构建完善的干路网体系。规划城市次干路红线宽度为18-36米。加密支路网,打通断头路,改善道路通行情况。支路红线宽度一般控制在12-20米。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3.gif图8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图(二)市域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主动承担国家级、省级公共服务功能的同时,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主客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将全市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1)国家级文化交流及接待设施通过庐山展示国家形象,传播中华文化。在中心城区建设庐山市文化中心,包含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展示馆及城市展示馆;在牯岭镇建设高标准国际化接待服务设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在沙湖山建设候鸟生态科普展示馆。(2)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庐山市“市级公共服务中心--镇级公共服务中心--社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市级公共服务中心1个。位于庐山市中心城区,作为面向全市的大型、高标准公共设施。镇级公共服务中心7个。位于牯岭镇、海会镇、温泉镇、星子镇、横塘镇、华林镇、蛟塘镇,强化对旅游的服务。社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个。分别位于蓼南乡、沙湖山管理处,服务半径宜在500米左右。(3)公共服务中心配置根据不同公共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和城镇服务半径,进行服务设施的全域统筹配置。市级公共中心服务范围对应市域范围;镇级公共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对应镇行政范围;社区(村)公共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对应所有居民点,包括农村社区或城区各组团的服务范围。(4)宜居生活圈规划引导构建社区、邻里、街坊三级生活圈。社区中心配置中学、医疗服务机构、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专项运动场地等设施,形成15分钟生活圈。邻里中心配置小学、社区活动中心、综合运动场地、综合商场、便民市场等设施,形成10分钟生活圈。街坊中心配置幼儿园、24小时便利店、街头绿地、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小型健身场所、快递货物集散站等设施,形成5分钟生活圈。(三)中心城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1)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形成由市级中心、片区级中心两级带动发展的格局。市级公共服务中心1个。位于庐山市老城区,是多功能复合的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为全市服务。片区级公共服务中心3个。分别位于神灵湖新区、峰德新区、大排岭旅游功能区。(2)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保留峰德新区长虹港西侧行政办公设施,结合环庐山公路与秀峰大道交叉口东侧现状行政办公用地,并在其周边新建行政办公用地,作为庐山市行政办公中心;在大排岭旅游功能区新建旅游服务中心一处。(3)文化设施用地规划1处市级文化中心,位于峰德新区;规划多处片区级文化中心,包括南康文化中心、神灵湖文化中心、大排岭文化中心等。(4)教育科研用地完善中心城区义务教育设施布局,小学服务半径原则上为500米左右;中学服务半径原则上为1000米左右。保保留现状外国语学校、庐山市第二小学及景昌中学,原址扩建庐山市第一小学、庐山市第三小学、庐山市白鹿中心小学、庐山市第一中学、庐山市第三中学,搬迁庐山市第二中学,规划新建峰德第一小学、峰德第二小学、庐山市第一小学分部、神灵湖小学、庐山市第四小学、庐山市第五小学、神灵湖中学、峰德中学、庐山市职业技术学校。(5)体育用地规划1处市级体育中心,位于峰德新区。此外,峰德新区规划1处区级体育中心,神灵湖新区规划2处区级体育中心,老城区规划2处健身活动中心。(6)医疗卫生用地规划5所市级医院。其中,峰德新区新建1所中医院,神灵湖新区新建1所神灵湖医院;扩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保留峰德新区现状南康医院。规划2所片区级医疗设施。其中,保留峰德新区现状疾控中心;老城区新建1所庐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社会福利设施用地规划2所社会福利设施。峰德新区新建峰德福利院,神灵湖新区新建神灵湖福利院。(8)文物古迹用地规划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为紫阳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为南康府谯楼;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分别为康子桥、爱莲池、南康镇革命烈士纪念塔、冰玉涧桥。(9)宗教设施用地规划宗教设施1处,为现状耶稣堂,总体采取保持、保护现有设施,不增建的原则。(四)环境保护、市政设施与城市安全(1)资源保护与利用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2035年市域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289亿立方米内。提高用水效率,坚决遏制用水浪费;2035年建成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节水城市。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实施中小河流治理;2035年市域内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优化用水结构,按照压缩农业用水、限制工业用水、约束生活用水、保障生态用水的原则,切实抓好农业、工业和城镇节水工作,提高用水效率,加强用水管控。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大雨水利用力度,提高污水再生利用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传统产业特别是高耗能工业的调整和改造。优化能源结构,重点提高优质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促进燃料结构清洁化,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鼓励各类原材料、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等项目的建设。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020年降低到0.58吨标准煤,2035年降低到0.50吨标准煤。(2)环境保护目标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到2035年,市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符合总量控制要求,逐步把庐山市建设成为城乡环境清洁、优美、安静、生态良性循环,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经济特色突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3)市政基础设施保障供水工程:规划至2035年,中心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乡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庐山市市域范围内共建成7座自来水厂,3座再生水厂,总供水规模达18.1万立方米/天。其中,自来水厂供水16.2万立方米/天,再生水供水1.9万立方米/天。排水工程:至2035年,市域范围内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0座,总规模达到7.89万吨/天。规划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共设置污水处理厂2座,总规模达到4.5万吨/天。中心城区采用雨污分流制。暴雨强度公式参照九江市暴雨强度公式,中心城区设计重现期取3年,乡镇地区设计重现期取1-2年。雨水排放坚持分散出口、就近排放的原则。中心城区、各乡镇驻地雨水有组织排放,根据道路规划、水系条件等,结合雨水分区就近排入河道。雨水管网的布置充分利用地形,枝状布置;原则上采用重力流排水,对低洼易涝区采用雨水泵站抽排。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到2020年2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实现降雨70%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5年扩大到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电力工程:预测2035年,庐山市最大用电负荷为340MW,最大用电量为15.3亿kWh。市域电源主要来自500kV马迴岭变电站及市域内风能发电场。全市共设置1座220KV变电站,4座110KV变电站。燃气工程:规划庐山市气源主要为“川气东送”江西支线和“西气东输”二线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作为辅助气源。长输管线沿途有条件的乡镇以天然气为主要气源,其他乡镇以以罐装液化石油气为主。环卫工程:至2035年,庐山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垃圾对环境的零污染。规划采用“村收集、镇转运”模式收集垃圾,生活垃圾统一转运到九江市第二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医疗垃圾等特种垃圾以及其它危险废弃物由九江市危险废弃物处置工程统一处理。综合防灾:庐山市中心城区防洪按照50年一遇标准设防,防涝标准为20年一遇。各乡镇防洪按照20年一遇标准设防,防涝按照2至5年一遇标准设防。临鄱阳湖内湖堤防按照湖口22.5米洪水位设防,流泗港、秀峰港等河流城区段防洪标准按近期20年一遇重现期,远期50年一遇重现期设计;其他河段按远期20年一遇重现期设计。中心城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防灾。对幼儿园、中小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提高1度设防。七、城市特色与文化(一)总体城市设计规划立足庐山市优势资源,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要素,塑造以绿色开敞空间和历史文脉为主要特色的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规划形成“两轴一带,一核多点,五廊交织,四区融合”的城市总体景观格局。“两轴”:一条为结合环庐山公路形成一条以生态廊道及新区风貌为主的城市人文景观轴。一条为结合白鹿大道、紫阳北路形成的老城综合发展轴。“一带”:滨湖景观风貌带。“一核”:老城旅游发展核。“多点”:结合开敞空间与标志节点,形成多处城市景观节点。“五廊”:五条生态廊道,秀峰港生态景观廊道、长虹港生态景观廊道、流泗港生态景观廊道、神灵湖生态景观廊道、大岭港生态景观廊道。“四区”:老城传统人文风貌区、东部生态宜居风貌区、西部现代商旅风貌区、北部山地景观风貌区。(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兼顾物质与非物质两种形态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倡教育传承,坚持保护与发展利用相结合。(1)加强市域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按文物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风貌协调区三个层次分级分类保护文保单位。文物保护范围:所有的建筑本身与环境均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面貌及环境。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四至界线外30-100米(视现状建筑、街区布局有不同)为建设控制地带,确保此范围内传统建筑物、街巷和环境基本不受破坏。风貌协调区: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外、文保单位保护范围护区四至界线外50-200米(视地形、地貌、现状建筑、街区布局而定)为风貌协调区。此范围内建筑和设施在内容、形式、体量、高度上与保护对象相协调,塑造合理的空间与景观过渡,保护整体环境风貌。(2)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注重传统剧节目及其文献资料的挖掘和整理,注重代表性作品的征集和保存,注重技艺及原材料保护和原料基地建设。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认定、命名,为其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促进群体传承。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知识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或教学内容,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开展讲座、培训等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成文艺作品,对社会公众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最大限度发挥“非遗”影响力。八、规划实施保障明确事权管理与协商机制,推进规划形式、内容的改革和创新。分步落实基于多规合一的全域空间规划,以边界管控(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开发边界、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用地管控及指标管控为核心,切实保障总体规划目标落实。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积极搭建“多规合一”的城市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贯穿规划全过程的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机制。落实规划体检与评估,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体检评估结果进行动态维护,适时进行总体规划修改或调整完善。

如果对本公示稿有好的意见与建议,请予以下同志联系:陈维香   电话 : 07927752901       手机 :13479236667
苏 超      电话 :07927752900      手机 :18779861669         邮箱 : 1352133005@qq.com

陶冶情操 发表于 2018-11-14 18:27:34

绿色转型策略初显成效,城市风貌显著提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都是一些概念性东西,整个规划对发展工业只字未提,庐山市这么多人都考第三产业就业吗?

骑行天下 发表于 2018-11-15 09:21:47

人口会达到34万吗?太能扯了

蚂蚁 发表于 2018-11-15 11:07:49

谢谢分享

六月飞雪1 发表于 2018-11-15 18:21:38

建议在牛屎墩修建抗日英雄纪念塔,到星子旅游有东西可讲可看,我到外地景点没有看到星子有这么好的旅游资源。但我们做的却不如人家

xz2013 发表于 2018-11-16 08:26:48

我只关心环山公路什么时候能少些大货车啊?大货车飞驰,哪像城区?每次走那都吓得要S

梦断星魂 发表于 2018-11-16 13:53:02

完善中心城区义务教育设施布局,小学服务半径原则上为500米左右;中学服务半径原则上为1000米左右。
保保留现状外国语学校、庐山市第二小学及景昌中学,原址扩建庐山市第一小学、庐山市第三小学、庐山市白鹿中心小学、庐山市第一中学、庐山市第三中学,搬迁庐山市第二中学,规划新建峰德第一小学、峰德第二小学、庐山市第一小学分部、神灵湖小学、庐山市第四小学、庐山市第五小学、神灵湖中学、峰德中学、庐山市职业技术学校。

未来有那么多小学中学开建啊

YLQ780107 发表于 2018-11-19 11:50:32

同志们!
这是一份关于城市建设的规划,所以没有涉及工业或其它领域.
城市规划主要在于城市建设与第三产业方面的东东.
如果是工业的,会有另外的工业发展规划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成果的批前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