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说醉石
归去来兮话醉石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天气晴好,我和同事胡代金相约乘金-鹏公交去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故里一游。二十分钟的车程到达曾经的栗里村,古稀之年看变化,五十年前这里的青石小桥现已圈在上汤温泉院内,土墙鱼鳞瓦的庐舍不再复存,村前老态龙钟的柳树樟树也不再复存,眼前豁亮,环顾四周,我们感叹渊明故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发商们精心设计,各具千秋的天沐,上汤,龙湾,醉石等温泉度假,休闲,旅游,观光集散中心的场景。"而无车马喧"的历史宣告结束。五柳先生惯走的归去来兮老路,现修整平坦宽阔略趋上升势,路面硬化柏油整洁清爽,路两旁红叶石楠,红继木等景观树红红火火。山茶花,迊春花,樱花花枝招展。修竹,夹竹桃,樟树,松树,杉树,林木蓊翳,似乎绿色隧道。真是“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踏着五柳先生的足迹,须臾,我们来到了曾经的醉石館,现改名醉石温泉。醉石温泉实为北京养生基地。斜对面苏东坡所书:归去来兮。四个行书字躍然入目,百余个车位的停车场规划整洁。养生基地院内百余平方的温泉水如玻璃镜面透明见底。移步向上过一小桥苦毛尖峰下58幢别墅座落有致,对面池塘峰下就是醉石。两峰“耸然而特立”,夹峙之间,一方幽谷,“窈然而深藏”。幽谷里,竹木深深,名木盛盛,落英缤纷,芳草萋萋,空气湿漉滋润,清凉朗爽。一座小桥,青藤绿苔缠绕,桥下一条涧溪,山泉淙淙潺潺,流入约三千平方的池塘,水清见鱼儿静静的游,真格是五柳先生说的:"池鱼思故渊"。这里不但山青水秀,环境美。这里的人更美。
沿溪涧仰望,池塘峰下满目葱翠掩映,如华似盖,封韵亭赫然兀立在醉石旁,亭也简朴,了无华饰,紧靠封韵亭的醉石碑廊悬挂着田园诗祖陶渊明的几首诗词,两边的亭台古朴雅典。从这里再沿山涧向上走几十步便上到了醉石。我抚摸着:"渊明醉此石,石亦醉渊明〃。的石刻,浮想着不为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当年厚重质朴倜傥洒脱的身影和神情。
陶渊明醉了吗?他的醉是解胸中之冤气块垒;他的醉是为了忘却,忘却又是为了豁达乐观,而豁达乐观才是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啊!我想像,陶渊明的醉,其实是一种境界。就像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屈原孤灯寡盏独自醉了,反而清醒了,于是才有上叩天阍,下求淑女,神游三界,哭号沅湘的《离骚》。就像汉丞相、三军统帅曹操,曹操在长江水寨里的大宴上醉了,忽然变成一位大哲人、大真人,他仰察浩浩月空,俯视悠悠江水,发觉了空间的无垠,时间的无限,从而又发现了自己原来是这样渺小、苍白、乏力,于是吟哦《龟虽寿》。其实,屈原也好,曹操也好,陶渊明也好,他们或醉酒,或吟诗,或述文,都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和清醒的生态。就象枣树果实累累却开不出牡丹花,牡丹花轰轰烈烈却不能结累累硕果一样,是结果,还是开花,都是一种热情昂扬的生态。是树必结果,是花必吐蕊,这是自然规律。如果是是树不结果,是花不吐蕊,这才是树和花的悲哀。植物是这样,如果是人,就是醉生梦死,很不正常了。
陶渊明是清醒的。
醉石也是清醒的。
观古以鉴今,醉石无疑是一贴清醒剂。它似乎在昭示:每一个时代社会,都要多些“醒着的”“要前进的”人,少些“睡着的”甚至“昏着的”“玩着的”人。
就人生而论,我又觉得要学会“醉”,“醉”风景,“醉”生活,“醉”事业,否则,就浑浑噩噩了,就无所事事了,就糊里糊涂了,就不思进取了。能醉能醒,醉醒之间,神清气爽,定心养性,面对生活,面对人生,面对世事世风世俗,思维蓬勃,头脑清醒,奋然而前行,方是一片别样风景。千年的执着,万年的坚贞。青山依旧在,醉石依旧在。这也许是醉石给予后人最好的启示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