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档案│土火艺术的结晶: 商代云雷纹蝶系印纹陶罐
国宝档案│土火艺术的结晶: 商代云雷纹蝶系印纹陶罐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RLbOs553tx2osv
一件文物可以承载一段历史,可以反映古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九江市地处长江沿岸,历来是南北文化交流的前沿重地。九江文化渊源深厚,物质文化遗存丰富。1973年在九江市新华书店人防工地施工时挖掘出了一件陶罐,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罐高20厘米,口径15厘米,腹径24.5厘米,撇口,短颈,颈部饰数道弦纹,肩部堆塑三个蝶形系,通体拍印纹饰,器型完整,现藏于九江市博物馆。从印纹陶罐表面的特征来看,它的造型和装饰与一般胎土制成的陶器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其胎土质地坚硬,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器表面有釉质感,器物的特征已经明显远离陶器种群,而与瓷器更为接近,只是胎泥原料处理欠精。因此,学界又将此类高温釉陶器称之为“原始瓷”即已具备早期瓷器的特征,是由陶到瓷发展和提高阶段的产物。这件商晚期原始瓷器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陶器制作工艺特征,弥足珍贵。一件陶器产生大致要经过炼泥、成型、拍印整修、烧制等工序。细观这件印纹陶罐发现是用泥条盘筑方式成型的,这是商周时期原始瓷制作中常用的一种成型方法。即先将炼好的泥块搓成泥条,然后将泥条挤压成泥片圈接在器底四周,当第一圈盘接粘合后,形成高出器底的器壁,再对器壁泥条的上部分成斜面捏薄,便于在此基础上做第二圈盘塑,以此类推直至器物成型。观察胎体上的纹饰可以感觉到,商代先民在制作日常用器物时,已初具审美的意识,有意识地将拍打工具(印模或陶拍)制作成各种几何形纹样。拍打时先将陶垫垫于器内,边拍打胎体,边转动陶垫,不仅使上下泥条粘接紧密,加固了坯体,使胎质致密,同时又可达到装饰器表的效果。经过成型、拍印,再施以含有草木灰的原始瓷釉,入烧窑高温烧制,最终烧成了表面有釉质感的原始瓷罐。这是一件土与火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胎体上的“云雷纹”是商周时期比较常见的几何印纹当中的一种。云雷纹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般认为云雷纹图案的起源,是从旋涡纹上发展而来,这可能源自于人手指的螺旋指纹。先民们对自然界常见形态逼真的模仿,通过劳动生产,赋予纹样以新的形式,因此,云雷纹的产生也是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的演化过程。云雷纹的基本特征是连续的回旋式线条构成的图形,其中呈圆柔形的叫云纹,方折形的称雷纹。图案单线或双线往复中心向外环绕,有单个同一方向或两个“S”形旋转。这种滥觞于陶器上的云雷纹,在商周时期运用比较广泛,在同时期也用作青铜器的装饰,基本上作为辅助纹样,成为青铜器纹饰的一个重要来源。云雷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化着形式,至春秋战国之际云雷纹已发展为线条流畅的流云纹、卷云纹。而我们今天在一些瓷器上常见到的云纹、如意头纹,可能也来自于古人云雷纹的启发。商代云雷纹蝶系印纹陶罐的出现,进一步佐证了九江所处区域空间在商时期与中原商文化有着密切关系。黄河流域的商文化对长江流域的扩张和征服到商代中晚期已南渐至赣境内,九江又是先秦时期商人至赣最先触及的地域。商人的到来为同时代九江地域内原著民带来了更高阶段的文化影响。依据现有的考古资料,九江地区内发现了瑞昌铜岭铜矿、九江县(现柴桑区)神墩、荞麦岭、德安石灰山等多处商文化遗址,这些遗址既有与中原地区商文化的共性,同时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文化传播融合的结果,也极大地促进了九江地区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文章来源于长江周刊)
云雷纹蝶系印纹?我怀疑我的眼睛看到了什么:lo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