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世界坚持认为中华文明是外来文明,却找不到证据?
为什么西方世界坚持认为中华文明是外来文明,却找不到证据?http://p1.pstatp.com/large/dfic-imagehandler/f61a6ac0-492e-456d-a494-dce320851691
作者:丁一川,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
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我讲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中国文明到底是本土原生的还是外来的。《史记》第一篇《五帝本纪》,关于黄帝重点活动的区域,在司马迁的记述里应该还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后边的颛顼、帝喾、尧、舜等等都是在这一个地方活动。后来的夏、商、周,包括秦、汉等等,都是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文化、经济实体。它的文化往四周慢慢扩展出去。这个观念,实际上是主张中国文明是自己产生的,是原生的文化。周边国家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都受它影响。中国人觉得这种说法是常识,自古以来就这么看,而且在很长时间里也影响世界文明史的主流看法。但是,近代学术出现之后,尤其是西方的人类学、考古学传到中国以后,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很多学者特别是西方研究汉学的学者对这个问题就提出怀疑了。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理论,比如当时讲文化传播,认为不管是人类还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和文明,往上追的话,应该有一个原生点,而且就一个。http://p1.pstatp.com/large/dfic-imagehandler/87e2c6ee-f53e-4861-92fd-6022f0c10c5f
中国文化,他们认为也不是原生的,也是传来的。当然到了中国会有一些改变,产生一些跟本土结合的东西。这种理论在上个世纪初刚到中国的时候,正好中国出了一件事情: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甲骨文发现了。过去我们看到的所谓第一手的文字都是周代以后的,商代的没见过。甲骨文是商代文字记载的商代史料。这在当时非常轰动。当时一个叫李济的学者组织中研院史语所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田野发掘,跑到安阳去挖殷墟去了。断定这个就是商代后期盘庚迁殷以后的都城所在。从二十年代开始挖,一直到现在还有工作队,出的东西越来越多。除了甲骨,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甲骨文本身已经是非常复杂的汉字了。从这些因素来看,毫无争议地证明在商代后期,中国的古文明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已经进入到了早期文明社会。这一点,外国人也承认。
http://p1.pstatp.com/large/dfic-imagehandler/06edacc3-2d65-45aa-907e-c2f581129075
仰韶文化遗址西方学者只相信证据,他们认为中国的古书写的是早,但如果没有实物,那都是传说。那些东西是不是真的是夏代或商代的东西,年代上如果找不到一个准确的座标、一个参照的标准系的话,人家不承认。出了一个殷墟,他们承认商代文明是真的,确实是进入文明社会了。但是这不但没有解决本土与外来之争,反而争论更大了。为什么?当时考古学刚兴起,其他的东西没有,好像就是突然间冒出一个殷商的文明,没有在它之前的考古线索。于是西方学者,特别是持传播论的学者就认为商文化是外来的,商是入侵者、征服者。由此推论,中国早期文化就是外来的。在中国的版图之外,有一些比殷商还要早而且很发达的文明存在。中国人肯定要反驳的,但是因为没证据,双方等于是各说各的。后来又有一个事情,裴文忠发现了北京猿人。1927年。他们组织在周口店进行地质、古人类的考察,突然挖出了距今六十万年的人骨化石来,特别是头盖骨。当时很轰动,因为本土说找到了自己的证据,六十万年前就有了,中国人怎么可能是外边来的?二十年代后期,瑞典人安特生,他是一个探险家,也是个地质学家,想到中国来淘宝。在河南的渑池一个叫仰韶村的地方,找到了大量的陶器。此后,包括安特生他们,还有其他的中外学者发现了很多跟仰韶彩陶性质相近、年代相近的彩陶,距今大约六千年。后来就命名为仰韶文化。特点就是那种红褐色的彩陶。大家看这张图片,很有名,上边是一只鹳鸟叼着一条鱼,旁边是一个斧子。器形很大,是个瓮棺。有人说这个就是写实的,斧子就代表酋长的权力。这是一个鸟的部落的酋长把一个鱼的部落的酋长征服了。总之有若干解释,都是猜想。还有一些很有名的彩陶,比如人面鱼纹盆、舞蹈小人的陶器等,都非常精美。距今六千年的彩陶文化,虽然离殷商还有几千年,但是毕竟找到了以殷墟为代表的文明之前的另一种史前文化,而且它们之间似乎又有一些关系。整个黄河流域,发现了一个所谓的以彩陶为特征的,距今约六千年的彩陶文化圈。从黄河中游到上游都有,河南、陕西、甘肃都发现了。但西方学者却说,这些东西不源于中国,因为这个彩陶文化圈比我们认为的大得多,包括前苏联,一直到中亚、西亚,分布非常广。而且别的地方出的彩陶更早些。彼此的器形、纹饰又有相通的地方。他们认为是传来的。证明中国文化的本土性的工作始终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既然已经发现了彩陶,于是就继续找。一直到五十年代,终于有了一个非常大的突破:在彩陶文化圈之内,河北磁山和河南的裴李岗两地分别发现了同样的彩陶,比仰韶早了将近一千年。这个发现重要之处就在于这些比较原始的彩陶具有非常明显的原生特征,很粗糙,而且跟后来的仰韶彩陶有非常明显的继承发展关系。意思就是说后边的彩陶的根源在这里。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个根子的年代比境外的要早。这一下子中国学者就扬眉吐气了,马上写了很多文章,说彩陶文化根本不是西来的,而是西去的,我们这儿是根。从磁山文化到仰韶文化,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向复杂的发展线索。这个官司到现在没打完,你发现了早的,人家也发现了早的,还是争论到底谁是彩陶文化的原点。争来争去,现在大家基本上达成一个相对的共识:彩陶文化在这个大圈子中各有自己发生点,至于哪个是原点,现在还不能确定。仰韶文化的很多因素跟中国文明的起源关系非常大。在发现仰韶差不多同时,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又在彩陶圈的东北,山东和河南的东部,发现了一种新的陶器文化,叫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比彩陶文化稍微晚一点,距今差不多四千五百年。出土的也是陶器,但它典型的陶器是黑陶,而且陶壁薄如蛋壳,所以被称为蛋壳陶。它的工艺很高,有镂空雕花,还是内外双层,非常精美。随着考古发现范围的扩大,发现了龙山黑陶文化跟彩陶文化一样,也是一个大圈,范围非常大,从东北一直延伸下来。后来还发现包括朝鲜、日本、美洲也有,构成了一个黑陶文化圈。黑陶不同于彩陶,而且明显地跟后来的商周文化从器形上来看有衔接关系。一个是彩陶,一个是黑陶,接下来就是夏商周文化。随着考古学的发现,我们自己的从早到晚、从上到下、从史前到文明的谱系就建立起来了。这就意味着本土文化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特别是这些东西又都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两种文化交接了,慢慢地黑陶文化替代了彩陶文化。一个猜想就是当时东、西两大集团斗争,后来东边占上风了。当然我说的彩陶、黑陶是一种概括性的说法,其实还有其他的东西。能找到以中原为中心的自己的原点,有一个从早到晚的谱系,而且随着东西越来越多,它的本土性就越来越清晰。比如龙山下边还有一个很出名的二里头文化,在河南的偃师。从年代上来说正好属于夏代。过去夏代找不到东西,所以二里头出来以后,大家都很兴奋,因为从年代上是跟夏合在一起的。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正好跟夏的中心活动区也是合的。所以它是夏文化的可能性非常大。当然也有人说它可能是商早期的文化。先不管它是不是夏的东西,二里头文化正好是衔接着龙山和下边的商文化。二里头下边又发现了早期商代的一些城,比如郑州商城等。这样就健全了,而且似乎也证明了过去我们所谓中原作为中国文明的核心地带。所以本土说就非常热。最近这些年关于本土、外来之争又活跃起来了。究其原因,一个是中国内部除了中原这一小块,周边东西也发现了很多。周边的东西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跟外在的关系可能比跟中原的关系更多。另外一个就是大的文化圈的概念。随着研究深入,发现很多文化并不是限于中国之内,而是世界性的东西。这样一来,用简单的本土、外来说就解释不了。不但有文化圈,还有所谓的文化带。比如欧亚大陆之间的文化交流,包括民族迁徙,自古就非常频繁。有时候一个民族迁徙的范围之广大是超乎我们的想象的。民族的迁徙一定会带来一些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比如黑陶,实际上也是带状分布,从长江下游到山东、东北、朝鲜、日本,甚至到美国。特别是长城一线,即所谓的农牧交错带有它自身的传播路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往中原汇集的问题。种种现象说明中华文化虽然后来是形成一个核心了,但是早期可能跟我们想象的或者说跟古书所描绘的中国文化诞生的路径不是一回事。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学术界主流的看法是,中国文化总体来说还是一种原生文化。因为这有后来的事实为证据,比如夏商周的东西。中原发展得非常高,周围赶不上它,被它压下去了。它这种文化就开始向周边产生影响。周围的文化,包括中国版图内,比如四川的三星堆,跟中原文化的很多地方是不一样的,但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很明显。有了高低之后,中原文化确实有一个居高临下的优势。但是早期,真不敢这么说。而且有的学者特别注意到了中国的独特地理环境,两边都是海,大陆上一边是青藏高原,另一边是大漠,有相对的封闭性。按照文化传播理论来说,到这儿也不大容易进来。总的来说,中国文化有一种相对封闭性,这对它的原生是一种得天独厚的东西。第二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中国文明到底是一元还是多元的问题。前面所谈本土和外来之争,找本土就是从中原开始的。仰韶也好,龙山也好,都是在中原。当初就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中国文化的原生地一定在这儿。果然也在这儿找到东西了。这个观念,古代就这么认为,《五帝本纪》中所记载的五帝都有血缘关系,都在这块活动。后来的炎黄子孙的讲法也是,后边的几个朝代,中心也都在这儿。总体上是在黄河中下游,这是早期文明的腹心地带。这就从本土说自然地引出一个一元说。这个说法占据的时间更长。近几十年,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随着跟世界其他文明比较的深入,这个观念就变得站不住了。七、八十年代以后,全国各地出土了大量的过去不知道的史前文明的东西。费孝通先生晚年特别关注中国文明和中华民族的起源,他特别提到这是如同漫天星斗般的发现。还有一位是考古学界祖师爷级的人物——苏秉奇,他是研究史前文明的一位非常著名的学者。他就说不但是漫天星斗,而且他发现这些从史前到文明过渡的这些考古遗址,有所谓的区系之分。他本来说有六个或者七个区系,其他学者又补充,说是十几个。比如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长江下游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带为中轴的南方;洞庭湖和四川为中心的西南;以燕山南北、长城为中心的北方等,这些都各是一个区系,各自有各自的史前文化的特点。当然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图式,其实绝不止这些。这些史前文化,跟中原的史前文化同时。在东南西北周边地区都有,发展程度上也不输于它。而在史前文明的面貌上又有很大差异。于是就出现刚才说的这个问题了:中国早期文化是不是从中原产生的?它是不是一元?举个例子,辽宁和内蒙东部赤峰一带的红山文化,年代跟仰韶文化的晚期以及后边的龙山文化大体相当。目前考古学所揭示的它的发展程度一定意义上比中原要高。比如红山文化的玉器就非常惊人。当时中原地区虽然有玉器,但是玉质不行,器物也不行。真正能和它相比的是和它同时代或者稍晚一点的良渚文化,那是在长江的中下游。这两种文化中的玉器远远超出中原地区,它的精美程度惊人。当地的农民拿到北京来卖,有人说是假的,为什么呢?东西看上去很老,但是不可能是几千年前的,那个时候做不出来。大家看图片,这就是玉猪龙,所谓的中华龙,说明红山有龙的信仰。在玉器中占的比重最大的是祭祀用器,就是礼器。玉器的出现,说明当时这个社会一定是达到了相当的发展高度,必定是农业发展到相当的程度,有很多剩余劳动去干这些事;另外一个就是这个东西一定跟社会的分层有关系,这些是非实用的器物,一定跟宗教祭祀、跟上层有关。玉通灵,跟宗教有关,天人沟通,古人特别重视这个东西,把它作为能跟天、地、神沟通的法器来用。除了刚才这个玉猪龙,还有一种叫琮,这种东西在红山和良渚出了很多。中间是个圆,外边是个方,整体呈柱状。图片中大家看到的这个是在良渚出土的,特别大,被称为玉琮王。玉琮明显是祭祀用的。除了玉器,在红山还出现了一些占地面积非常大的祭坛,都是大石头堆的。当时发现了一个遗址,有祭坛,有宫殿,还有女神庙,跟现实生活区完全分开,明显的是社会分层以后,上层专门从事宗教包括政治活动的地方。红山有,良渚也有。良渚还有一些大墓葬,非常惊人。还有良渚之前的河姆渡,距今七千年;山东龙山文化,之前是大汶口文化,距今六千年。这些都超出目前中原已发现的东西。这些史前的东西越来越多,而且各自成系列。就是说在中原之外的地方,星星点点出现了很多跟中原差异很大,而自身发展水平很高的这样一些文化。于是很自然地,学者特别是当地学者就认为我们这个地方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源头。大家都在争的时候就自然提出了所谓的“多元说”。那么中国文化到底是由中原扩展出来的,还是各自有源头,最后汇集起来,所以就产生了一元、多元之争。现在来看,我们倾向于——这个词不一定很贴切,但是比较形象——就是费孝通先生说的“多元一体”说。这是目前我们认识水平下解释中国文明起源比较合适的一个说法,即有很多源头,但最后成为中国文明主流的还是中原。红山文化是很高,但是突然就没了。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地的早期文明中经常出现。刚才说的良渚也是这样。长江中下游,即后来的吴越之地,在后来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很长时间内是一个很落后的地区。而中原不但没衰落,反而更兴盛,最后中国文明就在这儿定型了。虽说是有多个源头,但是从文明社会的角度来看,其他这些文化都缺一些东西,往文明迈进的这一步没能迈过去,而中原地区迈过去了。一旦迈过去,它就有一个优势。就是它有一个质变之后,周围就相继被它武力征服,或者被同化掉。后来商代的玉器就非常厉害了,很明显跟周边的文化是有关系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中原文化以商周的青铜文化为代表,形成了一个中心区,向周边扩散。这种“一体”的现象从考古学来看,从后来史书所记载的早期文明的发展路径来看,确实是有这么一个过程存在。至于为什么会形成以中原为中心的一体,这就又有不同的解释了。这里就引出了“环境论”。一种解释说南方气候太好,太容易养活人,环境要是太容易生存,社会就进步不了。压力产生文明,恰恰是在中原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既适合农业生产,但又有资源的竞争性。它的气候、土地、人口促成了社会分化、农业发展等等方方面面跟文明有关的因素的集合。它一旦强大之后,周围就被吸纳进来了。但是步子一落后,其他的文明就要打过来。这些解释不一定都成立,或者说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到底什么是中国文明?那就涉及到什么是文明的问题。说一个地方进入文明与否,要有个标准。什么算文明?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一百多种。目前讨论中国文明的时候会列几项作为衡量标准,这是学界讲的比较多的。一个是农业。这个农业是指原始农业、早期农业。有没有出现农业,或者说这种农业有没有达到相当的程度是一个标准。中国以农业立国,是农业文明的国家,所以农业跟中国文明的关系不言而喻,特别是后来的影响。从文明产生的角度来说,农业同样非常重要。过去是采集、狩猎、打渔。像刚才说的仰韶文化,很多陶器上都有渔猎生活的写实或者抽象的反映。后来慢慢地要进入农业,为什么呢?有了农业,有了定居生活,才可能形成地域化的村社组织,这个社会才能发生质的改变。粮食产量增加,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同时会促进社会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使得社会财富迅速增加,这都离不开农业。就中国文明来说,农业是一个必备的条件。最早的农业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这个很重要。目前来看,中国农业起源非常早。比如农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粮食,七千年以前的河姆渡已经发现了稻子,稻谷有一百多吨,而且非常明显是人工栽培的,不是野生的。在北方出现的农作物是粟,在仰韶文化中已经发现了这个东西,西安半坡就出土了这种东西的实物。七千年前我们这里就种植水稻、粟,这是说明农业的存在最直接的证据。除了农作物之外,还有农业工具,这种东西发现也很多。农作物也好,农具也好,证明当时我们的确有了农业,而且达到一定程度。跟农业有关的遗址,我们称为聚落,就是人类定居点,也发现了很多。农业文明一定跟定居有关系。过去采集、狩猎可以经常换地方,特别是早期没有掌握如何使用土地的情况下。即便是有农业,在一个地方也待不住。定居就很少流动,或者是过很多年才换地方。定居遗址的发现非常多,特别在是中原地区。越多就越是能证明这个地方有农业,能养活相应的人口。这些聚落周围都有水,都是处于水网、水系中。但都离大江、大河很远。因为当时是一个洪水时代,肯定要离大江、大河远一点才行。而且,这些遗址一般都分布在台地上,稍微高一点,可以远离水患,又可以接触水源。后来随着人类对水的控制的增强,就逐渐往下走,接近河滩。这是人类自身进步的一个表现。这些遗址的发现是从一个相对间接的角度来证明早期农业的发达程度的。将这些东西细化研究,可以大致衡量当时的农业水平。比如村落的密集程度,人口跟粮食生产等。总之,从距今六七千年开始,中国有了农业,而且这个农业跟当时存在的文化如仰韶、龙山等合得上,证明我们已经具备了文明的要素。
http://p3.pstatp.com/large/dfic-imagehandler/47bbfcf2-dcd7-4c65-850d-0a641f713286
龙山文明
第二个要素就是城,或者叫城邑。早期都是一些聚落,一个靠血缘关系连结的组织群居在一起,慢慢地聚落就密集起来了。后来出现中心聚落,类似现在镇子一样。这些聚落构成一组的时候,它明显是一个具有地域特点的社会群体,就不是纯血缘的了。相互之间有交往,这是城发展的前提。考古学解释的是社会组织的进化,社会已经复杂化。最后,出现了一个带墙的东西,而且墙外往往有很深的壕沟。总之,是以防御为特点,带有军事战争的背景。这种东西跟没有城墙的村落相比明显地具有不同性质。单有壕沟还说明不了问题,有时候可能是这个地方野兽多,半夜睡觉不安全,挖个沟。城墙则不同,而且城墙都是夯土城墙,非常坚固。现在全国很多地方还都有古城墙的遗址,有的是史前的,有的是后边的。龙山时期,包括河南、山东、江苏,发现了很多,更早的在仰韶晚期就有。现在谈论文明起源大家都承认城的出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为什么不叫城市?“市”是从商业贸易来说的。中国的城市是从春秋以后才有的,早期都是军事、政治的用途。大家知道,战争跟国家是联系在一切的,有军队就有国家了。城邑是一个物质证据,但反映的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第三个要素是金属器具。石器、陶器之后再发展就是金属器具,这是一个社会质变的标准。在中国,这个金属器具就是铜器。其他文明有的是从石器时代进入到铁器时代。中国比较特别,中国进入到青铜器时代。找到了铜器,说明中国就已经摆脱了石器时代。现在来看,在新石器时代,就是龙山时期,确实已经发现了铜器。早期铜器的特点是很小,刀子、簪子、小件容器都有了,而且比较原始,属于冷锻法,就是砸出来的。后来才有了热铸。这有一个进步的过程。在当时还没有掌握大型铜器,特别是不会做容器。最早的容器发现于二里头文化,是一个小爵,比一般的酒杯大一点,年头很早,也属于青铜了。虽然有了铜器,当时最主要的还是陶器。另外,这里特别说一下,讲到中国文明的时候,很多学者主张不要单纯以铜器或者金属器具作为它的工艺水平的标准,玉器也可以作为衡量进入文明与否的一个标准。中国玉文化非常发达,时代又早,其精美程度完全可以跟铜器相媲美,反映当时文明的发达程度。除了玉器,骨器、牙雕都非常漂亮。甚至早期的漆器都有,同样也能反映当时的工艺水平。再一个要素就是文字了。文明是什么?其他的要素还有争论,但是大家都公认文字是文明的要素。文字是记载历史的东西,是可信的,没有文字就可能是传说。为什么大家都承认商代文明了?甲骨文出来了,用当时的文字记载当时的事件,而且这个文字很发达了。甲骨文肯定不是最早的文字,因为它的结构非常复杂。《说文解字》中说的“六书”很多在甲骨文中都有。那么它一定是发展了很长时间之后形成的。遗憾的是,现在找到许多被认为是更早的文字或者可能是文字的东西没有取得学术界的公认。很多史前文化中,一些器物上刻着一些符号,有人认为这就是文字,或者是刻工的名字。这些是符号,肯定没问题。但是学者争论的是这些是单纯的刻画符号,还是早期的文字。有些符号跟后来的甲骨文、铜器铭文的一些符号是有关系的。但是总体来看,又明显地跟后来的甲骨文、金文系统不太合。因此有人说他们只是停留在刻画符号的阶段,还不是字,而且也发展不出来字。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些是文字,跟古彝文可以对得上。还有人说是羌族的文字。但是因为这些符号太少,又相对孤立,表达不清楚什么意思,很难解释。山东莒县出土了一些刻在器物上的符号,后来在邹平的丁公村也出现了一些符号,明显像画。裘锡圭先生他们专门治古文字,他们认为这个跟古文字是有关系的。中国早期是象形文字,很多图画可以算成字。而且山东地区早期的日神崇拜很重,比如太昊、少昊,跟这些都有关系。这些刻在器物上的又像字又像画的东西,有人认为是汉字的前身。当然因为出土太少,还是很难定论。目前还是处于一个继续寻找、研究的阶段。但起码告诉我们后来向甲骨文过渡是有线索可循了。什么时候挖出最早的文字来了,那作为文明要素的文字就解决了。也有学者说,没有找到文字也没事,史前向文明过渡,文字不是必备的,比如匈奴就是个大帝国,可是根本就没字。再如刚才说的城,殷墟就找不到城墙,它是依河而建,找不到城墙或者说只有部分城墙。还有一点,中国有不同于其他文明的东西,就是所谓礼仪祭祀的中心。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就是礼文化,早期的东西从礼的角度都有迹可循。大型礼仪祭祀中心的出现,是反映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大家看图片,这是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属于龙山时期。这处遗址最重要的就是它出现了一些明显用于祭祀、礼仪活动的大型建筑。由于它的出现,很多学者就开始写文章说中国的礼文化不是周公时候才有,早就有了。而且早期的礼也不是我们想象的礼俗——由民俗简单来的,在史前就有很严格很严肃的技术。从龙山文化开始,到后来的三星堆,出土那么多青铜器等等,全是用于非常庄严的祭祀,祭祀完了之后砸碎。这些东西在史前到文明的过程中的很多遗址中都有大量的出现。这些文明的要素,都具备是最好了。但是具备其中的几项,基本上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已经开始向文明迈进了。各地在争论的时候就要拿出一套标准,按照这套标准来衡量。虽然这些尺子不是那么标准、严格,但总的来说有相对的框子。这些都是我说的物质证据。缺某项或者某项达到什么什么程度,毕竟有很大的片面性,就算这些都全有,那也未必是一个文明社会。所以什么叫文明?又回到恩格斯的那句话了:文明的标准就是看这个时候是不是进入了国家,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刚才说农业也好、城也好,都是合在一起的一个综合的东西。有统治者,有管理机构等等。一个国家的产生关系到一个社会是不是发生质的变化。国家一定是跟地域有关系。虽然中国古代都是血缘社会,血缘因素一直到周代还是这样。但国家一定要在血缘基础上有一个地域特征,要打破那种单纯的氏族关系。但是这个东西又很讨厌,它本身是一个虚的,怎么来证明?你挖不出一个国家来,所以又得回到文献。根据文献记载,根据考古,去综合考量那个社会是不是达到文明程度。为什么要提国家呢?因为现在在讨论文明起源的时候,有一派主张从早期国家的性质来探讨,提出所谓酋邦理论。我们原来说由早期氏族社会,到部落,到部落联盟,最后进入国家。他们说从部落到国家之间不是部落联盟,而是酋邦。酋邦是翻译来的词汇,说的就是本身带有部落的特点,但已经具有邦国的地域特征。这种理论也是冲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苏秉奇先生就提出一个古国理论,挖出那么多城来了,那肯定就是国,早期的国就跟城差不多。这是一个很好的角度,但是难度很大,因为你挖不出国家来。因此在探讨早期文明,包括早期国家的特点的时候,尽管有很多有意思的解释、理论,但是难度大,想象、推测的空间非常多。还是在不断探讨中。目前在下大力气搞的就是这个中国文明起源工程。最后,简单讲几句中国什么时候进入了文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总要从门外迈入门里。迈这个门槛是在什么时候?我刚才说的时间跨度,从六七千年到四千年,各种文明是不一样的。这些文明的要素也不是同一个时间发生的,所以就有一个到底什么时候进入中国文明的争论。外国人就认甲骨文,到现在还有人认为中国文明就从商代开始,而且还是从商代后期写起,再往前不算。当然现在很多学者开始修正了,前边的也算。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算,我们过去的教科书写的正式进入历史是夏代,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从这儿以后进入文明社会,正式进入了王朝、国家。这些年,明显地,有一个希望中国文化更源远流长的倾向,所以就有很多进入文明比夏朝早的多的说法。最早的,是中华文明六千年说。当然也有极个别的人说六千年以前也进入文明了。六千年的说法是说得比较多的,为什么?第一是首倡其说的有大家,比如唐兰先生,他是青铜器、古文字的大家。他就力主此说。唐兰先生说大汶口文化是这个时期的,这个时期有城址了,有非常精美的陶器,有类似文字的东西,有农业。他由这些要素推断这时期差不多可以界定为开始向文明过渡了。但是这个说法,证据还是太单薄。大汶口展现的总体发展水平达不到,而且相对来说它是一个孤立事件,后来又变成东夷文化圈的东西。希望越追越早自然是好,但是目前看恐怕还是太乐观一点。第二个是最主流的,也是传统的说法: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这个五千年包括了仰韶后期或者龙山早期,最重要的是跟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合在一起的。实际上,古史的黄帝传说中涉及到大量的文明发现的问题,文字、车马等等都跟黄帝时代有关系。照我们看,传说虽有很多荒诞、编造的东西,但是它一定有中国早期古人口耳相传传下来的历史真实情况。当时记载那么多黄帝的发明,司马迁还有其他人也认为这个时代中国开始进入文明,一定有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也越来越说明五千年文明史确实可能是真的,过去疑古疑过头了。但是现在还是不能把它作为定论,东西还不够,再多出点,也许就能把它落实了。目前学术界说的比较多的是:四千五百年说。把刚才说的夏王朝再往前提,但是还没敢说到五千年。这个时期相当于龙山文化的晚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大致是我们讲的尧舜禹禅让时代。古书上一讲黄帝活了好几百岁,这个并不真实。这个时间跟夏朝差了好几百年,中间不可能只有一两个首领。过去我们都把它当作传说时代讲。如果按照苏秉奇先生的古国说,很可能是早期文明了。包括这个禅让,过去说从大同到小康,夏朝是小康,是天下为家,之前是天下为公,好像是断然分开的。但是,现在认为禅让这种形式虽然不是家天下,但是毕竟有很明显的地域组织的观念,而且这种社会组织靠不靠血缘关系不是决定一个国家成不成为国家的条件,反而家天下的形式反映的血缘关系跟地域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是冲突的。因此,完全可以从早期国家的特点来理解尧舜禅让的时代。中国古人也并不把它们断然分开。《尚书》的《尧典》、《舜典》、《禹贡》认为从尧、舜就开始进入国家了。《尚书》的古史观恰恰没有黄帝,是从尧、舜开始的。《尚书》真伪我们暂不讨论,我们看其架构是尧、舜、夏、商、周五代。这说明中国古人可能确实是把尧、舜放到进入国家、进入帝系来讲的。司马迁时期讲黄帝,那是跟道家有关系,为了压儒家的尧、舜,使得黄帝也进入了系统了。从儒家的古史观来看,从尧、舜被视为圣王到夏、商、周,都是相通的。一个是选贤,一个是传子,尽管有本质区别,但他们认为是通的。这个通,我们认为可以从进入文明的角度来理解,把进入文明的时间从夏朝往上移,移到尧、舜时代,这个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而且现在的考古发现也让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这个时代中国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文章来源于中信书院 )
从尧、舜被视为圣王到夏、商、周,都是相通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