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周刊│花径
长江周刊│花径散文苑雨季,梦落回家路◆ 李冬凤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RJcm58BGnToQVT
雨,是长脚雨,来了就不走,从去年冬天,赖到了今年春天。不知道还要赖多久,会不会直接赖到夏天?这样的雨真不讨人喜欢,心好像都要发霉。然而,在这样的雨季,我却做了一个充满阳光的梦。梦没头没脑,最后把我丢在回家的路上。父亲进城了,租住在观湖国际,闺蜜说。这是梦的开头。哟!我很吃惊。前几年,她姐弟四个费尽心机想逼父亲进城,让田地流转,断其念想,把母亲带走,缺其伴侣,终是无效。父言,宁可饿死在老屋,也绝不进你们为我设计的牢笼。城里竟然成了父亲心中的牢笼。闺蜜见我不吭声,接着说,爷爷疼长孙,真是不假,为了陪读,终于丢下握了几十年的锄头棍,进城了!我仿佛坐上了闺蜜的车。观湖国际,车子直接拐了进去。车子前面没路了,我们得走进去。巷道越来越窄,灯光忽明忽暗。凉气逼人,手脚冷得有点发抖。我想清清嗓子,好像有东西堵着了喉咙。闺蜜笑了,笑声很大,让我害怕。转过角,有很多人,是一栋四合院,三层的四合院。看色泽不一的砖瓦,应该是改建而成的。观湖国际里面还能盖四合院?四合院中间没有桂花树,是一座桥,也不对,是一根藤,更不对,应该是像藤条一样缠绕着的楼梯。楼梯把四合院紧紧抱在一起。楼梯是木头的,未经油漆,却油亮发光,没有阶梯,只是一个旋转向上的斜坡。上上下下的人躬着身子,小心翼翼,都不说话,仿佛一说话就会从楼梯上滑下来。再往回看,楼道里的人也不说话,刚涌进四合院放学的孩子也不说话。是陌生吗,还是不想说话?闺蜜的父亲租住在顶层阁楼。阁楼是木质的,瓦顶,估摸着只有两米多高。用木板隔开了两间,前间是厨房,后间有床铺。推开木制的小门,是露台。不,准确地说,是露台改造成的菜园子。看不清楚其父亲的模样,只有一双大手,一双大脚,还有一个大菜篮子。哈哈,这儿土质很不错,是我用家里的土加上了这里的土,算是有机混合吧,长出来的包菜特别大,花菜的苞苞也特别好。瞧,这些大蒜叶儿是不是特别肥嫩?这是闺蜜的父亲在说话。他拔了一大篮子菜,递给我。我竟然不敢接。我突然想起了父亲,人也不再在阁楼,而在车里。我开车,太阳找回来了,春天也找回来了。我把车子开得飞快。我虽然觉得走的是回家的路,阳光下的景物又不是家乡的景物。往左走,是大片的黄色山岗。山岗上毫无杂色,全是赤裸裸的黄色,比金沙湾的沙子还纯净。黄色山岗绵延了五公里,在阳光下特别耀眼。再往南走,突然有花海扑面而来,气势磅礴遮天蔽日。花海开在山岗,一圈红色,一圈黄色,一圈蓝色,还有一圈紫色,外面叠加了一圈翠绿色,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五彩同心圆。在同心圆的延展处,全是金黄色,梯田式的,犹如月芽般依次上升,直至盘旋到云层。在花海中,间或点缀了高大的乔木。有鸟儿飞翔,辨识不清。我的车子向花海狂奔。快到花海边缘,没路了。我泊好车,继续往前走。穿过河上小桥,有一大拱门楼,颜体字:黄岗湾。黄岗湾是哪里?我不是回家么,咋到黄岗湾了?我也就是一闪念便没有计较,来就来了吧,就当是一次春游。桥下有捣衣娘三两人,村里有房屋四五栋。捣衣娘大声问,姑娘要找谁?不找谁。我回答。花儿太好看了,我想拍拍。你可以尽情看,尽情拍,尽情臭美,但不许发朋友圈,不许告诉外面的人。我心里疑惑,为啥不能告诉外面的人?捣衣娘又说,知道你是个作家,我得先告诉你,我们只想做个安静的农民。好厉害的捣衣娘,我是干嘛的,她都能洞察出来。这时,我仍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桥对面来了黑大汉,铁塔似的,震得桥咯吱咯吱响。想干嘛?没什么。我自己都觉得语无伦次,却还强作镇静。她是作家,想看花。作家?作家也不行。任何外人不得入内。我悻悻然。回吧!我转过身,看见了黎局长。太意外了!我以前的领导。我像遇见救兵,忙大声喊,黎局长好。这位是局长?黎局长?黑大汉愣了好久,抓着头皮问,是为我们扶贫的黎局长?嗯。黑大汉有点意外,很不情愿说,随我来吧。我于是也厚着脸皮随他去了。老婆子,别洗了,去泡茶……捣衣娘上来了,并不搭理他,却看向我,诡异地笑,你想拍就拍吧,用手机狠劲拍,就是别晒朋友圈。她走过我身边还不忘哼了一声。我心里想,你说不晒就不晒?哼!我爬上了高高的山岗。我的镜头之下都是花,还有三两个捣衣娘,四五栋楼舍,还有一个少年突然闯进我的镜头,倚靠在一棵大树下,对我笑。我有些累了,心满意足回到车上,翻看相机,居然没找到一张照片。我惊醒了。望着窗外阴暗潮湿的夜空,想着刚才的梦,我无法解开。在以后很长的日子里,我还是无法解开这个梦。谁能为我解开这个梦?
不敢老的父亲◆邓芳敏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RJcm58PDcqQBuS第二次,他把它举到了齐腰的高度,滑了下去他骂骂咧咧,说去年都能举到肩上,过了一年就不行了?第三次,我和他一起把一包麦子放到他肩上我说:爸,你一根白头发都没有,举不起一包小麦是骗人呢!其实我知道,父亲到90岁也不会有白发他有残疾的女儿,要高考的孙子。他有白头发,也不敢生出来啊——余秀华《一包麦子》读完余秀华的《一包麦子》,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的父亲没有残疾的女儿,没有要高考的孙子,但他依然是不敢老的父亲。其实,父亲早就老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就有了一头白得通透的银丝,有一次他回来笑着说有人叫他“老脚”。如今五十多岁的他,脸的轮廓仿佛都给岁月磨走了,某个晚上,我想着远方的父亲,他的眼、鼻子、嘴巴都是模模糊糊的,好像本来就如此一样。曾经,父亲在我心中也是高大的。初中时,每到放假,他总是骑着自行车来学校接我,连接家和学校的是一条长长的弯弯绕绕的凹凸不平的马路,父亲蹬着自行车,来回三个小时的路程却从来都没有说过累。我坐在后座,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说到高兴处,禁不住地手舞足蹈起来,但是车子却异常地平稳。父亲骑着车,乌黑的头发也随着颠簸的路上下颤动,像在跳舞一般。夏天的风把他的衬衫吹起一个鼓鼓的包,如同一个白色的大气球,他的背显得愈发地宽厚了。有时,还未到家天就暗了下来,路上寂静一片,不时还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坐在后面的我,尽管看不到前路,却从未感觉到害怕。当然,也有沉默的时候,有时我在学校表现得不好,父亲总是会严厉地批评我,回去的路也变得格外的长,他的背,就像是远方的山,冷峻威严。直到我反省认错,一路上才会重新有了欢笑。高中时,我去了县城读书,自行车也就渐渐闲置了。假期回家,看到斜倚在墙角的自行车早已是锈迹斑斑。后来家里建了新房子,它也不知所踪了,而骑自行车的人却依然在为生活奔波,不敢停歇。八月份的时候,我放假在家。酷暑时节,父亲却依然早出晚归,就算中午也不得空。下午三点,天气依然热得难受,凉席上的小侄子睡得正酣,早已是满头大汗。我望着窗外,太阳白得呛眼,门前的南瓜叶子早已没了早上的赳赳气势,全部耷拉着;知了也有一声没一声地叫着;邻家的狗躲在阴处,嘴巴大张,扑哧扑哧地喘气。我望着没有一个行人的马路,想着父亲说三点他已经开始干活了。父亲是一个泥水匠,在乡下帮人盖房子。我看过他盖房子,印象最深的是“抛砖”,父亲站在一米多高的木架上,下面的人一次把三、四块砖抛给父亲。我在旁边看着这个“绝活”,心提到了嗓子眼,生怕一不小心出什么岔子。但父亲从没出过岔子,他岔开脚,弯着腰,双手前张,总是能把它们稳稳地接住,就好像那是几块布做的砖头。我马上想到了《卖油翁》,父亲练习了多久呢?砖头粗糙的棱角在他粗糙的手上“涂鸦”多少呢?而今,十多年过去了,父亲依旧站在几米高的木架上,砖一块一块地往上砌,砌成了别人的家,也砌成了我们的家。烈日下的父亲是什么样子呢?我只知道,晚上回来,他脱下来的衣服,轻轻一拧,便有一股细流。过了几日,父亲的左眼就红肿了。一问,原来是汗水来不及擦流到眼睛里所致,正在吃饭的我有些哽咽。因为常年和石灰、水泥打交道的缘故,他的手已经有了比较严重的皮肤病,但只有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才选个下雨天,去拿些药,打几针消炎针。眼前的父亲,左眼红肿,脸色黝黑,双手不断地挠着;而明早,他又将在我的睡梦中开始一天的劳作。我工作后,曾不只一次地劝他做点轻松的事,但父亲总是摇摇头:“家里不宽裕,你哥哥也……”哥哥的腿因被乡下郎中误诊落下了残疾。自小,父亲在学习方面对我们就非常严格,特别是哥哥,父亲总是希望他能通过读书来弥补身体的不足,以后能做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但事与愿违。后来,我便不再劝了,因为我懂得,父亲不会停下,因为他有残疾的儿子和懵懂无知的孙子。有一次读到学生的作文,有一段话特别有感触:“我若为鱼,必为巨鲲;我若为兽,凌驾辽原;我若为王,四海俯首。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回报父亲。”年少时,也曾许下宏愿,要成为一个非凡的人,要给父母安逸的生活,但真正走出象牙塔,才知自己的微小。夜深人静之时,想起远方山村里的父亲,他也一定在无数个夜晚,操心着在外工作的儿女,操心着一天天长大的孙儿,白发上头,却依旧不敢老去。米花籽◆梁莉有父母的家,就有年的味道。记忆里,做米花籽是年的序曲。一个打重霜的月夜,母亲在门口站了一会儿,看了看天,然后去左邻右舍家借大木盆、大木甑,回来后,与父亲一起浸糯米、淘洗、滤干,天亮前起来蒸煮。当第一甑满屋飘香时,母亲边吆喝我们起来吃“样饭”(糯米饭),边吩咐送些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她自己则像弹簧似的,一会儿在灶房把要蒸的米倒进大木甑,一会儿在外面把已蒸好的晒出去。父亲帮了一阵后,抓了一团糯米饭去田头了。弟妹们吃好后也不久出去放牛或打柴。我留在家里打下手,或烧火或把糯米饭掰碎、晒匀。中午放学回来,又赶着翻动。傍晚,急急收起,装进箩筐,准备晚上石碾。那时的村子,有一百多户人家。村头村尾有五六个碾子,露天的。一个石轴,连接一个长长的三角木架,顶端固定在中间,上面放点稻草或破棉絮可坐两人。底端装两个石轮,放在大圆石槽里,前面挂着牛套,后面吊一把小二齿木耙。不知何时何故,石碾坏得只剩下村尾一个。我家在村头,常要等村尾人上半夜碾完才接手。记得小时候的几年半夜,我睡得正香,母亲轻轻地推醒我,不等我说话,就把父亲的棉大衣往我身上一裹,然后半拉半抱着、蹑手蹑脚地往外走。我揉着眼,嘟着嘴,不时地跺脚又甩膀,母亲摸摸我的头,拍拍脸,以示歉意。石碾在公路旁的土坡上,白天人来人往,晚上却寂静无声,树影绰绰。母亲把事先运来的干糯米饭,一点一点地倒进石槽,滴几滴菜油后,叫我用扁担推平,然后套上牛,让我坐上去。我不理她,仍在闹情绪。母亲站了站,终因不耐倦怠,叮嘱几句后匆匆走了。月光如银,坡前二孔水闸,流水日夜轰鸣,黑洞洞的,像两只幽深的眼。坡后牛栏里的牛,重重地呼吸,偶尔响过一声响鼻。村里的公鸡,不时地打鸣,更衬出夜的恐怖和寒冷。望着母亲渐行渐远的背影,我涰泣着,但想到父亲为生产队和家累驼了背,母亲为农活和家务累酸了腰,弟妹还小,我还是擦去了腮边的泪,拉紧了大衣。牛默默地走,我认真地看,一圈又一圈。石槽里的干糯米饭,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扁平,越来越油亮,在月下泛着莹光。如果再晒一两个大阳,那必是上好的米花籽,炒出来的米花必又大又鼓,做的米花糖必又酥又脆,用开水泡加点猪油必又香又美味,母亲为我们做新鞋粘内衬必又舒服又经穿!我想象着,回味着,咽着唾沫,突然,牛停了,并翘起了尾巴。不好,它要大便了。想起母亲交代过牛停下米花籽会板结的话,急得不行,拼命地驱赶,可牛不理我,依然我行我素。天亮后,父亲来收米花籽,发现了许多疙瘩,心痛得骂了我一顿。我不生气,却窃喜。一想到母亲筛出后,在饭不够的冬夜,给我们做腊肉、蒜叶、米花籽香糊糊,就流口水,那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一道佳肴。
新诗眼抽屉(外一首)■ 王彤乐樱花咬过深邃的天,留下一道疤北城的少年拉开了他的抽屉他摁住黑色的锁,用尽全身的力把钥匙揣在棉衣的心口没有人打得开这少年藏了春天的抽屉七月的流火燃不尽这堆朽木就像八月的洪流也冲不烂这把锁的锈迹它总被无端地打开又关上配合古老的挂钟绵长的声响世界安静地等待刚刚喷射完的火山吐着热气点点的灰烬变成了天上的星星如果遇见你是冰冷冬天那他一定放出他锁住的春天让你在这个感冒发烧的时令里摸一摸柔软的草和融化的雪如果遇到你是温暖春天那他一定多给予你一抽屉的樱花来挠一挠你从冬天走来的心可樱花从抽屉里溢了出来,朽木裂了一道缝他的手上已经长出了樱桃你却迟迟不肯变红敲不破的窗月亮路过我的窗子我敲破一片寂静却敲不破窗窗外的人们行色匆匆霓虹灯吞没了一切自然的色彩也盖住了我的窗他们来了他们走了我就什么也找不到了
剪窗花■ 崔文强曾经学母亲的一双巧手剪一朵一朵窗花贴在第二故乡的玻璃窗衬托一下过年的气氛却总是感觉少点灵性若干年后才明白物是人非我已不是原来的我浮华的岁月蒙上了万千风尘古韵亭
和李瑞河“除夕立春寄诸友”(同题)■余松生一日逢双节,团年并立春。荧屏欢此夕,家宴庆良辰。好雨深滋土,春风又惠民。手机忙点点,祝福往来频。■卢象贤百年能几遇,腊尽即逢春。豆久荒南亩,星仍拱北辰。原无鸿鹄志,幸做太平民。学府新诗出,倾城奉和频。■胡剑年光送残腊,梦雨喜迎春。交替连双岁,荣衰及此辰。乐倾乡国酒,安做太平民。已觉风怡荡,坐思花信频。
颂积余村新年新风尚■崔德煌联挂门楣对对红,近村摇落一山松。高枝聚簇同栖鸟,远水行藏共渡篷。几派歌声随暮雨,千寻鼓点应春风。积余人恋好光景,又把新潮入梦中。
腊梅■吴江春小园是处腊梅黄,蕊满枝头散暗香。瘦骨嶙峋犹独秀,寒风凛冽又何妨。千秋如故凝恒远,万里迎新纳吉祥。但愿年丰人亦寿,报春岂为得春光。(文章来源于长江周刊)
白发上头,却依旧不敢老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