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庐山人和粮改的半生情缘
难以忘怀的那些粮改粮食体制的改革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粮食机关工作的多年来,对那些关乎粮食企业和粮食人命运的粮食体制改革,总是令我那样刻骨铭心、难以忘怀,时常不由的感慨着粮食企业和粮食人在一次次改革中历经的起起落落,风雨兼程。
(1949年解放后成立的星子县人民政府粮食局公章) 粮食的稳定与发展关系着国计民生,任何一次粮食体制的改革与其当时国家的经济与历史背境总是密切相关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稳,天下安”。粮食作为维系国家稳定和人民安定的重要物资,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做好粮食工作及维护粮食体制稳定的重要性。历经多次粮食改革与创新阶段的风雨历程,对于每一次触及粮食人灵魂的粮食体制改革,总不时的令我油然而生一些肤浅的思考与剖析。然而,由于各个地方及粮食基层的状况与粮食体制又是千变万化的,改革往往更多的是触及着部门及职工个人利益,要在改革中真正实现人性操作与稳定发展又是何等艰难。恰如其分与因地适宜的谋划改革,在改革中切合实际的量体裁衣,也许才能更人性的体现对粮食,对曾为粮食一路打拼过那些粮食人的一份关怀与敬重。 从粮以来,我先后历经了1992年粮食企业转换机制、转岗分流的改革;1998年深化粮食流通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的改革;2001年粮食企业以全面置换企业职工身份的粮食体制改革。以原星子县粮改过程为例,这三次粮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影响大,对于粮食基层的每个人来说应该最令人记忆深刻,振撼心灵的。而每次亲历及目睹触及粮食人利益和灵魂的粮食体制改革,对于我的心灵也都是一次振动和回荡。 1992年9月,我县开始了以转换粮食经营机制为导向的粮食改革。当时局里成立了7人的粮改小组,为确保改革方案及措施的可行性,我们前往了婺源县粮食局等地就借鉴粮改经验进行考察,当时由我负责起草了本地有关粮食改革方案。1992年实施的粮改,主要以鼓励一部分粮食企业职工在保留公职及基本生活费的基础上,自愿转岗分流去从事粮食以外的多种经营。与此同时,粮食部门积极开办以食品、酒店等服务项目的实体经营,多种经济实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至我县级粮食系统各类基层单位最多达到26个之多。而在大量的企业职工被分流办实业三、四年后,粮食企业又出现了大批通过买城镇户口(商品粮)、买劳动合同工指标调入国有粮食企业的现象。同时,也有省内各地粮校又开始大量招录粮食中专和技校生的奇怪反弹现象。或许任何改革都是有得有失,粮食体制的改革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过来的,而那些反弹举措及现象,可惜也都只是短暂几年的昙花一现。 1998年又开始了深化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这次改革主要宗旨就是打破粮食部门长期以来的“大锅饭”现象,要求粮食部门实行以人、财、物分离的政企分开。而在此之前,局机关所有工作人员都是由局机关统一管理并发放工资,在其待遇上并没有什么区别。然而,通过一年的粮改,原局粮食机关70余名干部职工通过竞争考核上岗和分流后,原有机关大部分人员以暂且工资待遇不变为保障,被分流至“二司一场”等粮食机构。我在这次竞岗考核中有幸列入了机关财政行政编的24人之列。这一次改革其实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解决粮食政企不分的问题。而改革分流所带来利弊,无疑在以后的粮食企业改制中让我们应验了许多。 曾有的粮食部门政企分开等一系列改革,从加强粮食流通管理履行粮食依法行政及粮食管理的大决策上来讲,方向肯定是正确的。但粮食体制的多样与复杂性,决定了粮食真正实行政企分开真的是阻力重重,任重而道远,这其中或有决策者的难言之苦,恐怕更多的是有着各粮食部门一变应万变之策的因果缘由。 2001年我县较早的启动了粮食企业改制工作。粮食企业改制说到底,其本质就是深化粮食体制与解决粮食行业的政企分开,以一次性买断企业职工工龄进行置换企业职工身份,这也是针对粮食企业多次改革而未能解决的所谓粮食老人、财、物、粮等问题的改革。这次企业改制主流是置换了企业职工身份,而大部分国有企业及国有资产也随着改制一夜间被“消失”。我亲自目睹和参与了这次改制的全过程,尽管也提过一些保护职工利益等建议,因当时的改制也是大势所趋,较快地解决企业职工身份置换问题才是第一位的,以至许多改制遗留下的一部分职工生活费、养老医疗、企业提前退休人员管理等问题后遗症,以至在多年后才得以慢慢逐步补偿到位和部分解决。而有一些基层粮食体制方面的遗留问题,由于拖的时间太长等复杂因素,至今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2010年,为解决粮食企业改制以来政企不分等难题,在全省粮食系统范围内开展了一场以“全面深化粮食企业改革”为主题的大讨论,省局还专门组织抽调全省各地粮食人员就深化粮食改革开展了业务操作培训等工作。对于这次全省粮食企业以深化粮食流通改革为背景的大讨论活动,应该说是各地粮食部门解决多年来粮食体制改革遗留问题的一次很好契机,是一场非常好的及时雨。2010年的深化粮食改革意见方向,也应是对2001年以来粮食企业改制一系列遗留问题的完善和补充。然而,因缺乏上级方面有针对性的具体抓监督、抓落实,各地基层粮食部门也因多种因素,而缺乏主动去完善粮食企业改革的意识,使得这次声势浩大的深化粮食改革动员难以落地生根开花。 在粮食的大操场,我难以感怀那多年粮食基层及历经八十年代粮校的培育,也感慨曾亲自送过一批批的考生去省市粮校学习,也不停的参与经办将他们招录进来,也无奈的目视着他们工作不到几年的时间,又迅速在粮食企业改制中被置换下岗失业。在一次次的粮食体制的改革中,我也总听到“无情改革,有情操作”的喧染。然而,在真正的企业改革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尽心去做到有情操作呢。虽然改革中充满着多少不解甚至苦涩,面临无情的粮食体制变革,也许我们都勿需去评判正确与否,而每一次改革的初衷,一定都是在为推动和促进着我们的粮食流通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作着努力。 也许是粮食情缘太重,在任何一次企业改革中,我总设法为企业弱者的职工们着想,尽量满足和解决他们眼里觉得也许很大的要求。记得企业改制十多年后,曾遇粮管所下岗的某职工说我真是好人,为他在改制置换时认可了临时工龄,我说现在真不记得了,那时能认定一年工龄也有几百元啊,因为那是职工们工作历程的心血。而就在近天于途中,我又偶遇着原车队企业一位退休人员,他握着我说要去买包香烟我,谢绝的同时我仍不知缘为何因。在那些粮食企业改制的日子里,我当时的心情同样是非常压抑和不安的,想想那些在粮食部门工作多年甚至一辈子的老职工们,上千人在一张张劳动解除合同书中解聘失业回家,心中真的不是滋味,感慨万千。所以我常想,能为粮食企业职工着想一点、做点本份事并不难,难的是我们应常存的一份良知与心境。多年来,也总有那些退休老同志常常喜欢到我办公室坐坐、聊下天,叙下当年我们相往相助的点点往事,那份心悦是我作为一个粮食过来人最感温暧和心慰的。 我自1992年历经及参与粮食体制改革至今已27年过去了,围绕粮食政企体制改革及企业改制的一系列粮食改革,多年来,似乎并没有达到改革的初衷及设想。直至自去年底启动行政机构改革,各地粮食行政机构被整并组建到农业农村或发改部门之前,大多市县级粮食部门对粮食政企不分、粮食机构管理混乱等老大难问题,似乎依然没有得到很好及彻底解决。多年粮食体制改革的结果,我们看到感受及记忆深刻的,只是粮食企业在不断的无序生存,人员在不断老化,队伍在不断萎缩,职能在不断的弱化。而那些缺少人性化操作的一些举措,及“后任难问前任事”和非专业管理的工作逻辑,让许多粮食企业改制后的矛盾及问题依然缠绕着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使粮食部门一直在体制的变革中游戏动荡,如政企不分造成的体制及管理混乱,粮食企业职工退休管理、企业职工返聘后社、医保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成为改革途中的难点。 随着今年各地行政机构改革和基层粮食部门的撤并变化,有关粮食体制改革的话题也似将沉入厢底,纳为历史了,而我也将与相伴大半辈子的粮食说声再见了。惶惑之时,但愿这也是基层粮食体制的最好归宿。作者 |三水平阳 编辑 |小鱼
审稿 |飞飞投稿邮箱:895695472@qq.com
特殊的情缘,特殊的经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