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历史之千年紫阳堤
记录历史之千年紫阳堤(山南游记系列之六)文/图点点紫阳堤又称“南康星湾石堤”,俗称“南门栈”,自西向东走向。紫阳堤以20层石条叠砌而成,堤宽约八米,长约一公里,向外微微凸出,略呈拱形。堤与坞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现仅存西堤,历史900多年,为我国目前存世不多的古泊埠建筑之一,是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综合《星子县志》等资料记载:紫阳堤始建于北宋元佑年间(公元1086年至1093年),知军吴审礼“以郡治濒湖,风涛险恶,往来舟楫停泊无所,乃构木为障”。北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郡守孙乔年请以石为堤,长百五十丈,内浚二澳,可容千艘,郡守李观民、史抑之相继修筑。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理学家朱熹知南康军,上劄,子乞钱粮修筑石堤。朝廷并没有拨钱粮,朱熹便发动南康府民众以及地方士绅赞助募捐,筹钱百万两、米五百斛,于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动工维修堤坝。工程进行了4个月,用工1.72万个。将旧堤增高三尺,又将闸内淤土运出,浚池引泉以备干旱,在外围设置了守护的木栏,闸门较坚固。修建好后“三邑之民欢趋之”。扩建增高完毕后,为纪念朱夫子的卓绩,人们以其别号称紫阳堤,城门改称紫阳门。康熙十四年知府伦品卓修筑紫阳、田公两堤。图片1:新老码头鲜明对比。紫阳老码头由石条垒成,稍有倾斜坡度,便于人员、货物出行。图片2:堤坝、船坞。紫阳堤集避风、码头、护城、集市等功能为一体,千百年来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的港湾。是鄱阳湖唯一遗存的最古老的防浪堤。图片3:便于人员上下的突出悬空石梯。现存十级完好。图片4:码头与堤坝之间有宽阔的石桥(紫阳桥)连接,桥下有大小不一拱洞3个,方便各类船只出入。现桥废、洞填充。图片5:珍贵历史资料图。风浪大时,能容千艘小船驶入堤内避风,任风浪和洪涛在堤外咆哮。图片6:“南门城外十八坡”(简称“南门十八坡”)这句老星子人口中的顺口溜,说的就是南康城外的这有着十八级台阶的古码头。现实际二十级是因为朱熹将其加高后的情形。据目测,现有近二十米“十八坡”保存较好。图片7:栓船的铁环仍完好地和石条相伴、野草相依,被石缝深深地拥抱,粗大的橡胶圈已被历史的长河冲刷的不见踪影,只留下南门外古码头亘古不灭的烙印。据初步寻找,现有八个铁环,每个约五斤。图片8:车尘马迹。垒起紫阳堤岸的花岗岩石上留下的岁月痕迹。图片9:刻字清晰能辨的有:万、玉、王、八、上、禾、回、文、日、林等。任凭千百年来滔滔洪水撞击着垒起紫阳堤岸的花岗岩石, 岁月痕迹不可磨灭。■ ■■■■图片10:东看鄱湖千帆竞渡,西观庐山风光秀丽,静听水退水涨,感受沧桑历史。图片11:对面小岛就是位于紫阳堤南二里湖的落星墩。图片12:历经千年风浪的浊击,仍坚固如初。图片13:1999年1月动工、2004年4月通过验收的新南康堤,保护主城区约10.8平方公里、人口约5万。堤线东起石油公司,中经老紫阳堤,西止彩虹彩。堤防工程全长3692米,堤顶高程24.58米。新南康堤主要建设项目:两孔交通闸1座(4.45×4.5米)、紫阳堤、紫阳涵闸1座(2.5×2.5米)、紫阳排涝站(155千瓦×4台套,总装机620千瓦)、西堤、流泗涵闸(3×2.5米)。堤顶部分为鄱阳湖大道,双向四车道,临水一侧为景观带,设有南门广场、渊明广场等。作者 |点点
编辑 |小鱼审稿 |飞飞投稿邮箱:895695472@qq.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