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南72岁古稀:用“匠心”践行奋斗“初心”!
每天上午时分,行走在庐山市蓼南乡长西岭村上边张的文化广场,经常能听见不远处传来斧锯刨凿的声音。追寻着一阵阵锯响,很快就能找到声音的源头,一栋两层混砖结构的民房内,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弱的老人弯着腰躬着背,正拿着手工锯,沿着刻画好的线条,有节奏地对一根废弃圆木进行切割。张文哲,一位72岁的古稀老人,每天起早贪黑在家操持着自己的“木工事业”,数十年如一日。他以严谨的精神、严格的工艺,严守着自己的初心,将一件件手工定做的家具物品精心雕琢打磨,完好的呈现在客人手中。 早年间,张文哲在村组上做会计、帮人开农用车,因常年静坐伏案,造成腰椎劳损、背曲腰躬,不能干重活,加上妻子腰部开过刀、患有慢性病,一家6口开支较大,生活十分拮据,于2013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照顾患病妻子,张文哲没有选择外出务工,而是一边照顾妻子,一边在家干起了“木匠工”。 “年轻的时候我就喜欢跟在村里的老师傅后面转,看着他们做家具玩具,觉得特别有意思”张文哲笑着说。正是这份兴趣,让他在近20年的时间里执着于干好木匠这一件看似简单却又严谨的活儿。手工活讲究的是精细,也饱含着劳动者的智慧,以制作木桶为例,在老张看来比较考验耐心与细致。“从选木、切割、倒角、制作竹削、拼接组装、圆刨打磨,整个过程一次成型,不能出半点差错,否则不仅要推倒重来,还极大的浪费了木材资源”老张指着刚做好的一个木桶娓娓道来。
年复一年的苦干,使得张文哲的木工生意在村里小有名气,部分商贩带着原材料直接找上门来,请张文哲帮忙加工,小到木桶、凳子,大到餐桌和“老式”儿童摇篮,有时订单多的情况下,单子要顺延几个月,一年可以挣一万多块钱。2019年3月,张文哲因小腿静脉曲张进行了手术,但他只休整半个月,就急着下床把预先没有完成的订单进行加工制作。2019年整个一年算下来,张文哲一家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以上。 “党和国家的政策多好啊,看病有报销,还经常有人来看望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困难户需要扶持,我家里的好日子不能等,趁还干的动要多靠自己创造”。张文哲用自己的“工匠”精神践行了奋斗的“初心”,他也常常教育家人要知党恩、感党恩。作为村里最早脱贫的一批人之一,今年他被长西岭村推选为“脱贫奋斗之星”。 如今,张文哲一家6口有3人在外务工,日子越过越好,孙女也受他的影响填报了技工院校,掌握了一技之长,而属于他们的脱贫故事还在继续上演。来源庐山市扶贫速递
脱贫之路
点赞
点赞{:11_489:}{:11_489:}{:11_489:}
路过
值得尊敬的人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老手艺的传承,已经不多了。 感觉木工手艺挺厉害的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