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2021年1月9日《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了“鄱阳湖建闸”选址公示,可能引来“更多的反对意见”文章,文章提到了胡振鹏的话语:“在2008年之前,我还是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坚决的反对派’,但现在却是该工程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如果大家能提供更好的法子,我也不主张建闸”、“如果你提到很要紧的、很有益的(意见),我们该研究就研究。如果有的人概念都没有理清楚,我感觉就没有价值。” 《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1月9日的报道
我们知道,胡振鹏先生做过江西省副省长,又是南昌大学的教授,是鄱阳湖建闸工程的主要提出者和推动者,也是该项目工程环境影响评估的技术顾问。他的话值得我们好好较真。 我们在知网查了胡振鹏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有学术影响力的关于鄱阳湖建闸相关的文章大约有6篇。接下来,我们根据他发表的学术文章和他的言行,来分析分析他的推动思路。 2010年胡振鹏先生的文章
2010年,胡振鹏的第一篇关于鄱阳湖调枯的文章发表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上,题为“应用生态系统方法研究鄱阳湖枯水调节”,他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B23C00)资助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和江西省山江湖综合治理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根据“生态系统方法”提出了枯水调节工程。生态系统管理原则和方法要求中明确提出要符合这五个步骤:(1)确定生态系统范围和主要的利益相关方,并确认二者之间的关系;(2)描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制定合适的管理机制和监测机制;(3)确定影响生态系统及其居民的重要经济问题;(4)空间上的适应性管理,确定管理措施对相邻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5)时间上的适应性管理, 制定长期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可行方法。他并没有在此方法的指导下一一提出并论证科学的管理思路,而只是生硬地借鉴了所谓的生态系统管理方法提出了调枯设想,这应该是学术不严谨的表现,也可以说是概念不清。 胡振鹏在2021年1月9日的新闻周刊上说:“如果你提到很要紧的、很有益的(意见),我们该研究就研究。如果有的人概念都没有理清楚,我感觉就没有价值。”,那么且问,胡振鹏对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是清楚的还是不清楚的?
2010年同年他在同一个期刊《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题为:“鄱阳湖湿地植物生态系统结构及湖水位对其影响研究”,他同样地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B23C00)资助以第一作者,南昌大学身份与另外四位作者一起发表。文章认为近年来,鄱阳湖水位过低且持续时间长,使生态系统遭受一定损害,而人控湖汊、三角洲碟形湖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凡是有采砂活动的区域, 水生植物已难觅踪影。这篇文章只是牵强地将水位对植物生态系统的影响联系在一起,并没有从机理上证明两者的因果关系,当然也没有直接提到调枯工程是解决之道。
2013年,胡振鹏连同其他两位作者受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2010DQB02500)资助在期刊《江西水利科技》中发表了题为“2011年春夏季鄱阳湖流域旱灾成因及对策研究”的文章,他以南昌大学身份,两外两位的身份分别为江西水文局和节能中心。文章指出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对鄱阳湖枯水期进行适度调控是十分必要的。并列举了调控成功案例之“撮箕湖”作为论证基础,说撮箕湖是鄱阳湖的一个湖汊,原本通过周溪大港流进鄱阳湖通江水道,通过人工调控后,既保持了撮箕湖与主湖区连通,又多蓄了水,使撮箕湖成为优良的水产养殖基地,湖底苦草等沉水植物群落生长茂盛,撮箕湖周边也是候鸟越冬的觅食栖息场所,取得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这种“适度调节”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已得到广泛利用。例如,为了解决枯水期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许多地方利用滚水坝、橡胶坝或水闸等工程“调枯不调洪”,丰水期保持河川径流的天然状态,枯水期维持适当水位以满足用水和景观需求。实践表明,这种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是可持续的。因此,可以在星子至湖口通江水道之间的长岭———屏峰山卡口处建一水闸。这是他第一次“科学地”提出建水闸的设想,而依据是,根据实际观察的方法,而且是小尺度的观察方法!胡振鹏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方面的专家,该专业特别强调系统工程与思想,如果胡振鹏只是从小尺度的观察来推理大尺度的可能方案,那至少需要系统仿真和验证才行,怎么可能就是一个推想就确定可能呢?
2014年胡振鹏以南昌大学的身份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61053)资助,连同其他两位作者在《自然资源学报》上发表了“越冬候鸟对鄱阳湖水文过程的响应”文章,文章认为鄱阳湖枯水期水位较低时,如果科学管理碟形湖的水位,对候鸟越冬不会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可见国际湿地和两个国家级候鸟保护区对于蝶形湖的管理才是关键机理。这一机理无法直接和主湖区水位的高低形成必然的关系。
2015年胡振鹏以南昌大学水科学与水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的身份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61053)和江西省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33BCB24012)资助下,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发表了题为“鄱阳湖湿地植被退化原因分析及其预警”的文章,文章明确表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鄱阳湖湿地植被正在逐步退化,无序采砂、防火烧荒、牲畜放牧加剧了这一局面。为了遏制这一退化现象,正在建立鄱阳湖健康评价体系与标准,加强植物群落固定断面和针对稀有物种、对水深和污染物敏感物种、危害湖泊健康物种进行专项监测,针对发现的问题,用遥感影像辨识、实地勘测研究分析全湖变化状况,判断其危害程度,提出防治对策,向相关部门和地区提出预警建议。至今,我们没有看到他2015年提的“鄱阳湖健康评价体系与标准”,请问,这个评价体系和标准现在进展到哪方面了? 以上几篇文章,而且多数是在一个学术期刊《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上发表的,是他力推2016年鄱阳湖建闸方案公开前的主持的学术积累,这个学术积累过程中,他得到四个资助项目,分别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B23C00)(这个项目是他主持的吗?还是他仅仅是参与呢?项目成果怎样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61053)、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2010DQB02500)、江西省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33BCB24012)。 通过这几篇文章,我们能否看到他清晰的概念和科学的依据吗?2016年12月,《科技日报》的一篇报道在采访胡振鹏时,他表示,“如果大家能提供更好的法子,我也不主张建闸”。他的逻辑是,大家没有法子,而我有,那么我的法子不管科不科学,只要你们没有提出更好的法子,我的法子就是最好的,这完全是话语霸权的想法,没有法子难道不能质疑?不能要求更科学地论证?不能坚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他在媒体中多次表示项目团队,那么从资助的角度看,他的项目团队都是江西省科技创新团队计划支持的,胡振鹏曾经于(1999年02月至2008年1月)担任江西省副省长,组建这样的团队太轻松了。可以说,2016年的项目公示遭到了全社会的反对,项目饱受争议而搁浅。直到2021年1月5日,项目重启公示。 那么我们来看,从2016年至今,他在学术上有大的突破吗?
从数据库查找,目前他只发表了一篇文章:“鄱阳湖水生植被30 年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8):1947-1955)。文章称,30 年来,鄱阳湖湿地植被呈现了退行性演变。过度的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损害沉水植被。为了遏制退行性演变趋势、保护湿地植被生态系统的健康,建议采取有力的湖泊管理措施,将人类活动控制在湿地生态系统可承受范围之内。可见该文章强调的是控制人类活动,而不是控制鄱阳湖的自然调节机理。 只有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才能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长江提供坚强保障。 因此,可以说,鄱阳湖建闸的提出和主要推动者——江西省原副省长、南昌大学教授胡振鹏对于该项目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估是不充分的,他提出的建闸主张也缺乏严格的科学依据,这些年他个人所积累的科学成果也不足以支持该方案是最优的。 作者/环保志愿者(投稿) 来源:中国绿发会 注:本文代表专家及作者本人意见。绿会融媒作为一个传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平台,仅提供平台发表。真理越辩越明,期待此事有更多的声音出现。欢迎来稿:v1@cbcgdf.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