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宗 | 秋分,粳稻香,风渐劲,雁鸿声里夜初均
秋分来时,江南的庐山依然是郁郁葱葱的,没有一点儿秋的味道。等到哪天晨起,察觉有丝新凉,添上一件长袖衣裳时,秋天已经过了一大半了。秋分之“分”,是“半”的意思。它是中庸的,有平衡调和的意思在。《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这一天,阴阳交替各半,不冷也不热。此时,平分秋色,一半一半,不浓一分不淡一分,不厚一寸也不薄一寸。众生如此丰富,又如此不同,冷与热,光与暗,躁与缓。这世间,本就有那么多的对立、偏执与纷扰,一夜之间,它们不再独个横冲竖撞了,暗地里都凑拢来讲和,一切都回到了混沌初开时的平伏。秋分是一年里最宜人的季节,人到秋分,心境大概也如旷野里的一棵树,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夏天被热得昏沉沉的,也被热得特别烦躁。秋分时的一丝轻寒,恰好让人舒畅,恰好给人一种唤醒感,气温体现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举手投足间里也有了平静温和的气度。日子再往后一点,寒露时的气候就当不起温和这个词,稍稍有些清冷与寂寥,像是一朵在瑟风中向内而开的菊。
仲秋月夜,漫步稻田时,已经听到草丛里轻烟般悠长的虫声了。《诗经·豳风·七月》写道:「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七月蟋蟀鸣于郊野,八月它在檐下唱不休。九月它怕冷躲门后,十月它藏到床下不再走了。蟋蟀就是蛐蛐。它和蝉类,螽斯(蝈蝈)类是我国三大传统鸣虫,其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韵味的,当数蟋蟀。蟋蟀初次鸣叫是在夏末秋初,到了仲秋有月亮的夜晚,夜来香散发着难以名状的香气,小试初音而沉默的蟋蟀,忽然间又在原先的草丛里,鸣叫了起来。这一回,它的态度变得坚定。仿佛觉得这是它的季节,便一天比一天激昂起来了。只有亲近土地,人才会真正感知到生命的丰富和细微,才会让人与自然更多地和谐共生。
春耕夏耘,劳劳碌碌,指望的也就是秋收。南方的秋野,不似北方的粗犷。它被山川,被田埂分离、切割,一小块一小块的,像手工的格子花布,质朴而洁净,锦绣而清雅。秋风轻扬,伴着稻谷与泥土的芳香,把成熟和秋气传送到远方,仿佛在催促农人快快收割。古时,农人以立秋第五戊日为秋社,在这天扫除庭院,采办三牲,举行大祭。「掷筊于社神,以占来岁丰俭。」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灿村也有习俗,每年秋分前后丰收的季节,乡人们都要立社祭祀,谓之丰年祭,以祈求五谷丰登并酬报土地神。民间还有说法,秋分在社前,则歉;秋分在社后,则丰。法子简单得很,不须问神,却灵验得很。
远望灿村,秋意盎然。篱前黄菊开得一团喜气,丹桂静静地越过屋檐,探出一缕缕金色的幽香。秋风吹拂,闻见一丝丝若有若无的甜蜜蔬果香。在巡农场的路上,碰到俩个提着菜筐从菜地里回来的农妇,她们身后的青山挂着一轮斜阳,正在西边山头下沉,菜筐与身影都镀着一层淡淡的金光,庄严无比。俩人各自提了一满筐,一人是红辣椒,一人是长豆角,都是即将退市的时蔬,再不摘就要被霜打烂地里了。俩妇人边走边说,一问一答,我在后面,听得一清二楚。一人在说今年天气不好辣椒少,晒干还没有一垛垛的(星子方言,垛duǒ即把分散的东西堆积起来的意思),怕是不够吃到过年了。一人在问长豆角是晒干豆角好还是做酸豆角好?又问酸豆角哪样做好?一人又答,洗净,稍微风一下,放酸水坛密封就好了,几天就可吃,嘣脆。我故意走慢,一路听着,只觉得往后的日子长得很。
秋天的天空明净如镜,寒露未到,秋阳温和,古人笔下「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如秋云。」的秋云,似乎给人一种惨淡、冷漠的感觉。但秋云的淡薄、高远,似乎更像是一种境界,人们借以明志,借以抒怀。云由浓到淡,由厚到薄,草木由密到疏,由绿到黄。「雁影稀,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天与地,都在做着减法,都开始变得简约和静谧。岁月不惊的还有仲秋的月,其实哪时的月都一样,圆也好缺也好,总是由人想来想去,比来比去的。星河远阔,人间烟火,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
秋将一个结束与一个开始联结在一起,也就在一年四季中,担负了起承转合的重任。就像那些犹在尽情欢歌的寒虫,激越长鸣,然后坯户入地,将那歌声,涅槃为来年的新生。没风的日子,那些脆弱的叶片,就畏惧着,早早脱落。但更多的叶子会等待冷雨、寒风、严霜,在摧残中染黄、拷红,哀叹着随风飘零而去。从早春的鲜绿到晚秋的金黄、殷红,生命的辛苦,争得的也就是这点鲜艳。
唐长庆二年(822),庐山南麓归宗寺禅房里,白居易、李渤与归宗寺住持智常和尚正在进行一场充满禅意的精彩对话。其中白居易已经领教了智常「君子儒?小人儒?」的厉害,李渤却屡屡向智常发难:“佛经中常说「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小如针尖的芥子如何纳得下须弥(山)?这不是胡说吗?”智常没解释,反问他道:“您以博学多识闻名,人称你李万卷。你的那颗心也就像一个椰子那么大小,所读的万卷书又放到什么地方了呢?”李渤听后竟愕然当场,后恍然开悟,对智常叹服不已。李渤时任江州刺史,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禅宗最早的灯录《祖堂集》记载了这个充满智慧的故事。
在一个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日子里,白居易再次来到紫霄峰下,为好友元十八(元集虚)迁官送行:「贤侯辟士礼从容,莫恋泉声问所从。雨露初承黄纸诏,烟霞欲别紫霄峰。」(《元十八从事南海欲出庐山临别旧居有恋泉声之什因以投和兼伸别情》)。承皇帝雨露恩典,你要迁官南海了。对于你这个酷爱山林的隐士来说,如何舍得弃庐山而南下呢?你看,五老峰旧居旁的泉声都恋恋不舍,紫霄峰的烟霞也将因你离开而散去。世间事总是多无奈,期待重逢庐山,再续「鱼香饭细酒香浓」的日子。
「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宋人的生活总是那么精致风雅,徐似道来到庐山,一饱眼福和口福,都不辜负。一只只肥圆的鄱阳湖蟹披着月光,被端上餐桌。一边赏菊,一边吃蟹,一边饮酒,一边吃石榴,人间美味皆在手,何必忧愁?南方人的生活,也像这秋一样明亮一样清欢。光阴里不再有春的喧哗,夏的膨胀,难得有几个夜晚如此明朗,不辜负目,不辜负腹,加上一点闲听桂花落的心情……东坡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今年又是变幻复杂的一年,事事慌忙,时光匆匆。
今日,与谁平分秋色?清风明月,你我。
文:醉石来源:归宗的日子 不懂哦
看的头痛
不懂啊
不懂
不懂
不知道
丰收的季节
挺好的啊
好有文采呀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