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森 发表于 2023-12-30 20:22:32

从蔡澜的夸张说起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4px;">从蔡澜的夸张说起</span><br/><br/><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陈林森<br/><br/><br/></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nbsp; &nbsp; &nbsp;香港著名作家蔡澜的作品,千姿百态,风情万种,所写内容十分 家常,虽不是所有题材都让内地读者感兴趣,但他涉笔成趣,行文洒脱,他的老辣和谐趣,看似没有约束的风格,却做到了纵横捭阖,臻于化境,不是一般作者想学就能学到的。<br/>&nbsp; &nbsp; &nbsp;这里只说蔡澜的夸张。<br/>&nbsp; &nbsp; &nbsp;请看蔡澜《陈茵茵菜谱》中的一段文字:<br/>&nbsp; &nbsp; &nbsp;闽南人吃的,台湾相承,提起什么红鲟糯米、蚵仔煎、卤肉饭等,一定是福建菜。其中代表性的,就是我最爱吃的润饼了。陈茵茵说她会做,我也一直想到她家去吃,但就那么不凑巧,相约数次,都因大家忙而从来没有试过她的手艺。<br/>&nbsp; &nbsp; &nbsp;在另一次旅程中,她告诉我:“不要紧,做法我会写成书的。”<br/>大少奶奶,出什么食谱呢?正在那么想,书已寄到,名叫《家传滋味》,王陈茵茵著,由圆方出版,印得非常精美。(引自《红颜知己》,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br/>&nbsp; &nbsp; &nbsp; 这里说的“正在那么想,书已寄到”,便是一种涉笔成趣的夸张。作者无非强调陈茵茵的多才多艺,不但是美食家,而且是能挥笔成书的写手。如果老老实实地写,该是:不久的以后,陈茵茵就把她写的食谱寄来了。如果再老实一点,就按照手机的记录,道是:一年零两个月以后,书果然寄到。那就显得太平实,好像是记日记,或者是向太太报账。现在经他一夸张,这个陈茵茵果然了得,不但手艺高超,而且才思敏捷,说写书就写书,简直倚马可待。不但有趣,还有点小说的笔调,给人“说时迟,那时快”的紧张感,使读者保持兴奋状态。难道是真的神速到如此吗?当然不是,这就是“写作不能太老实”(乔叶语,刘庆邦也说过类似的话)的例子。<br/>&nbsp; &nbsp; &nbsp;在文学语言中,夸张的作用比我们想象的要大。《文心雕龙·夸饰》论述夸张的意义时说: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精言”就是精细的描写,对客观事物亦步亦趋,不过是对“形器”的描摹,难以摹写“神道”(事物的真谛和神髓);“壮辞”就是夸张,通过有力的夸张,读者更能理解事物的“真象”。 <br/>&nbsp; &nbsp; &nbsp;我国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说陈钢(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的母亲回忆陈钢的父亲陈歌辛在安徽劳改时的情形,“瘦得只剩一条鼻梁”,悲酸而又传神。鲍尔吉·原野断言,有人从事文学创作,一辈子也写不出这么一句话。(引自《新民晚报》2014年4月3日)<br/>&nbsp; &nbsp; &nbsp;韩寒在小说《三重门》(作家出版社2000)中说到镇上的中学有两个理科尖子,获得了全国数学竞赛的大奖,轰动了全镇,韩寒笔下写的是:“消息传来,小镇沸&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腾得差点蒸发掉,学校领导的面子也顿时增大了好几倍。”韩寒肯定不是一个很“老实”的作家,凭这一句话就可以领略韩寒挥洒的才情。<br/>&nbsp; &nbsp; &nbsp;以上这些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有关夸张的知识。韩寒的句子属于最常见的“扩大式夸张”,把事情往大(高、远、重、深)里说,越大越好;鲍尔吉·原野举的例子则属于“缩小式夸张”,把事情往小(低、近、轻、浅)里说,说得越小越好。那么,蔡澜的例子,就是所谓“提前式夸张”。这些都是初中生就应该知道的常识。<br/>&nbsp; &nbsp; &nbsp;窃以为,除了以上三种课本上都会介绍的夸张类型外,还有一种一般修辞书都没有谈到的,可以称之为“悖理夸张”。它既不是扩大或缩小,也不是提前式夸张,而是违背常理、表面看来甚是荒唐的奇谈,实际上是对事物描写的“追其极”的渲染,将事物的某一特征推向极端,从而更好地突出该属性,也不会误导读者的认知。原则上说,所有的夸张都是“悖理夸张”(你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朝如青丝暮成雪”符合常理吗?),但普通的夸张是在同一时空范畴的努力,或者在空间上扩大、缩小(燕山雪花大),或者在时间上提前(头发白得快),而悖理夸张却打破了这个范畴,它仿佛穿越到了另一维度的世界,更加增强形象的陌生感,增添艺术的魅力。它就是《文心雕龙》中说的“至东都之比目,西京之海若,验理则理无可验,穷饰则饰犹未穷矣”。<br/>&nbsp; &nbsp; &nbsp;以例为证:<br/>&nbsp; &nbsp; &nbsp;①父亲在我晓事后,总是跟我说,原来是没有我这个人的,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母亲再生一个再生一个,才有的我,所以他特别钟意我,用他的话来说,我是他掌上的明珠、园中的花朵。这句话,父亲常常挂在嘴边,使得全村的人都听到了,连村里的鸡鸡猫猫狗狗们也都听到了。(陈峰《少年时光一支箭》,《散文选刊》2017年第9期)<br/>&nbsp; &nbsp; &nbsp;所引最后一句话就是“悖理夸张”。如果是普通的夸张,该说成:甚至全县、全省的人都听到了(扩大式)。但如果这样说,反而会引起误读,以为真的全县(乃至全省)的人都听到了。而将夸张的对象投射到鸡、猫、狗身上,效果就迥然而异。读者当然不会信以为真,无非是要把话说到极端,目的还是为了强调“全村的人都听到了”,因此,鸡、猫、狗的范围被特别限定在“村里”;这样一来,字里行间顿时产生一种俏皮感,行文就不那样平板。反过来,如果不必追求修辞效果,而是恪守语言经济的原则,只遵循“辞达而已矣”的信条,这句话完全应当删去;但恰恰是这句话,给全段文字涂抹上了奇丽的文学色彩!<br/>&nbsp; &nbsp; &nbsp;②回到营房没几天,阚尽染就打电话来了,说星期天她和安晓莘到特务连来玩。我问玩什么,阚尽染说,有什么好玩的我们就玩什么,反正不玩你。我说我们是战斗连队,连耗子都是公的,你们来了不方便。(徐贵祥《特务连》,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br/>&nbsp; &nbsp; &nbsp;“连耗子都是公的”也是一个悖理的夸张,因为它不是事实,也不符合自然界的规律。如果实话实说,只能说成“全是男的”,实则实矣,但就像是一个腼腆的新兵扭扭捏捏说出来的话,不能反映真实的军旅生活和壮烈的战士情怀,也不能和上文女兵的玩笑话前后照应。</span></p><p></p><link rel="stylesheet" href="//www.shanglushan.com/source/plugin/wcn_editor/public/wcn_editor_fit.css?v134_qGN" id="wcn_editor_css"/>

阿蠡 发表于 2023-12-31 09:31:57

拜读了,也 学习到了,谢谢陈老师!

洋葱和土豆 发表于 2023-12-31 18:07:14

挺好的呢。

缥渺 发表于 2023-12-31 19:13:50

好的,以阅读

陈龙阳 发表于 2023-12-31 19:39:51

谢谢分享,又涨知识了

1527029559 发表于 2023-12-31 20:39:16

进来看看。

浔阳落星草 发表于 2023-12-31 21:52:38

陈老师:你的点评生动且精彩,受教了。

甜言蜜于 发表于 2024-1-2 08:59:25

挺好的   

時光擱準⑾ 发表于 2024-1-3 21:03:49

挺好的      

神秘UFO 发表于 2024-1-17 23:16:48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从蔡澜的夸张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