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商人 发表于 2012-4-25 09:22:07

石上醉痕在——陶渊明饮酒篇

  在距离栗里陶村(星子县温泉镇)约一公里的庐山南麓虎爪崖下,有一块仄斜在一条名叫醒泉溪涧上的天然大石,石高七、八尺,宽有一丈余,石旁的濯缨池水逾丈见底,相传陶渊明归田后,常常沐浴着斜阳的余晖来到这里,在池中涤锄洗帽,到石上饮酒,醉后便在石上高卧,石上甚至还有醉卧时留下来的枕痕耳迹,人称“醉石”。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遐迩名流怀着仰慕之情前来拜谒,并且在四周留下了不少的摩崖,这些摩崖经历了千年的风雨长河,大多已经朦胧,只有少数依然清晰,其中就有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题刻“归去来馆”四个大字。江西省人民政府于1987年将醉石摩崖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从醉石攀上4米许,有几百平方米农田,即陶渊明“五柳馆”遗址。
http://www.xingzi.gov.cn/system/picture/0/wanwenliang/201204/2012042411174151912.jpg邢潮/文 王新东/摄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嗜酒,陶渊明生性嗜酒,归田后只要有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饮酒成了陶渊明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乐趣,冲淡着内心的痛苦,减轻着精神压力。陶渊明饮酒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后因火灾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
  当然,陶渊明不仅仅是嗜酒,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饮酒作诗,诗中写酒,饮酒是陶渊明作诗的一个重要主题,在120余篇的陶诗中,写酒的有56篇之多。特别是以《饮酒》为标题,一气写了二十首,写尽了饮酒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千古名句,就出自于以《饮酒》诗中的第五篇。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饮酒》诗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但同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不能忘怀的精神。
  陶渊明饮酒作诗,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嗜酒的共性与陶渊明是分不开的。李白有“斗酒诗百篇”之说,他醉后高歌“安能摧眉折腰待权贵”,与“不为五斗米折腰”一脉相承。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人格,也同样和陶渊明一样嗜酒,他在《效陶潜诗十六首》中写道:“时倾一樽酒,坐望东南山”。在这首诗中说得非常明白“其它不可及,且效醉昏昏”。历史上来到星子县陶渊明醉石的文人墨客,许多都留下了千古诗篇,有诗云:渊明醉此石,石亦醉渊明。千载无人会,山高风月清。石上醉痕在,石下醒泉深。泉石晋时有,悠悠知我心。五柳今何在?孤松还独青。若非当时醉,尘梦几人醒。

信息来源:九江日报星子新闻
                                                                   

蚂蚁 发表于 2012-4-25 11:34:23

又是阿东老师的摄影作品

漏雨的小屋 发表于 2013-9-6 20:47:00

:tim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石上醉痕在——陶渊明饮酒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