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和星子
陶潜,字渊明,又字元亮(公元365或372~427年)。家居星子县城西五里玉京山麓(古谓上京),曾祖陶侃官至晋大司马。渊明少有大志,“猛志逸四海,蓦鬲句思远”。29岁始出仕,任江州祭酒;荆州、江州史幕僚;锁军参军和建成参军。41岁,任彭泽县令,任期中,有“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辞》,“征著作郎,不就”。(肖统《陶渊明传》)从此他终生不再出仕,一直在农村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公元408年6月,因故居上京失火,迁居栗里(今温泉栗里陶村)。自云“南村”。附近有醉石,濯缨池等遗迹。50岁重返上京。
渊明回乡后,生活贫穷,有时甚至衣食难继,时向亲友乞贷。但江州刺史檀道济赠送粮食与肉类,却被拒绝,“主弃而去之”。
渊明爱菊,宅旁遍植菊花,性嗜酒,饮必醉。亲友来访,必邀与同饮,醉便对客曰:“我醉欲眠,卿可去”。好友颜延之赠予2万钱,他全部遣送酒家。
渊明少有文各,辞官回乡后,写下了大量诗文。田园生活,开拓了诗人的视野,增添了同代文人所没有的情感。其诗文多吟咏田园风光,寄寓怀抱,自然含蓄,不假雕饰,抒写情怀悲愤慷慨。其中《归去来辞》、《感士不遇赋》、《桃花源记》、《饮酒》、《游斜川》、《咏荆轲》、《五柳先生传》等,为世人吟诵。
渊明性好山水,登高呼啸,临流赋诗,故居附近的东皋、斜川、康王谷,天下第一泉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渊明逝世,终年63岁,世人称靖节先生。葬庐山西南面阳山。陶有诗文集《陶渊明集》刊行于世。 陶渊明故里星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