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为何终老濂
1966年8月,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狂热中,庐山莲花中学“雄狮兵团”的学生们,高举红旗,呼喊着、喧闹着,扛着锄头、铁棍、炸药,气势汹汹地向九江市郊十里铺进发。队伍开到谭坂小学附近的一座古代陵园前停住了,他们在陵园前召开声讨大会,经过一番声嘶力竭的批判、声讨之后,这些疯狂的学生娃娃高呼口号,冲进了庄重肃穆的陵园,乱挖、乱砸、乱炸,推倒牌坊,炸毁墓冢,……由于陵园颇大,建筑较多,“雄狮兵团”的红卫兵们花了二三天的时间才宣告收兵。劫后的宋代陵园一片狼籍。尔后,公社革委会又下令将陵园中的古树一律砍倒,调集木工就地加工,制成木板或家具出售、送人。匠人们整整忙了一年,才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可惜陵园中那成片珍贵的古树珍柯,一一化作了人们家中的房梁、门窗、麻将台……从此,莲花峰下这座有名的陵园便从地面上消失了。
被红卫兵毁坏的陵园的主人不是别人,就是宋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曾写过《爱莲说》的周敦颐。陵园中安葬着他和他的妻子陆氏、蒲氏,还有他的母亲郑氏。因为周敦颐又号濂溪先生,故他的墓也称濂溪墓。
濂溪墓方园30余亩,四周砌以护墙,园中松柏苍郁,牌坊、石亭、碑廊、墓冢、甬道,井然有序。由于周敦颐的名声,陵园历代都被人们所珍惜、保护。
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名敦颐。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他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时,通判程太中将两个儿子 程颢、程颐送到他身边就学,后来二程成名,他们的老师周敦颐的学识才被人们所认识。到了南宋,经朱熹的推崇,周的学术地位更高,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中国哲学史上的宋代“濂(湖南周敦颐)、洛(洛阳张载)、关(关中程颢、程颐)、闽(福建朱熹)四大学派”,就是以周敦颐为首。
周是湖南道州营道县人。他退休后为何不回老家湖南,却要在庐山脚下筑堂讲学,甚至死后也葬于此呢?这也许是个历史之谜。
幸好在1966年“雄狮兵团”毁坏陵墓时,谭坂小学的校长冒险保住了被挖出来的周母郑氏墓中的一块墓志,这块墓志不仅给我们解开了疑团,还成了周濂溪陵园中唯一幸存的文物。
原来,周的父亲周辅成是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及第的进士,母亲郑氏为左待禁郑璨之女。周辅成不幸早亡,郑氏带着孩子投靠曾任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的哥哥郑向。周敦颐兄妹均在舅父家长大。周的母亲郑氏贤慧节俭,教子有方,55岁时病逝,死后葬在江苏丹徒郑向墓旁。
周敦颐深受母亲的影响,一生襟怀洒落,淡泊名利。他先后在修水、大余、桂阳、南昌、赣州等地任地方官,他为官清廉,颇有政绩。在任南安司理参军时,有犯人本不该判死刑,但转运使王逵却要定死罪。王是周的顶头上司,为人严厉、武断,下属官员无人敢提出异议。但周敦颐却挺身而出,与王争辩,王不听,周当即辞官曰:“以乱杀人来讨上级喜欢,我不干!”幸好王逵胸怀较开阔,不但未动怒,反而被周的行动所感动,结果死囚得救……
周敦颐一生居官大都在江西一带,故有机会来到闻名天下的庐山。1061年,45岁的他出任虔州(赣州)通判,上任时途经江州,第一次到庐山,匡庐胜景令他一见钟情。
1065年,他从虔州调任南昌知府,离庐山更近了。这次他再次登庐山,不像上回那样行色匆匆,而是从容纵览。他遍游山上山下,忍不住诗兴大发,在山顶他吟道:“天风拂襟袄,缥渺觉身轻。”
尤其令他高兴的是,他在山北莲花峰下发现了一条美丽的小溪。溪水从山洞流出,蜿蜒曲折,碧澄清澈,与故乡营道的一条溪水竟非常相似。他问当地的田夫野老,得知此溪尚无正式名称。这使他分外激动,当即给此溪命名为“濂溪”(故乡的小溪也叫濂溪),并在此购地筑堂,准备在此终老。他作诗《濂溪港》表明心迹:“庐山我久爱,置田山之阴;山间有清水,清沘出山心……芋蔬可卒岁,绢布足衣衾。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名濂朝墓箴。”
原来,将溪水以“濂”命名,不仅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怀念,还为了让溪水日日夜夜告诫自己:要保护清濂的名声(古时濂与廉同音连义)。
后来,人们便称他为濂溪先生。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周敦颐在任广南东路提点刑狱时,得知母亲墓冢被大水冲毁,不禁忧心如焚。他向朝廷请求,希望能调往南康军(今星子)任职。第二年朝廷同意他的请求,调任南康知军。这年8月到任,12月他便将母亲的遗骸从江苏丹徒迁往他购建的书堂附近(栗树岭南、离濂溪不远),并请好友潘兴嗣撰写墓志铭,墓志中表示:我后世子孙永做庐山濂溪人。
母亲墓迁葬后,周敦颐了却了一桩大心事。一待退休,他便可以在此陪伴母亲,度过余下的岁月。
周敦颐在星子任南康知军的时间不长,仅一年而已。一年间,他凿池种莲,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的《爱莲说》。第二年(1072年),体弱多病的周敦颐未等任满,便辞官来到山北莲花峰下隐居讲学。他将自己的山居取名为“濂溪书堂”。在这里,他一边授徒讲学,一边笔耕不倦。他的主要著作有《太级图说》、《易通》等。
可惜天不假年,周敦颐在此也仅住了一年多,1073年农历6月7日,便不幸病逝,终年57岁。死后葬在母亲郑氏夫人墓旁,这里还有他妻子陆氏、继配蒲氏的墓葬。周敦颐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永远与庐山不分离。濂溪流水日夜淙淙流淌,陪伴着他。周氏子孙在此定居、繁衍。
为了纪念周敦颐,人们将濂溪书堂改为濂溪书院,并数度扩建,还在陵园附近设置墓田,在溪旁修建周濂溪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