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行散记5——千里之行,只为敦煌一梦
本帖最后由 林达 于 2012-9-20 23:17 编辑大概是在初中的时候就在历史书中知道了“敦煌”,当时老师讲的是丝绸之路。记忆中这是个很梦幻的地方,遥不可及。 后来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对“道士塔”“莫高窟”“阳关”等描述与感悟,加深了对这个充满着灿烂文明的沙漠绿洲的印象。于是,总觉得今生如不去一趟敦煌那是莫大的遗憾。德令哈至敦煌,车程大约583KM,行车将近8个小时。一路上风景美得让人乳酸,拿着坏了的镜头在动荡的车里拍了不少令我肝疼的废片。早上八点从德令哈出来,下午两点半左右经过阳关,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进去,只在路边的牌坊前匆匆拍了两张到此一游的照片,因为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脑海里带着对阳关古道的联想,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延续历史的哀音,心里念叨着王维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继续朝莫高窟前行。 约一小时后,进入莫高窟。八月的西北,白天的阳光灼热,可游客的兴趣不减。人山人海让人觉得莫高窟像个集市。经过道士塔的时候,想起了那个该死的王道士。这个卑微、渺小且愚昧的修行者因出卖莫高窟里的文物落下了一笔文化重债,酿造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莫高窟的门票160。排队等候进入且禁止携带一切可拍影像的设备。恨恨地放下背包,悄悄地把手机揣在口袋,随着一群人进入窟中。一个人,还是像以前那样蹭导游。刚好与个五个人的小团一同进去,于是一路上便跟在这几个清一色的男人后面,听着导游的讲解。悲催的事情又发生了,手机竟然没电,想拍也没法。 要想准确地描述这个融佛教与艺术一体的世界级宝窟,一时词穷。从洛阳的龙门石窟到大同的云冈石窟再到这里,是从佛教到艺术的升华。很是感叹古人的才华与信仰的执着。在这片荒漠之地,仅因为一个和尚的化缘经过,便在这里生出了多少的艺术家啊!那些工匠艺术家们,把王公平民、信仰祈愿全凿进了这些个洞窟之中,让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胀鼓鼓地站立着,神秘而又安详。 如果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话,那是因为它一千多年的层层积累。这是一个千年艺术的活标本。每座雕像上的线条、色彩、神态,无不彰显了从隋到唐到五代到宋到元的艺术精华,让人叹为观止。怪不得那么多外国艺术家常年流连于此。 来莫高窟的路程不是一般的远。它能让那些朝圣者执意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视觉盛宴及心灵的洗涤只是它因华美而矜持、因富有而远藏的魅力吧。 两个小时左右的参观结束在那五个男人对导游的感谢及对我的好奇中。我则满脑子带着对飞天的那种曼妙及浪漫的幻想离开了这里,虽然只拍了几张有限的照片。
没感受过真正大西北的味道,最西我也只去过西安
出了莫高窟大约大下午五点半左右,正是去鸣沙山的时间。其实对沙漠并不陌生,去年额济纳的巴丹吉林沙漠便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也拍了不少沙漠风光的照片。鸣沙山真正吸引我的大概就是沙山下的月牙泉。也正是这个月牙泉,让我的敦煌梦有了一丝梦遗的感觉。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来自百度)。进入景区,出现在眼前的是在改造的一片狼藉。与之前在网上看到的照片是天壤之别啊!那个药泉的池子已经被改造得很现代化了,水是碧蓝的,加上周围的铁栏杆,像极了一个游泳池,让人有跳进去游几下的冲动。旁边两个孩子,其中大一点的大声在教育小一点的:“我再次告诉你,这不是游泳池,这叫月牙泉!”姐当时乐了,感觉小家伙也是在提醒我。想爬到沙山的最高点去拍几张月牙形的照片,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无法克服风把沙子吹起来让我睁不开眼且把我露在外面 的那一截腿肚子把得红肿的困难。我不敢把相机拿出来,怕沙子吹进镜头,那可是得不偿失。于是带着遗憾放弃上行,站在下面,赶着光线拍了几张不像月牙的照片及大漠骆驼的逆光照便出了景区。心里还一直安慰自己下次有机会再来。其实,下次是什么时候呢?因为是旅游旺季,加上之前没有预订酒店,所以,没法在敦煌市逗留一宿,连夜赶往嘉峪关了。对敦煌的印象源于书本,止于这一下午的观光及感慨,浅薄且无奈。“敦,大也;煌,盛也。”无论怎样,盛大辉煌的敦煌会带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一直华丽丽地存在着,生生不息。 沙漠里拍的那些PP我都特喜欢
一遍遍欣赏…… 喜欢上了林达的图片,发现图片附加的文字越来越多了。
更喜欢这种行记的图文,让图片更丰富,更故事。
泡一杯茶,默默期待西北行散记N 在书本上只知道敦煌,没去过 要是能追寻文化苦旅的脚步,游遍四大文明古国该多有意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