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陈林森 于 2014-4-17 08:07 编辑
借 书 记
昨天在街上碰到傅洪涛,他一见到我,就抓住我的手臂,说:去,去拿书,到工商行去拿。说完他就打电话,知道他儿子在上班,就到工商行营业厅他儿子上班的窗口,拿到了钥匙。他上次告诉过我,他在工商行的房子给了儿子,他自己在星光大道买了新房子。这些旧书应该是他在搬家时遗留下来没有搬到新居去。
所谓旧书,实际上是旧杂志,都是00年代的,包括:收获,小说选刊,美文。本来还有小说月报,但我没拿,怕以前看过。傅带我进了一间卧室,好像是客房,在一个柜子底下,有几十本旧杂志,他几乎是让我有多少搬多少,但袋子里装不下,也担心拿不起。装满一个塑料袋,我数了数,一共19本,傅又加上一本,好像要凑满一个数。20本杂志,都是比较厚的,恐怕有七八斤吧,提在手上沉沉的。
我很早就听范炜说,傅洪涛有很多文学杂志。有一次我碰到傅问他有没有小说、散文杂志,他说没有专门的散文,基本上都是小说。他满口答应借给我。这次一见到我,就主动把我带去拿取。我提着书袋子出门,他说:你不要还了,这些都是当垃圾卖的,要是价钱好,早就被我老婆卖掉了。这一句话让我感到傅的为人,比较厚道,比较大方,这往往是一个“好人”的标志。如果旧书按3毛钱一斤,即使是10斤,也值不了几个钱,但他主要考虑的是减少我送书的麻烦。
我向傅借书,目的是为了编写描写辞典,理论上说,我应当遍读改革开放以后公开发表的所有小说、散文,这当然是事实上办不到的,但我知其不可而为之,仍然在向着这个目标而努力。因为只有我读的书多,我选出来的资料才有说服力,我才能把最好最典型的描写片段选出来作为样板,推荐给每一位爱好写作的人。傅洪涛在这个问题上愿意帮助我,我内心很感激他。对帮助过我的网友,我同样心存感激。
以前我和傅交往过,是通过范炜介绍的。若干年前,傅洪涛住在大众街营业厅楼上时,我去他家玩过,知道他是文学爱好者。后来听他谈过他的经历,更知道他是有文艺基因的,他曾经是省文艺学校五十年代的毕业生,学生时代就开始写诗。景玉川曾写过一篇《傅洪涛和他的诗》,说他“学生时代就有诗名”,后来阴差阳错,分配到星子以后,走入了金融界,改革开放以后,他年龄不小了,居然提拔他当了工商行副行长。后来,他跟我说过,他其实也吃过极左路线的很多苦头。
景玉川的文章写到傅洪涛的一个特点,是说话不够流畅,有点轻微的口吃,用景玉川的话就是“说话作嚅嗫状”。这个外部的特征,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性格的某些特点,就是给人老实巴交的印象。一个外地人,长期受极左路线的压抑,外貌不是那样虎虎生威(景说他“斯文而又瘦弱”),没有明显的“外才”,为人一定不够圆滑,年龄老大了还得到提拔,他的一生也算功德圆满。儿子在工行工作,大概也有“世袭”的成分。
景玉川的文章提到一件事可以补充说明傅的厚道,说的是景下放当知青期间,每当返城,常在傅家蹭饭。那年代,傅家已经一家四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菜蔬无非是青菜萝卜,但傅不嫌弃一个落难的知青。这应该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因为我也当过知青,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会。不光是知青,就是学生时代,也常常到亲戚家蹭饭。被蹭饭的人家,不光是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而且更需要一颗爱心。傅的为人,比起那些“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人来说,真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