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尚庐山(原星子网)

查看: 4376|回复: 4
收起左侧

论和陶诗及其文化意蕴

[复制链接]

568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星币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9174
发表于 2008-11-30 18:5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湖南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作者简介】袁行霈,1936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北京 100871


【内容提要】和陶是一种很特殊的、值得注意的现象,其意义已经超出文学本身。这种现象不仅证明陶渊明的影响巨大,而且表明后代的文人对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陶并不是一种很能表现创作才能的文学活动,其价值主要不在于作品本身的文学成就,而在于这种文学活动的文化意蕴。在研究了大量的和陶诗之后,本文所要强调的是: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和陶在不同程度上表明了对清高人格的向往,对节操的坚守,以及保持人之自然性情和真率生活的愿望。真实的陶渊明也许并不很单一,我们不能排除后人对他的认识有理想化的成分,而这正是符号的特点。至于和陶的人,多数未能达到陶渊明那样的人生境界,有的只不过是借以自我标榜而已。陶渊明不断地被追和,说明这个符号在中国文化中不断地重复、强化。研究和陶诗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研究中国文化的切入口。

【关 键 词】陶渊明/和陶诗/文化意蕴/文化符号


【正 文】
    恰好弥补了陶渊明生前的寂寞,后人对其作品的追和,蔚为大观,实在难以作出完全的统计。追和者中,既有隐士、遗民、僧人,遭贬的或不得志的士人,也有身居要位的官僚,甚至还有帝王。即使在朝鲜和日本,也有不少热情的和陶者。(注:吴绍@①、陈彩娟《论朝鲜诗人金时习的和陶诗》曰:“在国外的和陶诗人中,15世纪的李朝诗人金时习是颇有成就的。”(《延边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李寅生《日本和陶诗简论》曰:“十六世纪之后,在日本的汉诗诗坛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和陶诗的创作高潮。”(《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在中国诗人当中,除了陶渊明,大概没有第二位获得如此殊遇了。
    和陶是一种很特殊的、值得注意的现象,其意义已经超出文学本身,而在更加广泛的文化层面上吸引我们进行研究。这种现象不仅证明陶渊明的影响巨大,而且表明后代的文人对他有强烈的认同感,表明陶渊明的作品具有普遍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现象说明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和陶,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对某种文化的归属,标志着对某种身分的认同,表明了对某种人生态度的选择。
    和陶诗的资料很多,可惜至今还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对和陶诗的研究,还局限于苏轼等个别作家的作品。本文在广泛搜集和陶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初步的梳理和论述,试图开辟陶渊明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进而为中国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有趣的实例。本文所论以和陶诗为主,兼及散文、辞赋等其它文体的和作。


来源:庐山山南网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了四季
五谷是花生红枣眼泪和小米
想一想美女听听西河戏
看一看我的理想还埋在土里

我没有心事往事只是只蚂蚁
生下来胳膊大腿就是一样地细
不管别人穿着什么样的衣
咱们兄弟皮肤永远是黑的

568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星币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917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18: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南


    南朝宋鲍照有《学陶潜体》诗一首,是模拟仿效陶渊明诗歌的发轫之作。此后梁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中,有一首《拟陶征君田舍》(种苗在东皋),因为被萧统收入《文选》,引起广泛注意。唐代这类诗歌多了起来,如崔颢有《结定襄郡狱效陶体》,韦应物有《与友生野饮效陶体》、《效陶彭泽》,白居易有《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司马扎有《效陶彭泽》等。宋代则有梅尧臣的《拟陶潜止酒》、《拟陶体三首》,刘敞的《效陶潜体》等。这些学陶、拟陶、效陶之类的作品,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在模拟仿效的作品之外,还有大量和陶之作。苏辙在《追和陶渊明诗引》中引用苏轼信中的话说:“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注:见拙著《陶渊明集笺注》附录二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据宋刊施元之、施宿、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本)(中华书局,2003年);又见四部丛刊影明蜀府活字本《栾城后集》卷21。《全唐诗》收录唐彦谦《和陶渊明贫士诗》七首,又见戴表元《剡源文集》。王兆鹏《唐彦谦四十首赝诗证伪》一文(载《中华文史论丛》第五十二辑),考证这七首诗是戴表元的作品,羼入唐彦谦集的。王氏考证周详,值得重视。兹姑从其说,以俟新资料之发现与更进一步之考证。)苏轼在这段话中将模拟与追和区别开来,从中可以看出他追和陶诗是一种自觉的文学创作活动,而且是一种新的尝试。的确,追和与拟古不完全相同。拟古是学生对老师的态度,追和则多了一些以古人为知己的亲切之感。拟古好像临帖,追和则在临习之外多了一些自由挥洒、表现个性的空间。

    苏轼和陶诗共一百零九首,除见于其诗集外,另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四卷(注: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四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一部分和诗之后,附有苏辙继和陶诗四十七首。苏轼所和陶诗始于哲宗元yòu@②七年(1092)五十七岁,时知扬州,有《和饮酒二十首》,傅藻所编《东坡纪年录》系于此年七月(注:《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附《东坡纪年录》一卷,四部丛刊影南海潘氏藏宋刊本。)。其余和陶诗都是先后在惠州和儋州所作,其《和归园田居六首》作于绍圣二年(1095)六十岁,这应当是苏轼到惠州后最早的和陶诗。他再贬儋州后先有《和止酒》,接着他又和了许多陶诗,如《和还旧居》、《和连雨独饮》等等,直到元符三年(1100)六十五岁离开儋州,才停止了和陶诗的写作,六十六岁就去世了。这样算来,苏轼的和陶之作是从五十七岁到六十五岁这几年之间的作品,主要是六十岁之后在惠州和儋州的作品。除和陶诗外,苏轼还有《归去来集字十首并序》、《问陶渊明》等,亦可见苏轼对陶渊明的喜爱。

    苏轼早年在政治上奋发进取,勇于建言,四十四岁遭乌台诗案,晚年更历尽坎坷。但他始终坦然处之,以固穷的态度和旷达的精神消解个人的不幸。晚年他写和陶诗,既表现了对陶渊明特有的崇敬,也是以陶渊明作为自己贬谪生活中的精神支柱和朝夕相伴的知音(注:苏轼与朋友唱和的诗作不少,但唱和古人的诗除了和陶诗之外,还有《和李太白并叙》,见《全宋诗》卷80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十四册,第9342页。)。且看苏轼和陶诗中提到陶渊明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我不如陶生,世事缠绵之。”“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和饮酒》)“但恨不早悟,犹推渊明贤。”(《和怨诗示庞邓》)这些诗句都对陶渊明摆脱世事保持清真表现了向往之情。更有甚者,苏轼在《和归去来兮辞》中竟然说自己是陶渊明之后身:“师渊明之雅放,和百篇之清诗。赋归来之新引,我其后身盖无疑。”苏轼的和陶诗善于将深邃的人生思考贯穿在日常生活细节的铺叙之中,用议论的笔调统摄全篇,既不失陶诗的本色,也保持了苏轼自己的风格。由于其和陶诗多数写于惠州和儋州,其中不乏当地生活和风物的描写,因而具有相当浓郁的地方特色。

    苏轼和陶诗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注意,甚至可以说带给诗坛一阵兴奋,从此和陶遂成为延续不断的一种风气。苏轼确有开创之功。几乎在苏轼和陶的同时,其弟苏辙就有继和。稍后,苏门学士们也各有继和之作,如晁补之、张耒和《饮酒》,秦观、晁补之、张耒和《归去来兮辞》等等,宋代邵浩所编《坡门酬唱集》二十三卷中就已收入了这些作品(注:此书编辑刊刻年代,据邵浩《引》及张叔椿《序》是绍熙元年。)。他们的这些和陶之作,一方面受陶渊明作品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步苏轼之后尘,兼有苏轼与陶渊明两人的风格。有的诗还就苏轼与陶渊明加以比较,例如晁补之《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其三:“陶公群于人,而无人之情。诗岂世外语,世语不可名。东坡怜此翁,同调但隔生。形光来户屦,真处人不惊。得酒自醒醉,放意无亏成。”(注:《鸡肋集》卷4,四部丛刊影明诗瘦阁仿宋刊本。)其中所谓无常人之俗情、真和放意,都可以视为对苏轼与陶渊明两人人格的一种概括。黄庭坚为苏轼写了一首《跋子瞻和陶诗》,诗曰:“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注:《豫章黄先生文集》卷7,四部丛刊影嘉兴沈氏藏宋乾道刊本。)这也许可以视为对苏轼和陶诗的最早评论。

    此后,对苏轼和陶诗的评论颇多,如宋人杨万里在《西溪先生和陶诗序》中评苏轼和陶诗曰:“渊明之诗,春之兰,秋之菊,松上之风,涧下之水也。东坡以烹龙庖凤之手,而饮木兰之坠露,餐秋菊落英者也。”(注:《诚斋集》卷80,四部丛刊影缪氏艺风堂藏影宋写本。)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原诗与和诗之间的关系。薛季宣《浪语集》卷六《读东坡和靖节诗》中有曰:“我读渊明诗,颇识诗外意。坡公继逸响,个中有佳思。取友百世上,古来独二士。”此言可谓得东坡之用心。洪迈在《容斋随笔》卷十四中说:“坡公天才,出语惊世。如追和陶诗,真与之齐驱。”(注:《容斋随笔》卷14,四库全书本。)也给予苏轼和陶诗以极高的评价。刘克庄《后村集》卷三十一《跋宋吉甫和陶诗》将二苏与陶渊明对比:“士之生世,鲜不以荣辱得丧挠败其天真者。渊明一生,惟在彭泽八十余日涉世故,余皆高枕北窗之日,无荣恶乎辱,无得恶乎丧。此其所以为绝唱而寡和也。二苏公则不然,方其得意也,为执政侍从,及其失意也,至下狱过岭,晚更忧患,于是始有和陶之作。二公虽quán@③quán@③于渊明,未知渊明果印可否。”(注:《后村集》卷31,四库全书本。)这段话对二苏颇有微词,士大夫在失意之时向陶渊明认同是普遍的现象,这并不能成为责备二苏的理由。卫宗武《秋声集》卷五《林丹yán@④吟编序》:“尝论坡翁有和陶篇,概亦相类,而卒不如优孟之学叔敖,何也?靖节违世特立,游神羲黄,盖将与造物为徒,故以其澹然无营之趣,为悠然自得之语,幽邃玄远,自诣其极,而非用力所到。犹庖丁之技,进于道矣。诗云乎哉?坡之高风迈俗,虽不减陶,而抱其宏伟,尚欲有所施用,未能忘情轩冕,兹其拟之而不尽同欤?”(注:四库全书本。)这段话也着眼于苏轼与陶渊明出处态度的不同,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在苏轼的和陶诗中很难找到“未能忘情轩冕”的意思,对苏轼的批评未免显得无的放矢。至于金人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三十九所说:“东坡和陶诗,或谓其终不近,或以为实过之,是皆非所当论也。渠亦因彼之意,以见吾意云尔。曷尝心竞而较其胜劣邪?故但观其眼目旨趣之何如则可矣。”(注:《滹南遗老集》卷39,四部丛刊影旧抄本。)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四十《跋东坡和渊明饮酒诗后》所说:“东坡和陶,气象只是坡诗。如云:‘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渊明决不能办此。”(注:《遗山先生文集》卷40,四部丛刊影乌程蒋氏密韵楼藏明弘治戊午刊本。)则着眼于苏轼和陶诗中的个性,是很有见地的。元人张养浩赞赏苏轼和陶诗的独创性,其《归田类稿》卷三《和陶诗序》云:“余尝观自古和陶者凡数十家,惟东坡才盛气豪,若无所牵合。其它则规规模仿,政使似之,要皆不欢而强歌,无疾而呻吟之比,君子不贵也。”(注:《归田类稿》卷3,四库全书本。)

    在苏轼和苏轼周围的诗人们中间掀起的这场和陶诗的热潮,以及后人对苏轼和陶诗的热烈反应,对于确立陶渊明的地位起了莫大的作用。众所周知,陶渊明在生前和去世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文学的价值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这种情况直到萧统为他编纂文集并为之撰序,才有所改变。此后不久,有北齐阳休之所编《陶渊明集》十卷本,可以证明陶渊明在北朝的影响。而在唐代,有些人提到陶渊明时,不免片面地夸张了他饮酒的一面,带着几分戏谑的口吻,似乎并没有普遍地真正理解他。到了宋朝,陶渊明的地位才提高起来,这和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有关。宋儒推崇陶渊明的气节,有建立人格典范的意义。陶渊明地位的提高,苏轼起了重要作用。苏轼对陶渊明诗文极力推崇,甚至有这样的话:“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注: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东坡题跋》中还有不少具有广泛影响的评论。除此之外,苏轼写作和陶诗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可以说,萧统为我们发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而苏轼则为我们确立了这位伟大诗人不朽的地位。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了四季
五谷是花生红枣眼泪和小米
想一想美女听听西河戏
看一看我的理想还埋在土里

我没有心事往事只是只蚂蚁
生下来胳膊大腿就是一样地细
不管别人穿着什么样的衣
咱们兄弟皮肤永远是黑的

568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星币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917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18: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南


    苏门之后,宋代继续追和陶诗的大有人在。如陈与义有《诸公和渊明止酒诗因同赋》,从题目可知,当时有众人共和一题的情况。宋代和陶的人还有李纲、吴芾、王质、陈造、陈起、朱熹、赵蕃、张shì@⑤、释觉范、张zī@⑥、刘黻、舒岳祥、于石等。王质《雪山集》卷十一有《和陶渊明归去来辞》,小序曰:“元yòu@②诸公,多追和柴桑之辞。自苏子瞻发端,子由继之,张文潜、秦少游、晁无咎、李端叔又继之。崇宁崔德符、建炎韩子苍又继之。居闲无以自娱,随意属辞,姑陶写而已,非自附诸公也。”陈造《江湖长翁集》有《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和陶渊明归田园居》六首、《和劝农》等。陈起《江湖小集》卷四十一有《晚年辟地为圃僭用老坡和靖节归田园居六韵》。朱熹《晦庵集》卷九有《和游斜川》诗。赵蕃《和贫士诗》见《乾道稿》卷上,《和陶渊明乞食诗》、《和陶渊明己酉岁九日诗》见《淳熙稿》卷四。释觉范《石门文字禅》卷二十有《和归去来兮辞》。张shì@⑤《南轩集》卷三有《和游斜川》。张zī@⑥《南湖集》卷一有《重九日病酒不饮而园菊已芳薄莫吟绕亦有佳兴因和渊明九日闲居诗一首聊见向慕之意云》。刘黻《蒙川遗稿》卷一有《追和渊明贫士诗》七首。舒岳祥《阆风集》卷一有《停云诗》,还有《和己酉九月九日》。于石《紫岩诗选》卷一有《和渊明诗》(《饮酒》其五)。此外,王质又编撰《栗里谱》,是今见最早的陶渊明年谱,见其《绍陶录》。

    金朝和陶的风气仍然继续,赵秉文便是和陶较多的一位。元代和陶的人不少,如刘因、郝经、方回、牟yǎn@⑦、戴表元、王恽、安熙、吴莱、张养浩、汪克宽等。方回《桐江续集》卷五有《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卷十五有《和陶咏二疏为郝梦卿画图卢处道题跋作》。牟yǎn@⑦《陵阳集》卷一有《和咏贫士》七首,是继东坡和陶的。戴表元《剡源文集》卷二十七有《自居剡溪少遇乐岁辛巳之秋山田可拟上熟吾贫庶几得少安乎乃和渊明贫士七首与邻人歌而乐之》。王恽《秋涧集》卷二有《九日和渊明诗韵》二首,卷五有《和渊明归田园》一首。安熙《默庵集》卷一有《和渊明饮酒》、《和咏贫士》七首。吴莱《渊颖集》卷四有《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汪克宽《环谷集》卷二有《和陶靖节归去来辞》。

    明代和陶形成另一个高潮,梵琦禅师、张泐、童冀、李贤、陈献章、童轩、林俊、吴俨、孙承恩、黎民表、魏学@⑧、范文焕、归昌世、李廷shì@⑨、陈良谟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和陶之作。元明之际梵琦禅师有《西斋和陶诗》一编,见朱右《白云稿》卷四《西斋和陶诗序》。《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明诗》卷三十五录其《和渊明九日闲居诗》、《和渊明新蝉诗》二首。张泐也有和陶诗,见宋濂《文宪集》卷十二《题张泐和陶诗》。童冀有《和陶拟古》、《和陶杂诗》等,见《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明诗》卷十九。姚广孝云:“中州才力老成,问学淹贯。二十年来奔走南北,虽涉历世故,乐天知命,有合于靖节之志趣。其和诗如茧抽泉决,略不见其艰窘,矧有牵强者邪?”(注:《明诗综》卷8引,四库全书本。)李贤《古穰集》卷二十三、二十四有和陶诗多首。陈献章《陈白沙集》卷五有《和归田园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童轩《清风亭稿》卷三有《和归园田居》,其三曰:“偶影自成酌,知音相与稀。山深日将夕,坐看孤云归。疏柳荫前除,凉风吹我衣。衣单亦何恤,所恨愿多违。”诗的意境不凡。林俊《见素集·续集》卷一有《次何少宰燕泉和陶六诗》。吴俨《吴文肃摘稿》卷一有《国贤示和陶止酒诗因次其韵》。孙承恩《文简集》卷十四有《和止酒诗》。黎民表《瑶石山人稿》卷二有《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魏学@⑧《茅檐集》卷二有《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一曰:“庭菊无俗韵,好风徐拂之。澹然独自远,想见东篱时。吾骨本无媚,尔亦恒如兹。霜白花始黄,高卓良勿疑。对之冷人意,得酒欣相持。”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意。范文焕(仲彰)有《和陶诗》二卷,见王直《抑庵文集·后集》卷二十九《范仲彰墓志铭》。归昌世《和陶杂诗》,见《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明诗》卷三十四。李廷shì@⑨有《和陶饮酒诗》,见《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明诗》卷三十五。陈良谟有《和陶小稿》一册一卷,明嘉靖四十四年陈氏天目山房刻本。其“和陶诗小引”云:“余年迫桑榆,百念销歇,简编铅椠,都成长物。又性不饮酒,索居山中,无以自遣,偶展渊明诗读之,欣然会心,反复讽咏,恍若揖其人于柴桑栗里之间,而与之坐清风于北窗下也。于是信手捻出,倚韵而和之,旬日间遂得若干首焉。”戴良、周履靖、黄淳耀的和陶诗较多,下面还要专门介绍。明代著名的书画家祝允明有《和陶饮酒诗》,《石渠宝笈》卷十:“明祝允明《和陶饮酒诗》一册,素笺本,凡二十首。第十六、十七二首草书,余俱楷书。首幅序云:‘仆本拙讷,缪干时名。两年之间,三谒京国。游趣既倦,风埃黯然。舟中有二苏和陶诗,夜灯独酌,读其《饮酒》二十篇,不胜怅慨,复倚和。’”《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见其《怀星堂集》卷三,诗中颇多人生的感慨和哲理,例如其一:“昔者病斯世,庸人常扰之。百物安大化,甚似垂裳时。衮衮元化中,吾生托于兹。学道三十年,今辰聊寡疑。愿言戒迷涂,灵台亦有持。”

    明代和陶的人特别多,这与明代士大夫的追求和标榜有关,他们推崇清高的人格,注重生活的情趣,这在书法绘画、园林家具、茶道花道等方面都有所表现。和陶与这种人生的追求与艺术的趣味是相一致的。

    清朝和陶诗数量很可观,尤难作出完整的统计。著名诗人施闰章、查慎行都有和陶之作。施闰章《学余堂诗集》卷三有《客中独酌偶和陶公饮酒》二十首,大都是写仕途的艰险,表达向往隐居生活之情。其一曰:“人生若奔马,促促竟何之。崎岖逐所欲,宁似闲居时。得欢日已足,何为待来兹。彭殇等朝莫,下士心然疑。但当乐相乐,一觞聊共持。”其二曰:“荒途遐且阻,虎豹tí@⑩前山。驱车岂无感,客子故难言。时把坐上酒,仰首黄虞年。着书莫我知,吞声谁与传。”(注:《施愚山集》第二册,何庆善、杨应芹点校,黄山书社,1992年,第42页。)感慨是相当深的。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二十六《杖家集》有《连雨不止独居小楼和陶杂诗十一首但借其韵不拟其体也》、《春分后大雪和陶连雨独饮韵》。《连雨不止独居小楼和陶杂诗但借其韵不拟其体也》其一曰:“檐空有余滴,窗暗无隙尘。几榻随所设,颓然置我身。幸无俗客喧,聊与书卷亲。湿薪ruò@(11)破灶,烟气迷四邻。明明际阳和,奈此晦昧晨。宁无好桃杏,寂莫伤游人。”(注:《敬业堂诗集》中册,周劭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15页。)由于他们本人诗歌创作水平很高,所以他们的追和之作从整体上提升了和陶诗的水平。

    舒梦兰有和陶诗一百首,姚椿有和陶诗六十九首,孔继@(12)有和陶诗一百二十六首,都是数量较多而又各具特色的。舒梦兰,生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卒于嘉庆十五年(1835)。字香叔,又字白香,清嘉庆间秀才,在京人怡亲王幕府八年。有《白香词谱》、《天香词》等。其和陶诗共百首,收入《天香全集》中,前有嘉庆庚申南州曾煜敬修氏序,己未长州王芑孙序。其和陶诗大都是酬答之作,如《戊午腊日映雪读陶诗有感因和饮酒廿首上弘双丰将军》、《和敬修拟渊明怀古田舍诗韵》。诗中说理较多,如《和陶诗连雨独饮怀杨丈少晦》:“吾少本未学,赋诗特偶然。放心驰不收,乃在羲农间。坐此益枯寂,亦非希神仙。死生仅百岁,今古同一天。区区蟪蛄声,鼓翼争相先。斯人遂独酌,绝迹谁往还?杨子吾神交,识面须何年?名山共风雨,晤对应忘言。”姚椿,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卒于咸丰三年(1853)。字春木,江苏娄县人。举孝廉方正不就,主讲开封夷山、湖北荆南等书院。其《通艺阁和陶集》三卷,收和陶诗六十九首,有道光癸卯自序。姚椿终身未仕,以讲学为其事业,所写和陶诗多有人生的感叹,如《和乞食》:“平世工闭门,艰难将安之?幸遇贤主人,不责我谀词。我久治生拙,无端千里来。未积yíng@(13)底金,弗虚掌中杯。平生千万卷,知己惟陶诗。既乏固穷节,又非劝农才。以此重愧陶,作诗将谁贻?”孔继@(12)生年不详,卒于咸丰八年(1858)。字宥函,号廊甫,山东曲阜人。道光十六年进士,任刑部主事等职。其和陶诗见《心向往斋集》之卷十四,有刘氏求恕斋刻本。清人和陶之作还有:莫友芝《和陶拟古》二首、《观南城获和陶丙辰岁八月中于下@xùn(27)田舍获韵》、《正月五日观吴道子画壁水于柏林寺僭渊明游斜川韵》,见《续修四库全书》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清光绪刻本影印《@(14)亭遗诗》。郑珍《和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见《续修四库全书》据浙江图书馆藏民国三年花近楼刻遵义郑征君遗着本影印《巢经巢诗集》。程寿保《续苏和陶诗》,清同治间刻本,国家图书馆文津楼分馆藏。

    还有许多人的和陶诗见于记载,存佚有待调查。如雷思齐,字齐贤,临川人。宋亡之后,弃儒服为道士,居乌石观,后终于广信。事迹具袁桷所撰墓志铭。著有《易图通变》五卷,前有揭俟斯序,称所著有和陶诗三卷。与故淳安令曾公子良,今翰林学士吴公澄相友善。四方名士大夫慕其人,往往以书疏自通,或闻其讲学,莫不爽然自失(注:见朱彝尊《经义考》卷48,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总目》存其《易图通变》五卷、《易筮通变》三卷,《提要》卷三谓其它各书“今皆未见”。又如明孙@(15)字仲衍,所著和陶诗多佚不传(注:见《明史》卷173《文苑传》。)。
    与仅仅阅读陶诗不同,人们在和陶的过程中自然拉近了自己和陶渊明的距离,可以更深切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感情、人格、趣味。苏轼所开创的这种文学创作活动,使陶渊明更加深入人心,也使陶渊明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了四季
五谷是花生红枣眼泪和小米
想一想美女听听西河戏
看一看我的理想还埋在土里

我没有心事往事只是只蚂蚁
生下来胳膊大腿就是一样地细
不管别人穿着什么样的衣
咱们兄弟皮肤永远是黑的

568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星币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917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18: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南


    在这里有必要对和陶诗作者的情况进行一番考察。

    首先我们会注意那些隐士的和陶之作。元代著名诗人刘因,字梦吉,号静修。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辞官归隐。元世祖再遣使召之,辞不赴。刘因出身子一个世代以儒学为业的家庭,他本人也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他之辞官不仕,一方面是忠于金朝,坚守气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看不惯仕途上种种附炎趋势的行径。他的性格及处世之道与陶渊明很相似。其和陶诗见四部丛刊影元至顺间刊本《静修先生文集》卷三,共七十六首,包括《和归田园居》五首、《和乞食》等。这些诗大都是描写自己隐居贫穷的生活,其中不乏生活的实际体验,如《和有会而作》序曰:“今岁旱,米贵而枣价独*。贫者少济以黍食之,其费可减粒食之半。且人之与物,贵*亦适相当,盖亦分焉而已。因有所感而和此诗。”也许因为刘因是理学家,他的和陶诗发展了陶诗说理的成分,诗中常有人生的感慨。如《和杂诗》其二:“胸中无全山,横侧变峰岭。不及灵椿秋,遂谓长春景。只见柏参天,岂知根独冷。井蛙见自小,夏虫年不永。天人互偿贷,千年如响影。廓哉神道远,瞬息苦驰骋。平生远游心,观物有深静。”刘因是元诗四大家之一,他写作和陶诗又影响到别人,有读其诗再和之作,例如安熙《病卧穷庐时咏静修仙翁和陶诗以自适辄效其体和咏贫士七篇非敢追述前贤聊以遣兴云尔》就是这样一篇作品(注:《默庵集》卷1,四库全书本。)。

    明代的陈良谟,《浙江通志》卷一百九十有传,曾任工部主事、刑部郎,后参政贵州。据《万姓统谱》卷十八,四十岁即致仕归。晚年有《和陶小稿》一册一卷,明嘉靖四十四年陈氏天日山房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和陶诗共五十九首,另有《和归去来兮辞》一篇,卷首《和陶诗小引》乃嘉靖乙丑(八年)八十四岁时所为。其为人及作品均明显表现出崇敬仿效渊明之意。周履靖,嘉禾人,字逸之,号梅墟。万历中布衣。筑舍鸳湖之滨,种梅百余株,时yī@(16)唔其下。人呼为梅颠道人,自称螺冠子。著述甚富,其和陶诗见《夷门广牍》本《五柳赓歌》,共四卷,前有茅坤、屠隆等人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其《梅坞贻琼》下曰:“履靖在隆万间号为隐士,而声气颇广。凡有著作,必请胜流为之题咏。序跋积久渐多,因集为此帙。并往来书牍附之,凡十一体一百六十余篇。盖明季山人,例以标榜相尚也。”以山人隐逸标榜清高,是当时的习气。周履靖和陶诗中有不少佳作,如《和咏贫士》其一:“蓬户绝炊烟,萧然无所依。亭午未成饷,颓檐照残晖。枫叶林杪落,愁云窗外飞。渔艇乘潮出,寒乌背日归。月临溪畔树,奈子腹尚饥。何肯移清操,睹此令人悲。”

    还有一些易代之际的遗民,忠于旧朝,向慕渊明,写下一些感情深挚的作品。南宋末年的家铉翁《则堂集》卷六有《和归去来辞》,其小序曰:“东坡、颍滨、元诚、了翁在迁谪时,皆尝和渊明此辞,久之皆得生还故郡。余羁留北方十有一年矣,客有持诸老和辞见示者,读之感慨不能已。因亦和成一篇,以见其引领南望之意。丙戌冬录,寄祖仁弟。”铉翁号则堂,眉州人,《宋史》卷四百二十一有传。以荫补官,赐进士出身。历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至杭,“丞相吴坚、贾余庆檄告天下守令以城降,铉翁独不署。元帅遣使至,欲加缚,铉翁曰:‘中书省无缚执政之理!’坚奉表祈请于大元,以铉翁介之,礼成不得命,留馆中。闻宋亡,旦夕哭泣不食饮者数月。大元以其节高欲尊官之,以示南服。铉翁义不二君,辞无诡对。……大元成宗皇帝即位,放还,赐号‘处士’,锡赉金币,皆辞不受。”

    元末明初的戴良,字叔能,浦江人。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元顺帝授江北行省儒学提举,良见时事不可为,避地吴中。洪武六年(1373)变姓名隐四明山,太祖物色得之。十五年(1382)召至京师,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明年四月暴卒,盖自裁也。良世居金华九灵山下,自号九灵山人。戴良和陶诗见《九灵山房集》卷二十四,共五十二篇,有明正统间刊本。其文集多有元明两朝的明宦所撰序赞,如中顺大夫秘书少监杨@(17)、翰林待制王@(18)、翰林学士宋濂、太常礼仪院博士郑涛、翰林学士周伯琦、太子少师姚广孝。为他撰写祭文的有翰林院编修苏伯衡。一位隐士得到这么多名人的推崇,可见其社会影响之不凡。关于他的诗,杨@(17)序曰:“词深兴远,而有锵然之音,悠然之趣,清逸则类灵运、明远,沉蔚则类嗣宗、太冲。”王@(18)序曰:“质而敷,简而密,优游而不迫,冲淡而不携。庶几上追汉魏之遗音,其复自成一家者欤!”后一段评论让我们想起苏轼评论陶诗的那段有名的话。戴良的这种诗风在其和陶诗中也有所表现,如《饮酒》其二:“好鸟不鸣旦,好水不出山。入冥而止坎,古亦有遗言。所以彭泽翁,折腰愧当年。不有酣中趣,高风竟谁传。”

    黄淳耀,嘉定人,字蕴生,号陶庵。《明史》卷二百八十二本传曰:“为诸生时,深疾科举文浮靡淫丽,乃原本六经,一出以典雅。名士争务声利,独淡漠自甘,不事征逐。崇祯十六年成进士,归益研经籍,yùn@(19)袍粝食,萧然一室。京师陷,福王立南都。诸进士悉授官,淳耀独不赴选。及南都亡,嘉定亦破,忾然太息,偕弟渊耀入僧舍。……遂与渊耀相对缢死。”可见是一个独行特立、坚持操守之人。黄淳耀和陶诗见光绪刻本《陶庵集》卷十六,达九十二首之多。这些诗表现了他的刚正性格,但诗风却显得醇正平易。《和拟古》九首其一是有感而发:“严雪秀松柏,劲秋凋蒲柳。贞脆各有终,金石独坚久。郁郁复郁郁,起坐思亲友。出门无所见,入室斟吾酒。山川多白云,契阔两愧负。非无千黄金,不敌寸心厚。寸心岂云多?市道乃无有。”

    明末清初方以智有《和陶饮酒》二十首。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桐城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明亡抗清,事败为僧,法名弘智,字无可,号药地。有《通雅》、《物理小识》、《浮山文集》等。其和陶诗见《浮山后集》,题为《饮酒》二十首,此书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方以智手书和陶诗十首,题“旧和陶诗,书似又明老兄一笑,无道人知。”钤印二:愚者智,方外外人无可。其和陶诗中有一种孤独之感流露于字里行间,如《和饮酒》其一:“举世无可语,曳杖将安之?残生不能饿,乞食今何时。东篱一杯酒,遗风常在兹。赤松言辟谷,其事终然疑。容易一餐饭,此钵原难持。”

    以上这些隐士、遗民的性格多有与陶渊明相近的地方,他们都坚守自己的人生准则,不肯同流合污,也不肯屈己干人,十分倔强。他们的诗便是这种性格的真实体现。

    有趣的是一些高官并没有隐逸的生活经历,他们的处境同陶渊明相去甚远,却也写了不少和陶诗。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有以下几个人:

    宋朝李纲,字伯纪,号梁溪居士,邵武人。他是两宋间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将领如宗泽、韩世忠或得其扶掖,或在其麾下。他居相位虽然只有七十日,其谋数不见用,却不以用舍为语默,依然以中兴之业为己任,是一个刚正不阿、正气凛然的人。他写和陶诗,也正是因为欣赏和崇敬陶渊明的为人。其《梁溪先生文集》有《和陶渊明归田园六首》(卷十二),又有《和陶渊明归田园居六首》(卷二十一)、《次韵和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卷十二)、《陶渊明尝设形影神问答赋诗三首读之有感因次其韵》(卷十五)、《次韵渊明读山海经》、《和渊明拟古九首》、《秋雨初霁天高气清独游山间意欣然乐之因和渊明游斜川诗以纪其事》(卷二十一)等,数量相当多。(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梁溪先生文集》一百八十卷,清抄本(何秋涛据宋本校)。)这些追和之作,大多表现向往归隐之意,《和陶渊明归田园六首序》曰:“予家梁溪,粗有田园可归。方谋筑室惠山下,娱意泉石,忘怀世味,谪官羁束,未获遂心。因读陶渊明《归田园诗》,嘉其辞旨平淡高远,次韵和之,以寓意焉。”其二曰:“秋风动梁溪,何日理归鞅。放逐正拘囚,寤寐劳梦想。新诗聊慰今,旧事那追往。缅怀故山居,杞菊苗应长,挂冠神武门,便欲学疏广。躬耕南亩云,实报无卤莽。”《次韵和归去来集字十首》(卷十三)之十曰:“处世若大梦,吾生感行休。何须缚轩冕,且复傲林丘。云木千岩秀,烟波万壑流。忘机齐物我,鱼鸟与君游。”可见其心中的感慨是很深的。其《次韵和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之二十末尾曰:“我读古人书,独与渊明亲。北窗傲羲皇,桃源将问津。膝横无弦琴,头着漉酒巾。我醉君且去,为己非为人。”其《和渊明拟古九首》之六曰:“吾怜靖节翁,食少衣不完。弃禄缘束带,贵身遂抛冠。箪瓢有余乐,不惭陋巷颜。成趣园日涉,息交户常关。返观富与贵,一尘集毫端。素琴久无弦,适意自可弹。处心慕黔娄,抗志同伯鸾。斯人骨已朽,霜霰时方寒。”其《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二首》(卷十二)之一与陶诗风格很相近:“九日但孤坐,悄然无世喧。菊花殊未开,始知气候偏。开轩寓远目,相对惟青山。昏鸦已接翅,独鹤何时还。且尽杯中物,此外无足言。”一位抗金的著名人物,竟然引陶渊明为知音,一再写作和陶诗,说明陶渊明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隐士或隐逸诗人的范围了。
    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宋高宗绍兴二年进士,秘书正字。以不附秦桧,罢。后通判处、婺、越三郡,知处州。召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户部侍郎,出知婺州。孝宗即位,知绍兴府,未几,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以事提举太平兴国宫。后知太平州。改知隆兴府。淳熙元年,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十年卒,年八十。谥康肃,自号湖山居士。吴芾虽然与秦桧是故旧,但当桧专权后却因不附秦桧而罢官,可见其刚正不阿的性格。正是在这一点上他和陶渊明相契合,他之喜爱陶诗并追和陶诗也就不难理解了。吴芾也是和陶较多的人,周必大辑吴芾《湖山集》,序中说有和陶诗三卷,但原本已亡佚,四库全书据《永乐大典》采辑编订厘为十卷(注:参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58。),所收和陶诗达四十余首。所和有《停云》、《劝农》、《归鸟》、《形影神》、《与殷晋安别》、《悲从弟仲德》、《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咏贫士》、《读山海经》、《拟挽歌诗》等,题目相当广泛。如《和陶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韵寄朱元晦》(卷一):“我爱朱夫子,处世无戚欣。渊明不可见,幸哉有斯人。奈何不苟合,进用苦无因。夫子于此道,妙处固已臻。尚欲传后学,使闻所不闻。顾我景慕久,愿见亦良勤。第恨隔千里,无由往卜邻。安得缩地杖,一到建溪滨。”在这首诗里将朱熹和陶渊明相提并论,表示对朱熹的倾慕之情。又如《和陶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卷一):“东风才解冻,农事已开端。田夫竞力作,不获须臾安。渊明于是时,亦岂容坐观。日出负耒去,入夜乘牛还。宁不惮劳苦,要得逃饥寒。顾我独何幸,虽知稼穑难。逢秋但一饱,此外了不干。回首视渊明,已是增汗颜。那堪万事拙,只得长掩关。诵公获稻句,倍为公兴叹。”其中的感喟的确是出自肺腑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吴芾:“年几八十乃渐趋平淡,和陶诸诗当作于其时,亦殊见闲适清旷之致。”朱熹《龙图阁直学士吴公神道碑》论吴芾曰:“自当涂及是凡六上章,丐问不允。三和陶公归来之章以见意。为诗平淡,慕乐天而浑厚庄栗,又自类其为人。”(注:《晦庵集》卷88,四库全书本。)

    金朝赵秉文,大定二十五年进士,历官翰林侍读学士,拜礼部尚书。著《易丛说》十卷、《中庸说》一卷、《扬子发微》一卷、《太玄笺赞》六卷、《文中子类说》一卷、《南华略释》一卷、《列子补注》一卷、删集《论语解》、《孟子解》各十卷、《资暇录》十五卷,是一位著名的文士。其《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四有《和渊明拟古》九首、《和渊明归田园居送潘清容》六首,卷五有《和渊明饮酒二十首》。(注:四部丛刊影湘潭袁氏汲古阁精写本,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焦循校清抄本。)其中多有赞誉陶渊明之辞,如《和饮酒》其十一:“千载渊明翁,谁谓不知道。闲赋责子诗,调戏乃娱老。杜陵盖自况,亦岂恨枯槁。壶觞清浊共,适意无丑好。归来五柳宅,守我不贪宝。长啸天地间,独立万物表。”针对杜甫所谓“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注:《遣性五首》其三,《杜诗详注》卷7,中华书局,1979年,第563页。)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又没有责备杜甫的意思,很耐人寻味。

    元朝郝经,字伯常,陵川人。世祖即位,以通经为翰林侍读学士,使宋。为贾似道拘留,居仪真者十六年,于使馆著书七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其生平大节,炳耀古今,而学问文章,亦具有根柢。”其《陵川集》六七两卷都是和陶诗,数量达一百多篇。

    清朝齐召南,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浙江天台人。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科,后官至丰部侍郎。著有《礼记考证》、《汉书考证》等,又有《和陶百咏》一册二卷,光绪间云石轩刻本,国家图书馆文津楼分馆藏,有光绪十九年癸巳冬十月赵时桐序。

    以上高官之所以能与陶渊明发生共鸣,是因为他们所具有的气节,这并不奇怪。但有人并没有气节可言,却也写作和陶诗,例如南宋周紫芝有《太仓@(20)米集》七十卷(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太仓@(20)米集》七十卷,共十六册,徐时栋及李木斋跋,有抄补。),其卷四十二有《和陶彭泽归去来词》。紫芝字少隐,号竹坡居士、静观老人、蝇馆主人,宣城人。早年两次赴礼部试,不第。高宗建炎元年,曾应诏上书。绍兴十二年,以廷对第三释褐,时年六十一。历官枢密院编修官,出知兴国军。约卒于绍兴末,年近八十。紫芝为诗推崇梅尧臣、苏轼,强调当先严格律然后及句法,在南宋初年是相当杰出的诗人。其《和陶彭泽归去来词引》中说明是继苏轼和陶之作:“陶元亮《归去来词》妙绝古今,非后人所能追逐。惟东坡诸人笔力可到,乃有和章,自是而作者益众矣。仆不自量,敢效西子之颦,固自可笑,况余未尝从仕,夫复何归?然而收少年随俗之心,念老日林泉之趣,以稍安衰暮,是亦归也。何必弃官投绂,以反林泉,然后谓之归哉?”由此看来,这是他尚未出仕时的作品。一个未尝出仕的人也有归去来的想法,这种归去来不是形迹上的辞官归隐,而是在精神上寻找一个归宿。但他的人品与陶渊明大相径庭,其集中多有谄谀秦桧父子之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斥为“老而无耻,贻玷汗青”。这样一个人也会和陶,就不能不说他是故作标榜了。

    特别有趣的是清朝皇帝乾隆,他居然也有和陶诗,《御制诗》三集卷七十二载《和陶二首用其韵兼效其体》,其中一首竟然是《咏贫士》:“浮浮出岫云,飘飘何所依?胡不去虞廷,为彼@(21)缦辉。良禽栖幽林,亦欲一奋飞。择木苟未得,逝宁故枝归。君子不忧贫,风人咏乐饥。尔希陋巷贤,予怀首阳悲。”另一首是《读山海经》:“汲古如食饮,一日不可疏。暮春苦午炎,习静坐精庐。精庐敞以@(22),插架看古书。牙@(23)分四部,芸帙富五车。是时颇望雨,园人送新蔬。井灌故自佳,麦塍安能俱。破闷翻奇经,有书亦有图。亦不求甚解,渊明趣颇如。”(注:《御制诗集》三集,四库全书本。)身为皇帝居然也咏起贫士来了,他哪里能够体会贫士的生活和心情呢!他所写的读书生活,和陶渊明相比也大异其趣。

    如上所述,隐士、遗民和那些有气节的士人,他们心仪渊明,追和陶诗,是寻找同调并有借以自励的意味。而那些并无节操的人追和陶诗,在一定程度上则是弥补和疗救自己心灵的缺憾,或者借以粉饰自己。这两种情况恰好从正反两个方面显示出陶渊明巨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陶渊明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些追和者各自的精神面目、人格情趣和生命的价值。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了四季
五谷是花生红枣眼泪和小米
想一想美女听听西河戏
看一看我的理想还埋在土里

我没有心事往事只是只蚂蚁
生下来胳膊大腿就是一样地细
不管别人穿着什么样的衣
咱们兄弟皮肤永远是黑的

568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星币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917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0 18: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南


    在拙作《陶诗主题的创新》一文中,我将陶诗中具有创新性的主题分为五类(注:详见拙著《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77年)第111页。),其中四类是后人追和较多的:

    首先是表现回归主题的作品,《归园田居》和《归去来兮辞》是后人追和最多的。中国的士大夫总是在出与处之间徘徊,也就是在兼济和独善这两条道路上变换身分。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两句话因为说出了士大夫这种普遍的情况而引起广泛的共鸣。士大夫在仕途上遇到坎坷时,便很自然地想到退隐,也就是回归到出仕之前的状态。当他们想要回归之际或已经回归之后,便自然和陶渊明发生了共鸣,因此追和回归主题的作品也就特别多。如刘因《和归园田居》便是感情真挚之作。不过,陶渊明的回归并不是简单地回归到田园,还带有回归自我的意思,带有回归到未经世俗沾染的人之本性的哲理意味。这一点在后世的和作中虽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表现,但在苏轼的《和归去来兮辞》中却有比较深刻的表现。其《引》曰:“子瞻谪居昌化,追和渊明《归去来词》。盖以无何有之乡为家,虽在海外,未尝不归云尔!”其辞有曰:“藩援虽缺,堂室故存。挹我天醴,注之洼zūn@(24)。饮月露以洗心,飧朝霞而眩颜。混客主以为一,俾妇姑之相安。知盗窃之何有,乃掊门而折关。廓圆镜以外照,纳万象而中观。”苏轼原是一位富有哲学思考的人,他对陶渊明的理解毕竟更深入一层。

    其次是表现饮酒主题的作品,《饮酒》二十首也是追和较多的。陶渊明的《饮酒》内容本来相当广泛,和诗可以借此表现种种复杂的感受。此外,《己酉岁九月九日》因为写到重阳节和菊花,很容易引发后人追和的兴趣。

    第三类是固穷安贫主题的作品,如《咏贫士》七首、《乞食》等。固穷安贫主题是陶诗的特色之一,和陶者当然会注意到这类作品。但要和得好需要生活的体验,追和这类诗的作者有的是真贫,如刘因、戴良,他们的作品真切感人。有的并不贫,甚至很阔气,连乾隆皇帝也在咏贫士,他们的作品就显得做作了。

    第四类是表现生死主题的诗歌,如《形影神》、《拟挽歌辞》等。如何生存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死亡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结局,借着和陶表现自己对生死的态度很方便。但是能达到陶渊明那样高度的诗却不多见。陶渊明的作品所具有的深刻意义,在于其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上,也正是在这两方面陶渊明具有现代意义。他的回归、安贫、饮酒、都统一在这种深刻的思考之上,回归和安贫是他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之后所采取的人生态度,饮酒是他安顿自己灵魂的一种手段。对比陶诗与和陶诗,恰恰在这一点上,后人深刻地理解他,也很难达到他的境界。

    在众多的和陶之作中,若论其内容和风格,有模仿陶渊明而与他比较接近的。刘因是元诗四大家之一,他的和陶诗风格很接近陶渊明,例如《和拟古》九首之一:“郁郁岁寒松,濯濯春风柳。与君定交心,金石不坚久。君衰我不改,重是平生友。相期久自醉,中情有醇酒。义在同一家,何地分胜负?彼此五百年,几许相爱厚。持刀断流水,纤瑕固无有。”在各家的和陶诗中,戴良努力学习陶诗的风格,几乎是亦步亦趋,例如《和陶渊明咏贫士七首》之一:“乌鹊失其群,栖栖无所依。岂不遇良夜,谁共星月辉。两翮已云倦,何力求奋飞。遥见青松树,决起一来归。孤危正自念,复虑岁晚饥。苟遂一枝托,安知沟壑悲。”而陈良谟别对和陶有独到看法,其《和陶小稿·和陶诗小引》云:“余直取其胸次流出,不为雕镂绮绘语,而又非近体排比拘束之严可以置思易就,因得宣志适情以永日焉耳矣。初无学之之心,固不知孰为陶孰为我也,亦不知吾之诗平淡与否。如必一一而求其似焉,则是优孟抵掌效孙叔敖,政可作一笑柄耳,非吾意矣。兴阑阁书,爰事此以谂观者云。”

    苏轼有的诗接近陶诗,洪迈将陶渊明《拟古》其一与苏轼的和诗相比较:“二者金石合奏,如出一手。何止子由所谓遂与比辙者哉!”(注:《容斋三笔》卷3“东坡和陶诗”条,《容斋随笔》,四库全书本。)苏轼这首诗的确得陶渊明之神韵:“有客扣我门,系马庭前柳。庭空马雀噪,门团客立久。主人枕书卧,梦我平生友。忽闻剥啄声,惊散一杯酒。倒裳起谢客,梦觉两愧负。坐谈杂今古,不答颜愈厚。问我何处来,我来无何有。”另有一些诗虽带有陶诗的平淡自然,但更多地表现苏轼自己的旷达诙谐,例如《和丙辰岁八月中于下xùn@(25)田舍获》:“聚粪西垣下,凿井东垣隈。劳辱何时休?燕安不可怀。天公岂相喜,雨霁与意谐。黄菘养土羔,老楮生树鸡。未忍便烹煮,绕观日百回。跨海得远信,冰盘鸣玉哀。茵陈点脍缕,照坐如花开。一与@(26)叟醉,苍颜两摧颓。齿根日浮动,自与粱肉乖。食菜岂不足,呼儿拆鸡栖。”这首诗写他自己的日常生活,当看到树上长出木耳等菌类,便把鸡窝拆除,表示甘于素食。诗中使用“聚粪”、“树鸡”、“土羔”等词语,造成生涩的效果(注:韩愈有《答道士寄树鸡》诗,但诗中不见此二字。)。宋人舒岳祥从独创性的角度评论苏轼,其《阆风集》卷十《刘正仲和陶集序》曰:“自唐以来,效渊明为诗者皆大家。数王摩诘得其清妍,韦苏州得其散远,柳子厚得其幽洁,白乐天得其平淡。正如屈原之骚,自宋玉、景差、贾谊、相如、子云、退之而下,各得其一体耳。东坡苏氏和陶而不学陶,乃真陶也。”这的确是中肯之论。

    在数量众多的和陶诗中,有许多诗是既和原韵又和原意的,还有不少诗只和原韵不和原意,诗人只是借了陶诗的原韵任意地抒写自己想要说的内容。如果作者不标出是和陶诗,读者难以发现它们和陶诗的关系。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和陶这种文学创作活动本身,已成为一件雅事,至于跟陶渊明距离的远近倒在其次了。如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十三《宋芝山以所摹罗浮画册廿八幅属题捡箧中辛卯旧岁草和陶诗韵与此册同题者录之》二十八首(注:《复初斋诗集》卷70,《续修四库全书》影清刻本。),吟咏飞云顶、青羊石、凤凰谷等罗浮景致二十八处,诗义与陶诗无关。又如孔继@(12)的和陶诗题目与一般的和陶诗有区别,标明用陶诗原韵,如《用有会而作韵》、《述往十章用命子韵》,至于诗的内容与陶渊明的原诗往往有较大的距离。很有趣的是他有一首诗是道光辛丑所写,与时事有密切的关系,竟然也以和陶为题,即《道光辛丑夷犯浙江舟山失守王锡朋郑国鸿葛云飞三总兵同日战殁诗以哀之用咏三良韵》,诗曰:“战抚两失驭,外患谁实遗。吁嗟大难端,其来亦云微。舟山孤无援,若为地所私。得失委三镇,遥策拱旌帷。四山合死力,士气无所亏。碧血溅海水,三忠同一归。举世竞高论,临难觇从违。武人耀国乘,闻见今所希。一一食人禄,念之中心悲。寄语大将坛,毋轻短后衣。”道光辛丑时当公元1841年,所谓夷犯浙江是鸦片战争中的事情,可见他是一位关心现实的诗人。孔继@(12)和陶诗中有些景物描写颇为精彩,如:“平野带村市,风景昼清绝。官舍似贫居,日高门尚闭。门前长淮水,莹彻比深雪。曲折汇江流,在远同一洁。”(《寄与人兄长沙用从弟敬远韵》)“荒鸡号断垣,昏鸦聚高柳。门前万古月,形影谁当久?”(《用拟古九首韵寄山阳潘四农师》其一)

    平心而论,和陶并不是一种很能表现创作才能的文学活动,和陶而欲达到陶诗的水平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众多的和陶诗中,称得上佳作的并不很多。它们的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作品本身的文学成就,而在于这种文学活动所包涵的文化意蕴。和陶这种文学活动所标示的主要是对清高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对节操的坚守,以及保持人之自然性情和真率生活的愿望。真实的陶渊明也许并不很单一,我们不能排除后人对他的认识有理想化的成分;和陶的人多数未能达到陶渊明那样的人生境界,有的只不过是借以自我标榜而已。但是不可否认,因为有了大量的和陶诗,陶渊明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意义更加鲜明了。陶渊明不断地被迫和,说明这个符号在中国文化中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强化。因此,研究和陶诗可以为我们提供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切入口。陶渊明的作品流传了一千六百多年,至今仍然能够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且超越国界成为具有世界性的文化财富,其中必有一种常读常新的经得起不断开掘的元素,有一种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永恒魅力的东西,有一种能够给全人类以启迪的智慧。关于这些,在拙著《陶渊明研究》一书中已经有所探讨,本文不必重复。从这个角度研究和陶诗,将它们作为对陶渊明这个文化符号不断认同的一种宣示,我们可以对陶渊明得到更深一层的认识。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金加九
      @②原字礻加右
      @③原字忙忄加卷
      @④原字品下加山
      @⑤原字木加式
      @⑥原字钅加兹
      @⑦原字山加献的繁体
      @⑧原字氵加伊
      @⑨原字日下加正
      @⑩原字口加篪去竹字头
      @(11)原字艹加热的繁体
      @(12)原字钅加荣
      @(13)原字竹字头加赢
      @(14)原字吕加阝
      @(15)原字艹加贲
      @(16)原字口加尹
      @(17)原字氵加雄去隹
      @(18)原字礻加韦
      @(19)原字纟加温去氵
      @(20)原字禾加弟
      @(21)原字纟的繁体加扎去扌
      @(22)原字廓去廓加孝
      @(23)原字竹字头加载去车加韭
      @(24)原字缸去工加尊
      @(25)原字氵加巽
      @(26)原字延加下加虫
      @(27)原字氵加巽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了四季
五谷是花生红枣眼泪和小米
想一想美女听听西河戏
看一看我的理想还埋在土里

我没有心事往事只是只蚂蚁
生下来胳膊大腿就是一样地细
不管别人穿着什么样的衣
咱们兄弟皮肤永远是黑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本站法律顾问:易胜华律师|手机版|小黑屋| 尚庐山(原星子网)

备案报警 赣公网安备 36042702000120号

备案报警

Powered by Discuz! X3.4( 赣ICP备16012230号-1 )

公司名称: 庐山市尚庐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南康镇天湖壹号5号楼C-201至C-206店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