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尚庐山(原星子网)

查看: 2696|回复: 1
收起左侧

[庆云文化会] 散落在庐山山间的思索

[复制链接]

105

主题

119

帖子

875

星币

小学二年级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83
发表于 2015-1-28 09: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西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散落在庐山山间的思索  
☆  陈晓松


有的山,壁立千仞,峰插云霄,令人惊叹,如华山;有的山,群峦叠翠,秀绝人寰,引人欣赏,如黄山;有的山,体式浑厚,风云诡谲,催人思索,如庐山。
对于即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庐山,世界遗产委员会没有吝啬誉美之词。1996年12月的庐山,被给予这样的好评:“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之一。这里的佛教、道教庙观和代表理学文化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以笔者浅见,在中国古代,庐山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它的发展以隋朝为界,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庐山文化云集在腰际线以下,后期则上下同步,山上至近现代达到巅峰。
    从地质构造上讲,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地垒式断块山,在其峰峦之间,分布着许多气势磅礴的峡谷。这些峡谷树木葱茏,物产丰富,是本地山民自给自足、安居乐业的好去处。同时,泉水淙淙,怪石突兀,风云变幻,晴雨莫测。访客进入到大峡谷,恍惚置身于和现实世界迥异的环境,不得不让人感慨世事多变,发人深思。
    康王谷是庐山第一大峡谷,位置在庐山西南。关于康王谷的来历,宋《南康军图记·记游集》记载:秦灭楚时,楚怀王之子康王避难谷中,秦将王翦追赶甚急。幸喜忽然天降大雨,秦追兵才退却。康王得以脱险,从此隐居谷中,康王谷因此得名。进入谷中,溪声林涛夹杂着凉意扑面而来。只见两岸青山高耸,古木参天。夹道之间,一条不过十米的溪流随山势而转,不宽的道路傍溪涧而进。山重水复,曲折蜿蜒,头顶现出一线蓝天。循着傍溪小道而行,山势渐缓,眼前出现一处村落,田园葱翠,屋舍俨然,鸡犬声相闻。倘若春天进山,则夹岸桃花灼灼,香气氤氲,云雾融和着袅袅炊烟,如丝如带,绕村溪水叮叮咚咚,清澄碧透。真是“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走在峡谷中,一路鸟语花飞,宛如进入了传说中的仙境。
     如果真像正史的记载、野史的传说那般,陶渊明经常往来于庐山西麓,那康王谷一定是必经之地。年轻时的陶渊明常怀“大济苍生”之志,数度辞官之后,猛志固常在,只是日偏西。陶渊明经历了三次婚姻,前两任妻子年轻早逝,虽然小他一轮的第三位妻子翟氏吃苦耐劳,勤俭持家,陶家的日子渐渐好起来,粮食丰收了也会酿些新酒,因为对陶渊明来说,饮酒是件解脱现实苦痛的幸福的事。可是他毕竟有五个儿子,在那个年代,不要说个个娶亲生子,单是对付几张嘴也不容易。渐渐,家中的气氛凝重起来。陶渊明有一封写给儿子们的信,其中有这样几句话:“余尝感仲儒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其实,不能责怪翟氏对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埋怨,毕竟是她要面对锅碗瓢盆。面对儿子们的肌黄体瘦,如果没有愁闷,她就不是一位合格的母亲;如果没有抱怨,她就不是一位合格的妻子。
    当然,陶渊明如果醉酒之后只会靠殴妻骂儿撒气,那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庸夫。可他不是,他是一位“行义以达其道”的志士,是一位永远行走在“道”上的思索者。所以,康王谷的美景带给他的是和喧嚣、困顿现实迥异的感受。景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人是怡然自乐,和蔼可亲。一幅美好世界的画卷就在他面前铺展开来。于是,才有我们看到的《桃花源记并诗》;于是,康王谷也就变成了现在的旅游胜地桃花源。
    笔者常常被一个问题困扰,那就是:正是因为苏轼的推崇,才使陶渊明从一个二品诗人跻身到极品大师的行列。那么,苏轼到底推崇陶渊明什么?因为,他们的风格不能说迥异,起码也不是一脉相承。
   如果说把庐山之美丽推向巅峰的,是满腹诗书华章的李白,那么,把庐山之思索推向极致的,则是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轼。
   1084年春夏之交的霏霏细雨之中,苏轼挥毫写下了《题庐山西林寺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的诡异风云,就好比变幻莫测的人生。苏轼因为上书批评王安石推行新法引起的种种弊端而被外放,十多年间,辗转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等地任职,且不断受人诬告陷害,以致在湖州任上被捕入狱,险些被害。但当其后回到权力中枢,旧党司马光决定废除新法时,苏轼又唱起反调,说“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于是,又开始不断遭到“保守派”的攻击陷害。
    《石钟山记》写于王安石当政、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虽然其后一系列的人生故事尚未发生,但狷傲的性格已经将其种子播下。苏轼向以豪迈奔放著称,为何独独到了石钟山却和前人过不去?其时,贬谪黄州的他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县尉,途径石钟山。儿子事业有成,本是值得高兴之事,可自己不容于改革派,前途无望,加之离别在即,心中更加郁结,于是抓住前人的漏洞,发出“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之问。
   地质学家认为,石钟山属于庐山余脉,但万古鄱湖的浪涛将其与母体生生分割。现在的石钟山,只能隔着江湖和母亲遥遥相望。登临山崖,既可远眺庐山烟云,又可近睹江湖清浊。如在月夜,可谓“湖光影玉壁,长天一月空”。这样的景色,吸引了同行者,可苏轼的思绪,却在别处。
    月夜中,绝壁下,一叶扁舟穿行在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千尺怪石之间,连久经风浪的舟人都不禁大恐,唯有苏轼镇定自若,徐而察之。这时,固然是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驱使,更是他思索人生的惯性使然。作为政治家的孤苦,莫过于立场上的无助。苏轼在政治上属于保守派,但又不属于顽固派,他主张变革社会;他对变法总体持反对态度,但是也能够看到新法中的合理因素,因而在实践中为民生计,能够局部推行新法。这样特立独行的立场,在政治的博弈中却好似骑墙派。苏轼从内心非常厌恶士大夫不深入实际却自以为“故莫能知”,于是好凭着主观意志指点江山。所以,他为自己的探索而欣慰,为自己的所得而自豪,便有了“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的“狷狂”。
    于是,笔者也明白了,是对庐山的思索和感悟成就了陶渊明的盛名。正是这样的思索和感悟,把陶渊明和苏轼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跨越时空的联手,又增色了庐山的美名。
      
    (作者系九江学院宣传部副部长、九江学院副教授)
QQ图片20150128092238.gif
太乙村雪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本站法律顾问:易胜华律师|手机版|小黑屋| 尚庐山(原星子网)

备案报警 赣公网安备 36042702000120号

备案报警

Powered by Discuz! X3.4( 赣ICP备16012230号-1 )

公司名称: 庐山市尚庐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南康镇天湖壹号5号楼C-201至C-206店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