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1 04: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本帖最后由 民义 于 2015-12-1 04:35 编辑
记载
应该说,贺双卿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天赋、最具才华的女词人,后人尊其为“清代第一女词人”,又称“清代李清照”。贺双卿不仅诗才冠绝当时,其出身之贫寒、身世之悲凉亦世所罕见,自古红颜多薄命,恹恹无语向东风。双卿悲惨的人生遭际使她的词感情凄怨愁苦,缠绵悱恻,格调含蓄细腻,意旨幽深,风格哀婉凄恻,感人肺腑。诗词内容多为自伤其悲惨命运,读来催人泪下。清末词家黄燮清评曰:“双卿词如小儿女,哝哝絮絮,诉说家常,见见闻闻,思思想想,曲曲写来,头头是道。作者不以为词,而阅者亦忘其为词。而情真语质,直接三百篇之旨,岂非天籁?岂非奇才?乃其所遇之穷,为古才媛所未有,每诵一过,不知涕之何从也。”。清人丁绍仪在《听秋馆词话》中写道:“双卿生有夙慧,嫁给金坛周姓樵子,家无纸笔,所为诗词悉芦叶写之。”清代陈廷焯撰《白雨斋词话》评曰:“西青散记,载绡山女子双卿词十二阕。双卿负绝世才,秉绝代姿,为农家妇。姑恶夫暴,劳瘁以死。生平所为诗词,不愿留墨迹,每以粉笔书芦叶上,以粉易脱,叶易败也。其旨幽深窈曲,怨而不怒,古今逸品也。其旨幽深窈曲,怨而不怒,古今逸品也。日用细故,信手拈来,都成异彩。"
双卿因家境贫寒,买不起纸笔,又终日劳作,没有多少时间写作,加上悍夫恶婆不让双卿写诗作词,更主要的原因是她本人写诗作词只为排解忧愤,不愿作品留世,每每写完后随写随丢,故作品大多散佚,后人只辑得其14首诗词,取名《雪压轩词》或《雪压轩集》。又因双卿出身贫苦,一生短暂,虽才华绝世,而知者甚少,生平事迹主要记载在史震林的《西青散记》及《华阳散稿》中,另外,《白雨斋诗话》和《听秋馆词话》中亦辑有双卿的部分词作或点滴的生平,但大多语焉不详,所以,后人对双卿的身世猜测纷纷,胡适先生就曾作《贺双卿考》,怀疑历史上是否确有双卿其人。后来,苏州大学清诗词专家严迪昌教授写成论文《“西青散记”与“贺双卿考”疑事辨》,以严谨翔实地考证,认为胡适先生列举的“五点可疑之处,皆不足疑”,因此,胡适先生的“疑心”是不必要的。1997年,南京大学清代文学专家张宏生教授、美国汉学家罗溥洛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杜芳琴教授等一行专家学者,专程到江苏金坛薛埠方山作了实地考察,取得了有力的第一手资料和许多旁证,令人信服论证了历史上确有贺双卿其人。专家们先后发表论文和专著证明:双卿不仅实有其人,而且就是金坛薛埠方山脚下的丹阳里人氏。杜芳琴教授还先后写了《贺双卿集》和《痛菊奈何霜:双卿传》两部专著。
贺双卿的生卒年月,据现有资料记载,大致认为,双卿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雍正或乾隆年间,具体出生年份大约有以下几种说法,分别是1713年,1714年,1715年,比较准确地说法是康熙五十四(1715年)年秋天,具体去世年月的说法有两种,分别是1735年或乾隆初年。
贺双卿的故里,《西青散记》中介绍说,贺双卿乃“绡山女子”,即江苏丹阳人,《丹阳志》中也记载说贺双卿是丹阳蒋墅滕村人,后人具体补充说绡山即四屏山,双卿长大后嫁给金坛的贫苦樵民周大旺家;而生活于史震林之后有的文人却说她是金坛薛埠人,例如在清末民初,冯煦编纂的金坛县志(民国重修版)》卷十“人物志”·“列女篇”·“贤淑”这一章节中,记载道:“周贺氏,名双卿,字秋碧,家世业农,生有宿慧。十余岁习女红,工巧异常人。其舅为塾师,书馆与之邻,默听悉暗记,以女红易诗词诵习之。小楷亦端妍,能于一桂叶写多心经。嫁村夫贫陋颇极,舅姑又劳苦之不相惜。双卿善事之,见夫未尝无愉色。”据考证,金坛的确有个薛埠镇,在茅山东边,据金坛人讲,贺双卿的家乡就在薛埠镇,而原来的绡山如今改称为西山或四屏山。
要全面了解贺双卿其人,不能不先了解《西青散记》及其作者史震林。因为贺双卿以如此贫寒的出身,而没有埋没被在历史的烟尘之中,让后人能领略到她超卓的才华,完全是因为史震林的著作《西青散记》的功劳。
史震林,字公度,号梧冈,别号瓠冈居士、华阳外史等。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出生在金坛洮湖东畔瓜渚村的一个三代书香的农民家庭。自幼聪慧,学习刻苦,学问道德、诗词文章、书法绘画俱佳,青年时代已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才子。可是,仕途不顺,几番乡试均落第。雍正十年(1732年),史震林应堂姑父薛埠绡山人张修园之邀,到薛埠绡山与其表兄弟作辅导陪读,同年赴金陵乡试,结果又名落孙山。雍正十一年(1733年),张修园敞开绡山耦耕书院大门,广收博纳各路学者文人。段玉函等一批文人雅士纷纷聚集于绡山。同年四月初,,史震林、段玉函等人认识了绡山周家新娶的媳妇贺双卿,并结下了一段深厚而纯洁的情谊。雍正十三年(1735年),史震林考中举人。乾隆三年(1738年),又考中进士。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史震林去世。史震林的著作除《西青散记》外,还有《华阳散稿》、《游仙诗草》等,在清代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
据写实笔记《西青散记》记载,1733年四月的一天,在绡山耦耕书院读书的史震林和段玉函等几个才子,偶见一婀娜女子手执畚箕出外倒脏物,便非常惊奇:穷乡僻壤,何来如此美貌女子?经打听,方知双卿身世,不由十分同情。后又读到双卿的诗词,更是敬佩至极,于是写诗作词以示问候。双卿钦慕才子,不由也诗词唱和,但她“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始终不越雷池一步。史震林等才子也曾想帮助双卿摆脱困境,但双卿深受封建礼教束缚,说“田舍郎虽俗,乃能宛转相怜,何忍厌之,此生不愿识书生面矣!”亲手葬送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令人扼腕叹息!羁留绡山的日子里,史震林着意搜集双卿的诗词。读着这些凄恻动人、才思超卓的作品,他不由深深地震惊了。一个如此才貌双全的奇女子,竟有如此悲惨的命运。“才与貌至双卿而绝,贫与病至双卿而绝。”史震林把这个苦命才女的遭遇写进了他的《西青散记》中,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位她。《西青散记》以双卿所吟诗词为主线,串连了一个精彩动人的故事,真实记录了贺双卿这位绝代佳人的才高、色美、情幽、境苦、德贞以及她凄惨悲凉的命运,从而使这位清代杰出女词人的生平事迹和诗词佳作长留人间。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在其长兄郁曼陀的推荐下,读了《西青散记》,曾写下诗作:“逸老梧冈大有情,一枝斑管泪纵横,西青散记闲来读,独替双卿抱不平。”一向关注女性命运的周作人先生亦非常推崇双卿的作品。徐志摩、舒芜先生都写过关于贺双卿的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