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庐山仙人洞绝对称得上是一个人文风景胜区。 沿着幽静的石径登上御碑亭远远望去,一青崖突兀横出,苍劲危立,凌空覆翠,峰峦竞秀,宛若一幅雄丽的图画,那便是仙人洞。元人李洞称洞之景致远胜过天池寺。洞高深五丈许,临壑轩峙,前临空谷,在参天古木和青翠峰峦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幽深空邃,仿佛置身虚无飘缈的人间仙境。 仙人洞一直养在深山无人识。它被发现并为人所知所熟归功于僧人。宋代的时候,有三两个苦行僧依崖架阁以居,苦志修行,过着“僧巢石室云为卧,客过崖泉雪满衣”的清苦而自得其乐的日子,还非常乐观地把崖阁冠了一个形象而好听的名字——崖憩庵。庵小得容不了几个人,进庵的路窄得如鸟径,走在依崖而修的栈道上如履薄冰,似临深渊,令人心怵。没有非常毅力和执著追求的人是无法在这里生存下去的。 环境恶劣的地方往往产生非凡之人。名不见经传的崖憩庵曾经走出过颇有影响的高僧。一个释名修已,是禅宗一脉临济宗的传人,在庵里修得正果后去了四明山,僧侣闻风影从,发展成一个声明遐迩的佛教丛林;一个法号行因,是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的老乡,师嗣禅宗一友曹洞宗。南唐皇帝对他非常器重,三次征召,但都被行因婉辞不就,只是就近出山在魔山山南四大丛林之一的栖贤寺呆了一个月就悄然离开,回到旧隐地仙人洞,把为法忘躯的精神和苦志求索的魂魄长留在了这个天然的崖洞。 僧已去,洞犹在。洞因名僧而显,狭窄的栈道在虔诚的僧俗和爱山乐水的文人士大夫纷杂的脚步下渐渐拓宽。公元1618年的8月,旅行家、探险家徐霞客凌崖涉险来到仙人洞,看到了一个为云雾所笼罩的匡庐幻境,欣喜异常,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即坞中景如海上之山”的赞叹。如此迷幻的景色总是让人产生脱离尘俗,清净我心的遐想,“安得舍身从老衲,蒲团终日观黄金”。 仙人洞与佛有缘。横空而出的岩石,犹如伸张的人手,使原本无名的岩洞冠上了“佛手岩”的雅称。宋代的僧人每人还把这个带有浓厚佛教意味的名字镶刻在岩石上,以期永结佛缘,昭示来者。不想事与愿违。1905年道士们乘虚而入,后来居上,占据了这个已扬名天下的洞穴而成为道教的洞天福地,并改了一个仙气十足的名称——仙人洞,虔诚地祭拜起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原因在于吕洞宾在担任浔阳县令时在庐山遇到了一个神仙高士汉钟离,获得长生秘诀,自此弃官从道,名扬天下。为了守着这块福地,道士们傍洞构筑了一座精巧雅致的纯阳殿。殿虽不大,却弥漫着东来的紫气,更弥漫了善男信女的心智。 仙人洞只是个广不盈咫的弹丸之地,留给人们的却是无限想像的空间。1959年毛泽东在这里闲庭信步,挥毫题写了“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诗篇。在他眼中,变幻的政治风云动摇不了心中的信仰,勇敢面对并战胜暂时的困难,迎来的是一片光明,是风光无限。明人郭正域在这里则留下的是另一番思考,他发出了“世界浩茫茫,大于此掌乎”的设问。在他看来,大千世界,浩瀚宇宙,皆在掌中,只要心中有佛,就可手握乾坤,运筹帷幄。 幽邃的洞里,千年不断的泉水从黑白相间的岩缝滴落下来,注满了千年不枯的一汪清泓,清冽甘甜,沁人心脾,犹如当头棒喝,为之清醒。被喧哗的尘俗所困扰的人们从这里得到了久违的安逸和清新,得到片刻的闲适与宁静。洞壁上琳琅满目的刻石记录着怀着不同心态的人对洞与洞之外的理悟与诠释。因为他们的到来,洞不再寂寞,不再空乏,而变得更有人文气息,更加生机盎然,更为充满活力。 仙人洞洞门上镶刻着一幅对联:“仙踪渺黄鹤,人事忆百莲。”鹤是道教的指征,莲是佛教的代称,联中道出了仙人洞亦佛亦道的历史,更寓意着两教和谐共处,相融共生的宗教情怀。(张国宏)
来源:九江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