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千百年来,庐山从来不缺少、不间断探寻者和栖隐者。他们青睐庐山奇秀的山水、飘渺的云雾,更想融入其中,探究庐山真谛,一识庐山真面目。外国人也不例外。
外国人来庐山的历史很早,可以追溯到东汉灵帝末年(168-172年)。有一个名叫安世高的僧人,原本是安息国(相当于今伊朗一带)的王太子,从关洛来到庐山和鄱阳湖一带超度他前世的同学,宣扬佛教因果报应说,在江南很有些名气,僧俗也很崇拜他,专门在鄱阳湖边为他立了一个神庙——宫亭庙来供奉,这是佛教在庐山留下的最早印记。一个外国僧人用独到的眼光和宽阔的视野,为庐山成为佛国禅山埋下了伏笔,居功至伟。从此,外国僧人与庐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续接佛缘的牵线人是东晋高僧慧远。他是一个有着睿智头脑、佛教情怀和豁达胸襟的和尚。在他的个人魅力感召下,来自罽宾国(今阿富汗东北部)的译经大师僧伽提婆和人称“赤髭论主”的毗昙学大师佛驮耶舍,受北方佛教领袖鸠摩罗什排挤的印度高僧佛陀跋陀罗纷纷驻栖庐山,译经弘法,改变了全国经缺律少的状况。虽然他们之间在佛教上有着不同的见解,但他们却和谐共处于庐山,共同致力于佛法的宣扬,演绎了南方佛教中心和译经基地的辉煌。在当时外国僧众心目中庐山是神圣而崇高的圣山,“辄东向稽首,献心庐岳”,更以“咸来向礼”为荣幸和自豪。他们的到来和卓有成效的活动,翻开了庐山成为“异域致敬 ”,为世瞩目的国际性名山的第一页。
在日本,东林寺被奉为净土祖庭,庐山被尊为佛教圣地而顶礼膜拜,直至现在依然保持着密切交往。尊崇庐山佛教的并不只局限于日本。民国二十二年(923年),提倡人间佛教的太虚法师在新恢复的庐山大林寺主持召开有中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佛教代表参加的世界佛教徒首次会议,研讨佛教国际化问题,开近代中国佛教国际化之新篇。以后数年各国佛教都云集庐山,讲学极盛,盛况空前。庐山俨然成了世界佛教的中心而备受关注。
受外国人注目的还有幽雅静谧的环境和清幽宜人的气候,这对在汉口、九江等地饱受炎日酷暑折磨的外国人来说无疑是清醒剂和爽身粉。所以,自1886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选中庐山长冲河一带租地建屋起,美、英、日、俄、德、法等十八国蜂拥而至,把庐山当作一个避暑胜地和西方文化渗透中国的桥头堡而苦心进行规划、建设和经营,庐山变身为一个既有中国文化特征,又有西方文化元素,既有传统礼俗又有异国情调的国际化的山中小城。两种文化的碰撞交融,两股势力的交织斗争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只不过表现得更加集中而鲜明,具体又深刻。
正如胡适所言: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这三个地方正是外国人最钟爱,最心仪的地方,或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心灵感应与文化感召。直至现在,庐山奇秀的山水与恒久的文化仍令外国人神往,仍然是铭刻在外国人心目中最深的印迹。1996年12月,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两位外国自然与文化专家实地考察庐山后敏锐而精准地评价道:“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中西文化的交相辉映,天地造化之美与精神自由之畅浑然一体的庐山得到了外国人的普遍认同,而作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庐山的骄傲,这是外国人眼中的庐山。(张国宏)
来源:九江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