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心海拾忆系列2《消失的行当-补锅匠》
“一个锅要补,一个要补锅”,这句在庐山市广为应用的地方特色口语,带着荤谑色彩:一般用来调侃男女关系,和供需关系。它取材就是过去走街串巷的老行当-补锅匠。说到补锅匠,耳边就会荡悠悠响起那补锅人的吆喝声,它穿透着岁月,化为一场春风吹醒着记忆:“补锅哦,生铁补锅哦,有搪瓷脸盆、漱口缸子、鼎锅、菜锅、潲锅,要补的啵,”
小时候只要一听到这个吆喝声,就知道是补锅匠进村了。 旧岁里,社会文化生活极度贫乏,人们过着“白天数麻雀,夜里听狗吠”的无聊生活。补锅匠的到来,让往日沉闷的村庄顿时生动起来。特别是小孩,说来也奇怪,补锅匠不卖糖来不卖糕。终年挑的担子又是那么黑呼呼的,看不清也猜不透任何底色的木箱子,又不漂亮、又不新奇。为什么就能吸引着那么多孩子跟在后面,让补锅匠的队伍瞬间浩浩荡荡。那阵势有点像小时候听的评书里讲述的山大王领着一群毛头小子过山走村。 哦,原来是补锅匠的吆喝声吸引着孩子们,他们自觉着排成长龙,颠在补锅匠后面也学着补锅匠的声调拉长着喊“补锅哦,生铁补锅哦.....”一声赛一声。把沉寂的村子带的热闹。村子里的妇女老人也纷纷从屋子里走了出来。此时有人喊住补锅匠询问补锅价钱:“师傅,这锅怎么补?你看还能不能补,多少钱?” 在那年月生活用品很少,做饭用的锅,算的上家里不大不小的家当,不会无事置办,都是等破了不能用才会买新的退换旧的,铁锅一般是生铁铸造的,有时候难免会碰出一道裂缝,加上每天都会在灶台上使用,并与锅铲碰撞,锅底会越来越薄,往往会渗水。因为买一口新锅要花不少钱,所以一般人家都会在铁锅有沙眼或者发现渗水后再重新买,但是换下来的也不会扔,就等着:“补锅哦......补锅哦....”的吆喝声来,把日子休休补补过下去。 那时候补锅匠也算是一门来钱的手艺,补锅匠接到了活便会就地摊开工具。接过人家手里要补的锅举过头顶,迎着光线强的地方把头昂在锅里面左照右照,找破的位置,破的大小。是沙眼还是逢,破的大小多少决定着补锅价格。尽管那时补一口锅只需毛儿块,但主人都会讨价还价。一般情况下,无论钱多钱少,补锅匠都会接下活儿来。然后找块空地放妥担子。担子两头一般是:一头装着风箱、煤、一个头装着生铁、锉子、钻凳、砂轮、白蟮泥、胶水、小锤子等。 此时补锅匠会找个小凳子坐下,将围腰布摊在并拢的双腿盖住膝盖,将锅放在上面,前后左右又端详一番,便与主人商量补锅的方式和面积。若是铁锅底子薄漏水,就说敲去一块,然后拉上风箱,用其自带的煤燃火、烧铁水,再用钳子和铁锤敲一块同等大小铁片放上,将融化的铁水浇铸在正反两面缝隙处,敷上白泥,再用锉子锉得差不多平就可以了。若是锅的边上有裂缝,就直接用铁水两面浇灌,敷上白蟮泥,也不管弯弯曲曲影响美观,不漏水就行。 补锅匠在补的过程中,不断有人围上来有男人、有女人,边看补锅,边在旁边发问:“搪瓷脸盆破了怎么补?漱口杠子补一个多少钱?”还有喜欢开玩笑的:“夜壶能补啵?”补锅匠便会停一下手中的小锤子抬起头来笑着回一句:“人漏气了也可以补。”人们都哈哈大笑了起来,补锅匠的到来,就是这样给村庄添了热闹,添了祥和。 后来,补铁锅的少了,补瓷盆、塑料盆的多了,补锅匠也不用拉风箱了,直接就在锅盆上剪下很薄的部分,敲敲打打,换上一块新的。连日子也换上新的,
是啊,都换上新的,当人们的日子也不再是像过去那样修修补补,当悠长的补锅调消失在街头村尾,修锅匠注定成了老行当,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渐渐消失在滚滚红尘中,现在有多少人还知道:原来的锅是可以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