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向着那春天
◆ 高文婷
布衣暖,菜根香,最是读书滋味长。幸遇上一本好书,更是妙不可言。这本《教育,让人生更美好》便是书香三中赠予我们的一份礼物。向来看书速度颇快的我,这本书却足足读上了近一个学期,原因无他,好书,得慢慢品。
相信每个人都有藏在心中的梦想,但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物质欲望嚣张而精神人格被贬损的时代,许许多多的人习惯于从别人的眼光中感受幸福,逐渐大的梦想变换成小的梦想,小的梦想也逐渐地消磨在种种琐碎中,我们灵魂被困。“灵魂被困的时代,如何实现灵魂的突围?”本书作者:北京十五中的校长——邰亚臣,用自己的文字做出了最有力的回答:“必须依靠具有生命力量的文字,只有文字才能给我们带来更纤细的感觉,也只有文字才能拯救我们日渐麻木的体验。”
邰校长把教育工作视为自己“人生中一场纯真的旅行”,而“途中最美的风景就是与孩子们的可爱灵魂的相遇——爱学生也被学生爱。” 书中的文字,大多是其在学校的公开讲话,听众的主体是学生。虽大都是例行讲话,但字里行间都充满着经过深思熟虑的真知灼见,更洋溢着师生间脉脉的温情和绵绵的情感。在八卷七十多篇的文字里,读者时时生出耳目一新的愉悦,丝毫没有审美疲劳的躁动。虽很有分享所有感悟的冲动,但囿于篇幅和才智,现仅自省如下:
塑造明亮的灵魂
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许我们并不在意,但在现行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以爱的名义对学生进行理直气壮的加工和塑造”。而这实际上是“我们从来都没有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等的位置上,我们的虚荣心和控制欲时刻在发挥着作用。”所以,这可能是一种我们不愿承认的爱的伤害。但“教育是诉诸心灵的,是基于人格平等的相互感知和共同成长。”施压、命令、控制、威逼、利诱,都无法从根本上让一个灵魂低头。所谓全人格的教育就是要承认人的多样性,不让孩子成为众多的别人。因此,从事教育的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独立、自主,让他具有爱的能力,让他自由地创造人生。”我们要努力升起一面人性温暖的旗帜,塑造明亮多彩的灵魂。
拥有包容的智慧
你我都必须承认,谁也没有资格妄称了解这个世界的全部,“生命中一定有你的思维、想象力和智慧不能到达的地方。”人性幽微,每个人都会有他能力上的漏洞,性格上的缺陷,乃至修养和品行上的遗憾。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试问所有方面我们都能比学生做得更好么?当然,教育的责任让我们不能随便迁就孩子的缺点,但只要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应该心生包容,向孩子传递善意、信任和关爱,去唤醒他们的向学之志和向善之心。同时也谨记:“如果没有宽容的环境,学生很有可能会选择不维护真理,向现实低头。”
寻找宁静的力量
人民教师虽因自己的智慧和奉献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对世俗愉悦的追求,人性使然,我们也不能幸免。欲望的折磨和功利的诱惑总在不同程度地使我们偏离对教育最纯粹的热爱。“当前对竞争的过度渲染,让学校成为了战场,让学生、老师还有家长都成了战士。”凡此种种,借用佛教的观点来看:一个人只有具备强大的出离心,才能向充满诱惑的世界告别。我们这个教师群体要如何才能拥有牢不可破的精神家园?邰校长这样思考:“与其在这个昏昏昭昭的世界里到处寻访大师,不如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当人们习惯用头衔或者金钱来界定成功时,你可以用是否快乐来认定幸福!”而“梦想究竟是什么?梦想可能就是你正经历的幸福与快乐。与其羡慕远方的玫瑰园,不如欣赏那开在你窗口仅有一枝的芬芳。”“如果总把别人当做目标,就很难发现隐藏的自己,生而不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景。”
一场秋雨一场寒,虽已至深秋、寒冬将临,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你我快快开始用所有的力量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向生命致以崇高的敬礼吧。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开心生活,相信生命的春天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她就藏在我们的心里。最后的最后,感谢所有美好的书籍照亮了我的灵魂,正如小小改动的这句诗:“山气花香无著处,今朝来向书中听”。我愿一生向着那春天!
错过日落,那就好好看月亮
◆ 雷寇
曼德勒作为缅甸历史上的著名古都,旅游资源自然十分丰富,可对大多数时间较为紧张的游客来说,这却也成了一个甜蜜的烦恼。
马哈木尼佛塔、实皆古城、因瓦古城、乌本桥,这是经典的曼德勒一日游路线。说实话,把这几个景点凑成一日游,时间是比较紧凑的。再加上我们是早上临时搭的伙,没有提前一天找好车,所以在商量费用时多花了些时间,这样的话,放在最后,但却又同时是这个一日游里最为精华的乌本桥落日就有错过的风险,而赶行程,特别是在游览景点,还是古城时,这对我实在是一个煎熬。可是这临时搭伙的原因就是前一天晚上坐的大巴,早上才到,由于昨天的行程实在是过于漫长和劳累,所以直接就导致了今日的古城兴致实在是不高,两相一抵消,反倒负负得正,对于大家统一的快赶景点的节奏,倒也是没有受到太多影响。
一日游的最后一个景点是乌本桥,像绝大多数游客一样,乌本桥也是曼德勒一日游中我最喜欢的景点。
乌本桥最大的亮点,就是它本身的柚木建筑材料,据说它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柚木桥梁,单程走一趟的话,需要二十到三十分钟。而它之所以吸引到如此多的游客的原因,却是它在日落时分,蜿蜒曲折的木桥爬行在水中的景象所带来的。在经过了一天的缅甸古文化洗礼后,悠闲地漫步在乌本湖畔,用一场日落来结束一天的行程,无疑是再好不过了。
古朴的木桥、似乎走不到尽头的蜿蜒步道、广博的湖水、落日的红霞、凉爽的晚风……这些和什么最配?
当然是爱情。爱情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有多大呢?大到像我这样的单身游客,也会将在乌本桥看一场日落列入自己的缅甸之行的必游清单里。
由于乌本桥连接的是靠近曼德勒市最大的湖泊,离城区有一段距离但又不是太远,所以在这里周围修建了公园,也有不少寺庙,是曼德勒市民日常郊游休闲的第一选择,由此也带动了周边的不少商贩生意,十分热闹,尤其是节假日的傍晚时分,更是人潮攒动。而在乌本桥上漫步的,又多是年轻男女,与周边的美景一起,倒也是颇为养眼。
在日落时分来到乌本桥上漫步一番,空气新鲜,既有美景,又有美食,更有到处充溢着的一份休闲与幸福感,养眼、养胃更养心。
虽然,我们紧赶慢赶,在日落前成功地来到了乌本桥,但无奈天公不作美,在日落西边时,有大片的浓厚云彩遮挡,整个日落就只能在脑海中幻想了,等到天色完全擦黑,方才知晓日落已过,该各回各家了。对那来过缅甸都说美得不像话的游客嘴里的“难忘”景象,除了心下表示遗憾外,也只能带着满是伤感的心情准备结束一天本来颇为愉悦的曼德勒之行。
常言道,最美的事物往往是在不经意间发现的,就像你的好心情总是忽然间到来一样,幸福总是悄然而至。
就在我为错过美丽的乌本桥日落,而心有戚戚焉,往岸边走准备坐车回旅馆时,不知是同伴中的谁突然惊叫一声,我不经意间回头一看,口头上虽不至于像那位同伴一样失态,心下却忽然间就像开出了一朵花一样的战栗不止。
在远处的天边,不知何时,月亮早已浮上半空,原先挡住夕阳的“该死”的黄云,此刻也已变成柔白色,仿佛一朵加了滤镜的棉花糖,美味动人而又触不可及;白天略显拥挤的乌本桥,在夜色与月光的双重掩护下,人影绰绰之余,随着依然蜿蜒如蛇行的光亮,倒是褪去了几分嘈杂,显得有些娴静烟火的味道。
在论语中有一个绘事后素的典故,而在此刻的月下桥景图里,洒下的月光和由广袤的湖面反射的波光粼粼,两相调成的淡金色光幕,充盈其间,就是那一泓洒下的“素”色颜料,只需稍待片刻,就能让人霎时屏住呼吸,随着眼前图画的变化,心下如宣纸上滴入一滴研磨一样晕染着,荡漾出一朵花似地,最终归于绚烂的平静。
泰戈尔有诗云:“如果谁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他也将错过繁星。”这句诗用在此时此刻,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况且,在这乌本桥边的月夜里,我不仅有那寥廓繁星,还有那一轮明月。
无论悲伤有多大,都无需沉溺其中。既然错过了日落,那就好好看看月亮吧!
最美风景
◆ 邓芳敏
去江洲时,我遇到了一群可爱的人。
春天的江洲,说成是世外桃源也不为过。奔腾的江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仿佛是搽了眼影的少女的脸。 银色的沙滩、悠闲的羊群、翻滚的麦田,还有成片成片的油菜花田。既有山水画的恬静,又有油画的浓烈。
来来往往的游客中,我的目光落在了一群五六十岁的阿姨身上。 她们在沙滩上旁若无人地、兴奋地拍着照,有的拿着漂亮的油纸伞,有的挥舞着各色的丝巾,相同的是,小小手机前,她们都尽力展现不再青春却依然婀娜的身姿。你拍我,我拍你,90后的我看着她们变换的拍照姿势都有些自愧不如。旁边不远,我看见她们堆如小山的行李,草帽、舞鞋……我能想象她们准备出游的晚上站在镜子前不停地换装的雀跃场景,那种心情或许和出嫁的感受是一样的吧。
我想着,这群阿姨还有另外一个称呼,我们称她们为“大妈”。当我们说起“中国大妈”时总会带着一丝鄙夷的神色,是啊,因为她们总是和一些不可理喻的词联系在一起,我们都怕成为“大妈”!
而此时,我却觉得大妈们是多么可爱。阳光下,蓝天下,她们多么快乐、多么自信,江洲这座美丽的小岛,因为有了这样一道“风景”,多了一种别样的滋味。
也是春天的时候,和朋友去一个古村游玩,不想迷了路。虽是古村,但没什么游客,马路旁稀疏的房屋大多紧闭着大门,兜兜转转车子停在一户人家前。一位婆婆趴在栅栏上,看着走下车的我们,眼神里满是热切。婆婆热情地给我们指了路,但却没有让我们走的意思,隔着栅栏,和我们拉起了家常。 谈话中,我们陆续得知婆婆老伴去世了,儿子带着孙子在外地,一年也难得回来几趟……
走时,婆婆有些不舍,她驼着背,迈着不太灵便的步子,执意要送我们。她站在车窗边,嘴唇抖动着,仿佛还有说不尽的话,犹如我们是她许久未见的亲人。我和朋友突然伤感起来,又有了些内疚。我们这两个陌生人,给这位老者带来了些许的慰藉,但也仅仅是短暂的忘却。
和江洲看见的这些阿姨比,婆婆的世界多么黯淡无光,她在这小小的村落,重复着单调乏味的日子,等待着生命的逝去。 车子渐行渐远,她的身体始终朝着我们的方向,逐渐变成了一个小点。远方山色苍翠,路旁小花摇曳,而我却只觉得暮色苍茫。
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从二十多岁到将近五十岁,她都一直在外打工。 家里有一本母亲年轻时候的相册,乌黑的长发,花衬衫,高腰裤,每一张照片都非常的美丽。有一次和母亲通话,她的语调有些落寞,说今天去买菜,走时听到卖菜的摊主跟旁人说:“这个女人现在也变成这个样子了,年轻时真的是……”
我一时不知道用什么话来安慰她,不由得想到了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来,我一直以为这种时光易逝、容颜易老的感慨只属于文人、读书人,万万是不会和母亲这个典型的农村妇女联系到一起的。她落寞什么呢?和我认为的诗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哥哥有了小孩后,母亲便结束了她的打工生涯,但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变化,她不过是由别人的保姆变成了我们的保姆。我暑假在家时,总是要母亲多出去走一走,和邻居唠唠嗑,但她却像抓住了一个大好机会似的,开始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
就算是过年,她也不得闲。上午迎来送往,下午我想着她终于要出去走一走了,终于有一段属于她自己的时间了,她却搬来一盆芋头,说要准备明天亲戚来拜年的吃食。母亲坐在小板凳上,佝偻着身子,穿着旧毛衣,手上满是泥巴,我实在是很难把她和照片上的那个女人联系在一起。现在的母亲,她的“一亩三分地”是厨房,她是那个爱在吃饭时唠叨个没完引得我们厌烦的母亲。
幸好,母亲爱上了跳舞。
空闲时,她会跟着电视里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那股认真劲,比得上任何一个勤奋刻苦的学生。有时,她还会要求我帮她录视频,其实母亲的舞跳得并不好,她的脚一直不太好,很多动作都很生硬。我边录边笑,因为她总是跳着跳着就忘记下一个动作,或者是觉得自己跳得不好要求重来,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一刻母亲终于是她自己了。这一刻终于和我们无关了。
母亲没有舞台,但此刻这个动作有些生硬的广场舞大妈,却成了我手机相册里最美的一道风景。
熟悉的味道
◆ 赵建华
伴着落日余晖,广阔的田野间,弥漫着稻草秆燃烧的炊烟,夹杂着乡间特有的泥土气息,一下车,到处都是熟悉的味道。
秋风叶落,车驶入村口的那一刻,一片橙黄橘绿,满眼都是收获的颜色。一块块稻田,经过收割,留下了一片片高高低低的稻草秆,在微风中摇曳。太阳即将潜入西山,天边还剩下最后一抹霞光,暮色越发浓重。村里不时传来零星的犬吠声,农人还在田间、菜园、池塘忙碌着。日未出就作,日落还未息,这在村里是个常见的现象,晚上八九点才是农人聚在一起吃饭、畅谈的时刻,不到十点,村里就又完全浸没在夜的宁静中。置身其中,漫无目的地走着,任凭身心肆意的遨游。
阔别家乡大半年,若把过年回家短暂的时光抛开的话,粗略算来,自高中以后,基本上都是在外求学、工作的时光,离家也越来越远。每当在异地他乡,走在冰冷的水泥路上,看着霓虹灯绚烂,看着车水马龙,内心的孤独也愈清晰,头脑中家的概念也愈发明确。不记得多少次,听到“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会热泪盈眶;梦到家乡的群山碧水、青砖黛瓦、古陌深巷会忍不住登高远望;忆起儿时与玩伴玩耍的情形仍然会心潮澎湃;见到熟悉的面庞、听到熟悉的乡音会倍感亲切。
人终究熬不过乡愁。当同窗和室友纷纷选择了更广阔的舞台去挥洒才能时,我兜兜转转,绕了一大圈,虽没有回到原点,却也回到离家最近的地方。守着心中的一隅之地,深情地注视,坚定地守望。
有人说,有家人在的地方,才是故乡。此言非虚,我更想说,能寄托我精神和灵魂的地方,永远是生我养我的故乡。那里有滋养一方的水土,那里有百看不厌的风景,那里有世代传承的血脉,那里有简单通透的人心,那里有永不褪色的青春。
孩提时,曾拼命地想摆脱上一辈的命运牢笼,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所以潜心苦读,所以不顾一切,就为了逃离那偏僻落后的地方。当愿望实现后,回首走过的路,才发现心若没有栖息地,到哪都是流浪。而故乡便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灵魂的归宿。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故乡的面貌也日新月异。坑坑洼洼的泥泞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低矮的砖瓦房变成了高楼大厦,干净的自来水通向了每家的厨房,大型收割机开进了田间陇上。泥土的味道中融进了现代的气息,故乡的模样和记忆中的相去甚远。外在的变了,但人心不会变,血脉不会变,熟悉的味道不会变。正因为如此,以前即使身在千里之外,对家依然魂牵梦绕;现在久别重逢时,仍然会怦然心动、深情凝望。
夜深了,汽车发动的声音划破了乡村夜的宁静,我吮吸着家乡泥土的气息,怀揣着熟悉的味道,又踏上了征程。
行走
◆熊安愉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冷,太冷了!起伏的半山腰上寒风呼啸,一阵阵的强风像刀刃一般任意宰割着世界。划过了树梢,划过了田埂,划破了我的脸。
我不由裹紧了身上的衣服,将脸深深埋进了围巾,只露出一双眼睛。这几天心绪颇不宁静,似乎有迈不过的坎横亘在脚下,白昼渐短让人无法释放积蓄已久的压抑,只盼着冬日的暖阳。既然它迟迟不来,那我就去寻寻看,约上几个朋友来爬山,原期待是个暖意融融的大晴天——冬日的阳光总是很柔和——谁知道天公不作美,半途刮起了大风。
眼前的世界是灰蒙蒙的一片。凛冽的西北风将许多名贵花草拍打得左摇右晃,几片枯枝败叶不时袭来,被风卷在了衣服上,甚是烦人。这山不带一点儿斑斓色彩,只怕是上帝只顾着画轮廓忘记着上色,只剩下一片孤寂与凄凉。没有一点美景可言。我突然有些后悔,在这样一个冬日的早晨上山了。
这时,一抹浓绿映入眼帘——是绿!像贫寒日子里的一炉焰火。这抹绿,令我惊喜无比,那是一大片的松树林啊。他们笔直的躯干直待你来检阅,这可不需要提前排练一番。针尖般的松叶浓绿中缀着深沉,这大片的松林与寒风针芒相对,毫不动摇。席卷着枝枝叶叶的寒风遇到他们似乎有些败下阵来,因为这绿坚如磐石,韧如蒲苇。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行走在山间小道,我算是被这样一片松林深深折服,深深感动了。他们带着一种傲世的气质,他们骨子里的那股劲,令人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回到家中,我赶忙钻进了温暖舒适的空调房,褪尽这一路的疲惫与不堪。猛然间,那抹浓绿浮现在眼前,不禁发觉自己是何等的软弱与幼稚,立即走出了温室。怎能让这点小小的风打落藤蔓?怎能因这一丝丝寒意而退缩?怎能为一点小小的困难所打败、所不堪?应当像松树一般挺直身躯,露出针尖般的枝叶,傲视这一路上的荆棘,继续行走。
《礼记》中说:“其在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贯四时不改柯易叶。”如今想来,那日我的确寻到了暖阳,那是冬日才有的光芒,不禁颇有感触,更加坚定信念朝前走了。
(文章来源于长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