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匡山之一百二拾五:《春晚感怀》
《春晚感怀》
上回,穿越匡山之一百二拾四《群释桃花源》说到,陶渊明、李白、朱熹、周敦颐四人在观口村,从观口村中穿插进去,再往村庄的东北方向前进,来到了山涧边上,他们的原则足尽量在山涧边徒步,径直朝桃花源景区而去。
……
他们一边在山涧边走,一边听陶渊明讲述当年写《桃花源记》时,这山涧边的情景。
……
“我们现在走的这条山涧,叫庐山垅。”陶渊明说:“《桃花源记》文章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陶渊明继续说:“《桃花源记》结尾,意思是:“一个人再有本事,再有能耐,不努力是没有希望的,不拼搏是不会成功的。天上不可能无缘无故会有馅饼掉下来。否则,终究庸庸俗俗一生,至死也是一事无成。”
……
陶渊明、李白、朱熹、周敦颐四人,顺着山涧而上,从右手边的一条路行走,上到一条柏油马路,沿着柏油马路,徒步到达康王城。
陶渊明说:“从105国道那儿的山涧,一直到那山顶上,称庐山垄,俗称康王谷。为庐山三大峡谷之一。
这康王谷,是由观口山门、回马石、问津堂、忘路谷、桃花溪、吴官村、康王城、谷帘泉等景点组成。从星子县城出发,沿山南公路,西行近20公里,至德安、星子交界的隘口,往北折数公里即到观口山门。”
李白说:“我听人说过,观口山门原来是康王谷的入口处。汉时那一带有铜马庙,南朝梁代建有康王观,宋时有景德观,现在都废掉了,而“观口”之名却保留至今。观口村外面的一侧,有一山埂,名“桃花尖”,位于观口从谷中流出的溪水旁,高约400余米,面积约800余亩,广植桃树,因观口一带地势平坦,惟以桃花尖山埂兀突,当春季桃花盛开之时,便觉特别烂漫醒目,现在也看见不到了。”
朱熹说:“刚才我们上来时,记得在观口村前方,即往隘口道旁,有一棵老松树,其干佝偻偃伏,远观似老人驼背,听说俗称叫“驼背树”,其枝虬节盘旋而上,针叶青葱,树皮光滑显银白色,可谓林木一大奇观也。”
周敦颐接着朱熹的话,说:“那个观口山门,是由一座花岗青石石刻牌坊组建而成,为“四柱三门”式,柱为正长方形,顶端为圆形,四柱均突破横额枋而耸立天际。”
……
陶渊明继续解释,说:“庐山垄这条大峡谷,之所以被俗称为康王谷,据说,当初秦国大将王翦带兵追击楚国的康王,也就是楚怀王的儿子熊绎。康王最后走投无路,就逃进了这条深谷。王翦的大军一追进来就迷了路,人马陷在泥泞里,再也找不到康王了。后来,人们就把这条庐山垄叫康王谷了。”
陶渊明一边走,一边取下酒葫芦喝了几口,说:“这个康王谷呢,是一个偏远幽深的峡谷,山路蜿蜒,人迹罕至。之前通往康王谷的十几里山路,是一条铺着少量砂石的简易公路,车辆走在上面十分颠簸,时常需要游人下车来帮助垫路或者推车。让人不由得发出感叹:“这个康王谷,要进来还真不容易呀!”
“嗯,确实不容易。”李白说:“不过,现在修了公路,进来比原来就要方便的多了。”
……
四人朝着谷帘泉瀑布方向走去。
……
忽然,四人听见有人在吟诵一首诗。
……
四人顺着吟诵诗的方向看去,原来声音是从前方一座亭子中传来的。
……
四人一边走,一边听,那人在重复吟诵着一首古风,诗名为《春晚感怀》。
春晚感怀
网络春晚,始于零六;自娱自乐,今期十三。
社区斜川,首期鄱湖;历时十期,庐山续五。
思吾当时,友人相邀;事因婉拒,不曾涉足。
零九注册,一一为管;一二年初,春晚聚拢。
此如洪发,历时十年;群众春晚,撰文摄片。
使洪荒力,造精彩戏;瞬间变化,演绎真情。
温馨网友,和睦相处;怡悦心性,诠释真谛。
看匡山威,观鄱湖温;日出月低,缤纷呈现。
憾大地声,彻天庭音;九垓韵绕,唯星城也!
……
他们沿着一条傍山修筑的、东西走向的麻石路徒步(路的北面是山涧),来到一傍山而建的、位于麻石路南边的亭子前,见到一位年近花甲之人,他身着汉服,戴副眼镜,剃了个平顶头,须发皆白,站在亭子的东北位置,双手放于后背、交交握于腰间,面向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谷帘泉瀑布,仍然在那自顾自的吟诵着《春晚感怀》的诗。
一会儿,那人又吟诵完了一遍《春晚感怀》的古风,转身坐在亭子边上,从背包中取出保温壶,拧开盖子,将热气腾腾的茶水倒入盖子中,喝起茶来。
陶渊明见状,便立即上前,双手在胸前对着那人作了一揖,面带微笑,说:“敢问先生,刚才吟诵之古风,是尊驾之作。”
那人回答:“非也。”
李白闻陶渊明与那人对话之言,走上前,双手对着吟诵者作了一揖,面带笑容,说:“那么,这首古风《春晚感怀》,是谁之佳作。”
那人含笑回答,说:“是花漫的作品。”
“花漫的作品。”陶渊明问:“可是那位写《歌舞来》的花漫。”
“是的。”那人看着陶渊明,微笑着说:“我刚才吟诵的那首古风《春晚感怀》,正是写《歌舞来》的花漫所作。”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