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草原上的风 于 2011-5-1 09:19 编辑
书论研究
线条的抽象语言与书法形式的哲学空间语言的关系 作者 静一
线条的抽象语言是书法作为艺术情感寄托的依赖,作者的情感审美、意趣时不时通过笔端流露。书法的形式从古至今出现了曼妙横生,或意趣风发,或内敛中严,或宽博或内紧,或轻飘如柳风,或继绝如崖松。。。。。。这就说明了书法具有两个基本的方向,一个是以形式语言描写自然万物形式和意趣的王系书法。另外一条路就是由于线条与线条之间的冲与合,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利与钝、连接处的入与收,行笔中的静与动,内线与外线,在组合之间把不同的事物放在同一个平面作为记述,通过空间流转,扩大与缩小,递进与迂回,在情感上的奔放与内郁,用笔上的抑扬顿挫劈而构成另外一种书法空间,书法的哲学空间。
在书体的创作过程中,最为美妙的是使转,提按的角度服务、轻重服务于作者微妙的感觉,这也是书法之美最根本的原因,让视者根据线条微妙的变化,产生同等艺术感应,引入想象之空间,而哲学空间是通过事物与事物的放置,在位置上引起的一种心理感受,哲学空间改决的是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组合问题,特别是远近,舒与收,左或右,是一种参差错落之中的美,还是一种规整雕刻之美。书法的绘画关系与音乐关系引向书法无疑对书法的生命注入了无穷的想象,因为绘画语言和音乐语言融合中西方文化,这就大大深化了书法以好看为目的小视野了,那么如何让书法有绘画语言和音乐节律关系呢?这就必须融合线条的抽像语言和形式的哲学空间关系,一方面要善于书写多样的线条,在楷书上的创作无疑四体具有代表性,但是四体作为装饰性和单一性审美空间,又大大弱化了秦汉和魏系书法天真自然,得古风诗经之美的意味了,所以我们要明白,四体对审美的单一性和和单一性的完善性,所以只有线条或者圆骨精筋,或者轻灵飞舞,或者强化某一线条,以加深该情感的表现,或者弱化某一种力度,而取其形式,在用笔上应以站式,多中峰用笔,指,手腕、身体全用,而最关键在手腕尔,这也是古法使转中提按可以顺应自然,提按富有韵致而自然的原因了,而手指偶然或轻或重或画或带过,如一片文章,偶出诗境了。书法的绘画感必须建立在对多家书法的吸收与融化,一个人很长时间学一体是不利于成为书法高手的,各作者有自己的人生追求,而各人不同,但是可以选择与自己相合的学习,并把所有近亲全部整合,同时学会欣赏对立面的书法,书法本身是一个解决社会空间的学问,个人的综合空间能力,各字的摆布,立意都显示着个人的才华,行事风格,所以创作是一个人心的全部反映。也是个人在宇宙空间之中自己的全部信息的浓缩。书法的音乐关系要作者对音乐有相当认识,对其中或者优杨或者宁静,或者铿锵有力,或者反复低呤,或者高亢激情,以一种完整的韵律形式进行创作,那么风格也是多样,所以书法的风格也是多样,这也是要百家争鸣的原因,而不唯王系,魏系或者结合系,或者印从篆出了。
书法中的线条组合成字以后,要解决连接、映带、参差错落等可变形式,那么就要解决好空间切分,扩大,缩小,倚正,收放,张驰,要特别重视毛笔裹挟水墨运行于纸上形成线条的质感、量感,以及线条的外在形式轮廓构成线条的综合质量。空间则是可以被线条任意分割的一个单元或多个单元,以及由此形成的图式形象。线条的质量和空间的图式形象传达出整个作品与作者或观者内心世界相默契或相冲突的精神取向和文化意趣。
线条与线条之间的连缀与断裂是描绘哲学空间关系,也是描述社会事物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这也是现代书法所寄托的一个基本精神层面,可以说是微型小说,诉说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合,与相冲,离或间、流动或凝滞。那么线条张驰后分化的空间关系是由各个字的倚正和大小决定的。那么这必须打破一般人的思惟,或者以写景为形式的静派书法,或者以写动为基本的抒气书法,要有一览前山万山,马踏中原之雄心了。决定线条分割空间形成的气氛、气息和气脉。或者有排兵布阵之能,而将士皆才有别而同气的气象书法了。止于后来出现的以米为主的野风,以其昌为重的文人之风皆是书法哲学空间中的一小段风景而己。
当代出现以魏系复兴和篆印出书的确可以开大大丰富书法之美,但也是其汪洋中一隅也,书法里面有多深,有多大,有没有和王比肩的高山,都是值得研究和思索的课题。书法这门学问应当办一所专门的大学,以弘杨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语言,和这人类文明贵冠中的明珠发出更为灿烂的光茫。 书法的线条线条的连缀与断裂,是描写书法哲学世界美的基本形式。在书法艺术的创新中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表现社会基本关系对立与统一,矛与盾的关系,如果一味只写统一,不写对方就得不到哲学世界之美,也得不以平中取险,正中取倚等丰富多采的世界了。所以连缀和断裂绝对不是依赖于汉字结构形式的连缀和断裂,这种连缀与断裂的依据应该建立在对书法形式艺术的驾驭和展示上,既是随心所欲又符合线条基本轨迹,又要明确表现冲突关系。 建立起书法线条的连缀与断裂的识别和创造理念至关重要,不这样就不可能有创造。习惯成就不了艺术,文字的附会和解释更与艺术无关,尽管有观念艺术,但作品在哪里,用什么承载观念,从文字到文字,观念又有什么意义? 书法创作过程中,对行笔时力量的变化,毛笔的转折,角度和轻重急缓笔与手指与手臂,笔与纸的距离,笔与纸相摩擦的力量,急缓滑涩的正确理解。对线条形成的块面的大小与厚薄,粗糙与平细,线条外沿内边的变化,线条在空间中的比例成分,线条走向的变化角度,长度,线条起止时的形象形成的联想和意义,又是伸缩线条与线条之间的关系。锐角,钝角,直角它们在美学上表达了什么意义,线条与外界空间之间有什么关系,封闭的,开放的,平均的,对比的。而线条分割空间又是流动的还是静止的,线条是完整好还是残缺好,线条的面,点之间,速度分割空间,线条关系的变化都决定了线条的质量和意义。
笔墨线条分割空间决定作品的气氛即气质格调。这种格调反映着作者的心态和水平,是不是真正的悟道者。
造型研究的目的是创作,利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去搞创作,对社会,生活,观察提炼加上塑造出艺术形象来的叫创作。创作来源于形象思维,也就是说要有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想象力是在人头脑中一种创作念头。
原创性来源于在生活中不断思维想象所发现的艺术元素,然后加工提炼和心灵相通生产的艺术作品。要善于发现任何古代和现代的艺术元素,转换成自己的创作理念。在任何碑帖面前都要有想法,有改造它的欲望,善于发现创作的元素,多思维想象然后确定目标敢于追求。善于举一反三,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
一个人有想象力,创造力,就永远都要保持一颗童心,一颗好奇的心,你才永远可能拥有一颗创造的心。
要常变常新,
在书法艺术的创作中,作者对线条的构形及运动的趋向、节奏,运笔的一切感觉都决定着线条的质量和形式。长与短不同,纤与粗异样,枯与湿大异其趣,薄与厚有天壤之别,连与断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样的道理也许许许多多的书法家都明白,但又有几人精心营造这种理念和实践?不知有多少书法家做过这样的实验:一个线条收笔时,在一停便收、回锋而收、上翘、下垂、方、圆、更细、更粗……等等不同方式结束时,研究过这时的线条质量、重量、意趣、视觉刺激的程度、视觉刺激下的内心情绪变动,以及这种变动在一个单元的字或一段线条组合状态下的观者内心世界的情绪波动。 那么有没有一条比较好的书法路子呢? 答案是有的:书法首先入门不易,很要恒心,很多人一开始学得很努力,甚至学了好些年,可是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没有再学,我想四体是必须开始学的,至于你学几种,看你的志趣,你的目的性,你是像写好字,还是想成为名家或者更大的追求,四体学完至少要10年时间,然后你才能真正明白如何写出基本的线条了,第二是王系十十贴和后人集的王系的书和碑,这是进入行书的通路了,这其间要5年左右时间,第三是学秦汉魏碑,这里面有非常多的风格,也代表了古人对书法理想的追求,他们志趣高远,胸襟有竹,有士大夫风采,可以说对物象的造化应有尽有,而立品甚高,如此深访善学方在线条的丰富性和变化性里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基本可以达到,以线造情,以形表意的境界了。关于书法线条分割空间造成的气息、气氛、气脉来讲,用实例来说,《爨宝子碑》由于线条与线条之间几乎不连与空间的频频分割,气脉远远比号称千古名帖的颜真卿《刘中使帖》、黄庭坚《黄州寒食诗》等名帖显得通畅、豁亮。这也是为什么王珣《伯远帖》等晋代行草书名迹比唐宋行草书名迹高古、豪迈的原因,也是晋代行草书名迹长期被世代书法家们追捧的最根本原因,这些是我们用附会作者人品、学养的办法所无法搞清楚的。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金文,通篇弥漫着鲜活的气息和跳跃着线条的精灵,气脉是那样的酣畅淋漓和精神充盈。相反,历代多少行草书法名迹,因为大肆地夸张线条和无所顾忌地连绵游走,使书法的气脉是如此地局促、断裂和封闭。用线条营造情绪和用线条分割空间制造意趣来看,明清及现代人的作品,匠气太重,虽十二分地注重空间及形式造型,但却无法接近唐以前人在形式上的大气、深厚和平和自在,无法真正破解书法艺术的黑白深义。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很多看似平常的古代特别是唐以前的作品前能感受到不同寻常的原因,远的不说,近的如董其昌的精品,如徐生翁的作品,如乐泉的作品,在这些作者的作品中我们才能找到久违的秦汉大气和浩然正气,尽管我们并不以大气和浩然正气作为判定书法优劣的唯一标准。明清以后的书法家努力于书法的形式,钻研于书法的线条,结果是更加把书法艺术带进了写字的圈儿,使书法更加徒具形式,线条的精灵不见了,线条的内涵不见了,空间变得非常地空洞乏味,真是到了快餐文化时代。 第四是树立风格,也是从书法的线条,组合,笔意,中国哲学文化,西方绘画形式,和音乐等形式了,从中也要学好诸家行草,研究自古之各种有图形和文字物器,各大家的笔迹。需要提出的是在学书过程中应始终做一个对生活的思索者,和大自然为一体,研究人与物之间的神态,变化,即使是走路也可以看到一个哲学空间关系的,这些要到一生的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