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尚庐山(原星子网)

查看: 1172|回复: 0
收起左侧

庐山的图书馆

[复制链接]

1824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星币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531
发表于 2024-5-21 13: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西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庐山的图书馆
                          景玉川

图片

       庐山是人文圣山。

山间的佛寺、道观、书院,都是圣山的文化符号。北宋的“李氏山房”和今天的“庐山图书馆”,也是这座圣山的文化符号。

       “李氏山房”在五老峰西南狮子峰下,是北宋黄庭坚之舅李常(1027-1090年)、李布兄弟读书的地方,宋时为楞枷院。院分上、下两院,院中有白石寺,亦称白石庵。李氏兄弟寄居寺读书中数年,后来都科场成名。李氏兄弟离寺后,将自己所有的九千多卷书留在寺中,供后来者阅读。当时印刷困难,交通不便,山中能有这样丰富的藏书十分难得。为了纪念李氏兄弟的慷慨赠书,人们遂将白石寺改名为“李氏山房”。

       李常好友苏东坡赞赏李氏兄弟的行为,为之写下《李氏山房藏书记》。李常之妹、黄庭坚姨母李崇德,是宋代有名的女画家与音乐家,她的“三墨竹图”,也藏在李氏山房的钟楼上。

       丰富的藏书使“李氏山房”成了宋代庐山最大的图书馆,后世文人墨客纷纷慕名造访,王十朋、张孝祥、朱熹、李梦阳等名流还为之吟歌赋诗。可惜李常逝后不久,北宋灭亡(1127年),江南也屡遭兵燹,“山房”虽在,但已经没有藏书。南宋状元王十朋在《游楞枷院》中感慨嘘唏:

       “藏书阁在已无书,

       山色依然满旧居;

       留得妇人‘三墨竹’,

       金钟声里尚扶疏。”

       近代的“庐山图书馆”位于牯岭东谷,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与“传习学舍”、“大礼堂”,当时并称“三大建筑”。图书馆于1933年夏天筹划,次年8月动工,1935年7月落成。8月5日举行落成典礼,时任江西省主席的熊式辉和“中央军校教育长”张治中先生共同主持典礼。图书馆向各界征求图书,很多名人和收藏家都将自己的藏书捐赠给“庐山图书馆”。如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将故宫博物院赠给他的选印《宛委别藏》(清嘉庆皇帝故宫养心殿藏书总称),全部转赠;方志学家吴宗慈将自己修《庐山志稿》时的全部参考书相赠;熊式辉将商务印书馆赠他的“万有文库”丛书转赠;北洋将领徐又铮(1880-1925年)之子徐道陵,将其父北京多达数千卷藏书捐赠……外籍人士离山后,他们的私人藏书与学校藏书以及原租界洋人的“牯岭图书馆”藏书,也多归庐山图书馆。

       短时间内,庐山图书馆就有了十万多册藏书,《庐山续志稿》称:

       “于是古今图书,琳琅满目,蔚成巨观”。

       就在庐山图书馆不断发展、将拥有更多藏书时,“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侵华。先是京沪苏杭六所学校疏散撤往庐山,学校人员借用图书馆馆舍。接着1938年武汉会战,日军攻占九江,中国军队两个保安团撤守庐山,一个团团部就设在图书馆,庐山图书自然经不住战火中的蹂躏。1939年春,日军占领庐山,图书馆被日军当做仓库,馆中藏书及设备在劫难逃。日军除了掠走珍贵版本,还常常将其他图书叠放成堆,用来试刀试枪,察看子弹与军刀的穿透力。《庐山续志稿》称:

       “原有图书,狼藉散乱,堆放满地。名贵版本,一部分运走,所余什九残缺不全……文献典籍,罹此浩劫,至堪痛心”。

抗战胜利,庐山图书馆工作渐渐恢复,藏书也在充实。接着内战开始,政权更替。1951年,庐山图书馆搬迁至河西路(书库仍在旧址)。上世纪七十年代,原馆被改作庐山博物馆。1985年,博物馆迁至“芦林一号”毛泽东别墅,原址又改为“庐山抗战博物馆”。

       “文革”中庐山全山文化单位“联合办公”,图书馆处于无专人管理的纷乱状态,藏书损毁、被窃现象不时发生,很多书籍虫蛀鼠啮,甚至遭白蚁之害。还有不少书籍因“政治”原因,实行“技术处理”(打×或撕去);更荒唐的是:“馆藏曾几易其地,成千上万宝贵的图书被一些粗劣的草绳捆着,拖来拽去,图书卡片沿途散失,四处飘散”……1970年,图书馆重又独立出来,至1976年后,工作才渐渐恢复正常,但损失已难以估量。

       1992年,庐山图书馆新馆落成,即今天的河东路1号。面积虽然比不上三十年代的图书馆,但仍藏有古籍图书近6万册,善本5200册,还有外文原版图书36000册,以及众多的珍贵资料……这些藏书及史料,尤其是古籍善本,是九江一般图书馆难以比拟的。

       庐山图书馆还留住不少名人的身影,许多名流学者,或赠书,或来馆借阅藏书。著名翻译家傅雷就曾将自己的译著与著作相赠;档案学家朱士嘉及其他天文学家编辑中国古代天文资料时,曾来馆寻求帮助;武汉地质学院专家借阅过馆藏李四光手绘的“庐山地质图”;唐弢、吕叔湘等学者为鲁迅研究,来山查阅馆藏资料;国民党将领蔡省三特赦后写回忆录,也来馆查找书报;外交部、邮电部、旅游部、电影制片厂等部门都曾来图书馆查阅资料……

       图书馆本是收藏书籍、资料供人阅览的机构,但庐山图书馆却与国家大事有缘:1937年7月,“庐山谈话会”在这里召开,全国各党派、民主团体和各界人士在此汇聚,沟通朝野共识,共商抗敌大计;蒋介石在这里发表了有名的《抗战宣言》;1938年5月“全国妇女庐山谈话会”也在此召开,团长邓颖超率中共代表团赴会。

       毛泽东也与庐山图书馆有缘,他三次上山,都曾借阅图书馆的藏书:如吴宗慈的《庐山志》和《庐山续志稿》、《昭明文选》、《元人小令集》,以及二十卷本《鲁迅全集》(1948年版)。

       庐山图书馆还收藏的资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记忆。美国人查德门夫人1937年生于庐山,1951年回国,在庐山生活了14年。2002年,她故地重游,在庐山图书馆竟找到自己童年时在庐山上课的小学课本,还有她母亲签名用过的图书《圣歌》……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机遇,使庐山图书馆闪烁着诱人的光环。

       古时候公、私藏书的地方有多种名称:室、阁、观、库、楼、堂、台、房……宁波“天一阁”就是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中国最早的藏书处不知始于何时?中唐(785-850年)的丽正书院与集贤殿书院,据说是中国最早的书院,实际上就是宫廷图书馆。

       “图书馆”是外来名称,“图书馆”之名最早在中国出现,是1907年南京的“江南图书馆”(一说为1909年的“京师图书馆”)。

       民国时期江西图书馆事业发展,得益于鲁迅先生的好友许寿裳。1917年至1921年,许寿裳曾任江西首任教育厅长,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他“大力开发社会教育,设立地方的博物馆、图书馆”。1921年白鹿洞书院的图书馆,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设立的,可惜不久失火被焚。

       当年(835年),白居易将他的《白氏文集》存放于东林寺时,曾在《东林寺白氏文集记》中托付寺僧,如何处理他的书:

       “请本寺长老及主藏僧,依远公文集例,不借外客,不出寺门”。

       近代庐山北麓谭家畈村的李盛铎,为光绪十五年(1889年)榜眼,也是近代颇负盛名的藏书家。然而,他的藏书楼“木犀轩"”,一般人是无缘一进的。

        相比于唐白居易与近代李盛铎,宋代李常兄弟的“李氏山房”本也是私人藏书处,但李氏兄弟却将它向众人开放,变成了公共图书馆。苏东坡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感慨:

       (山房)“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因此可以说:“李氏山房”,是庐山,或许也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

       千年过去,五老峰下“李氏山房”的藏书早已灰飞烟灭,苏东坡题写的“李氏山房”石碑也不知何处,但它却是庐山历史上抹不去的章节。楞枷(白石)院的僧房、书阁、钟楼虽毁,可遗址尚存,它紧邻上世纪三十年代修筑的通往“南山卡”的山道。道旁那株见证了“李氏山房”兴衰的千年银杏仍在,依然高大挺拔,枝繁叶茂,青翠如盖,让人感慨、嘘唏、惆怅。

       我到过河东路1号庐山图书馆,也去过已成为“抗战博物馆”的旧馆。尽管没有进“庐山图书馆”阅览过馆藏书报,但我认识徐效刚、李朝勇两位馆长,还有在此工作过的学者罗时叙、陈岌先生。

       典籍寂寂,故纸无声,但图书馆担负着传播文化、延续民族根脉的使命。我在山下星子小城里长大,少时只是在县文化馆的阅览室阅读书刊杂志,上大学后在学校图书馆借阅书刊。可这两处图书馆都远远比不上庐山图书馆馆藏的丰富与历史的深厚,因而我对她油然生出一份敬意。

       藏书家中国在历史上层出不穷,但能像北宋李常兄弟那样,将自己的藏书向社会慷慨开放,只是到近、现代才出现,如张元济、邵章、刘承干等。这些藏书家均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鉴赏典籍的能力,他们精于校勘、考证、辨伪,且精通目录、版本、校雠之学。一般的图书工作者也许很难达到这些藏书家一样的学养,但作为图书工作者,他们大都刻苦努力,增添自己的文化修养,以及采编、借阅、管理、保管等诸方面的能力。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是保存和赓(gēng)续中华文脉的神圣事业。

       庐山图书馆连续六届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一级图书馆”,也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是庐山图书馆几代图书工作者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令人欣喜的是:由于在图书馆长期的文化浸染与个人的辛勤耕耘,不少图书馆人也成了文史领域内学有专长的学者,我认识的徐、李、罗、陈几位就是。徐效刚先生的《庐山典籍史》,已经成为很多图书馆与文史爱好者私人收藏的典籍。

       随着庐山行政区划的改变,这座著名的图书馆,却面临着发展的遗憾与困境。本来山上山下合并,初衷是为了发展旅游与守护历史文化,但现实有时却不免有悖于初衷,甚至适得其反:因体制上讲级别,山下山上图书馆是有级差面的,有关部门很难处理好这级别不对称的两座图书馆。以“海内书院第一”闻名的白鹿洞书院,也同样陷于这种尴尬,不知可有解难之道?

       消失的“李氏山房”和后起的“庐山图书馆”,连同众多的寺院、道观、书院一起,给庐山留下了丰厚的人文积淀。这座人文圣山的飞瀑流云,泉石烟霞,以及良好的文化生态,将永远吸引着天下千里宾朋、万国衣冠。

不如做自己的宇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本站法律顾问:易胜华律师|手机版|小黑屋| 尚庐山(原星子网)

备案报警 赣公网安备 36042702000120号

备案报警

Powered by Discuz! X3.4( 赣ICP备16012230号-1 )

公司名称: 庐山市尚庐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南康镇天湖壹号5号楼C-201至C-206店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