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尚庐山(原星子网)

查看: 1484|回复: 2
收起左侧

小议陶渊明的立体情感世界

[复制链接]

3

主题

4

帖子

59

星币

新人报到

Rank: 1

积分
8
发表于 2012-2-8 15: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西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111111.jpg

【摘 要】陶渊明在众多读者心中,是位静穆的、悠闲的世外桃源里的隐士。然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靖节先生,实际上有着复杂的立体情感世界。探讨陶渊明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对于认识这位伟大诗人的真面目,以及理解他田园诗的深层意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陶渊明;立体;情感
在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那些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的文人们,同时也有着深刻的绝望和悲哀;他们为诗为文为人不媚时媚世,而是寻求真理,启示后人。他们的作品也将我们带入一个个立体的情感世界中,向我们揭示着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在这个世界中,陶渊明格外引人注目。
陶渊明,生活于魏晋时期,彼时老庄思想引领风骚。于是他崇尚个性的自由,淡泊功名富贵,摆脱了现实的功利目的和政治伦理的束缚。言为心声,陶渊明的 文章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作,而不是为了表达伦理道德教化而作。既无求荣之心,更无世俗的功利之虑,彻底摆脱了诗教说的束缚,只是把个性鲜明 的本我,完全地袒露在读者面前。正因为其作文不矫揉造作,故其抒发忧喜悲欢都能出于自然天性,有欢乐就尽情倾吐,有穷愁也不加掩饰,真切地流露,追寻真情 至性的天然风格。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雕饰,一切如实说来,率真而又自然。他的一生,有悲有痛也有真,组合而成了一曲起伏的歌,给我 们呈现出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
一、仕与隐的悲
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仕,四十一岁归田,共十三年,仕与隐的矛盾贯穿始终。“学而优则仕”,陶渊明在他诗中充分显示了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抱着“大济苍生”济世的愿望,陶渊明于二十九岁出来做了“州祭酒”的小官,却因为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最终“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萧统《陶渊明传》)。后来他又至桓玄手下做事。上任不久,仕桓玄有悔恨之意,感到厌倦与痛苦。在这种思想下,陶渊明又归隐了。这两次出仕的不顺,陶渊明并没有心灰意冷,他济世的志向仍有增无减。这时刘裕正在招兵买马,他便又做了刘裕的参军。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无辜,徇私重用这些黑暗现象,他感到非常失望。仕与隐的矛盾又出现了,他认为仕宦之途束缚了自己,又再次走向田园。
陶渊明的最后一次出仕,是被生活所困。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虽然在位只有八十余日,这种压抑的生活,对于陶渊明来说,的确是太痛苦了,加之督邮的到来,让他为五斗米折腰,这就使堆积在他心中的愤怒爆发了,“陶渊明的归隐,是一个不肯同流合污的正直文人自觉地与腐朽堕落的上层统治阶级的彻底决裂,是为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而作出的激烈反抗。
从青少年时代的“猛志逸四海”,到中年时期的“有志不获骋”,再到老年的“猛志固常在”,一种济世的热情贯穿着陶渊明的一生,无奈他生不逢时,仕而不能,隐而不甘。仕与隐的矛盾冲突正是他一生“悲歌”的情感渊源。
二、贫与病的痛
经历了仕与隐的几番周折,最终归居田园,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 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变得 困难。如遇灾年,到了“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的境地,他虽不怨天,但是儿子们年幼而饥寒,他感觉良心有愧。
穷还不算,他一生很少不在病中,诗集之中多有忧生之嗟,可见迟暮之感与生死之虑时常在渊明心中盘旋。如此惨淡困顿的生活已令人十分难堪, 饱读诗书 的陶渊明老来竟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这是何等的落拓!一生嗜酒如命,老来却时常“乏斟”,这又是怎样的折磨!更有甚者,“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 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平淡无奇的诗句,生动逼真地将一个贫士进退维谷、羞愧难堪的处境及其复杂的矛盾心理真实道出。
命运坎坷的他又屡遭丧事,生死离别的沉痛打击一次又一次地向他袭来。陶幼年丧父,“重罹天罚”又相继而至,母亲也早早地离他而去。再及“始室丧其 偏”,刚入三十而有室,无奈相濡以沫的妻子又撇下幼子撒手人寰!更何堪与渊明相处甚洽的胞妹、情同手足的从弟敬远、仲德也匆匆先他而逝!他怎能不“情恻恻 以摧心,泪愍愍而盈眼”!他的《祭从弟敬远文》、《祭程氏妹文》无不饱含着他对坎坷命运的唏嘘,可谓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
三、温与静的真
陶渊明不同于佯狂避世的阮籍,不同于锋芒毕露的嵇康。他更像一泓温泉,即便内里温热动荡,表面总是平静安逸的。正是人间自然至醇真情的滋养,使得陶渊明痛苦的一生洋溢着温暖,散发着温情。
陶渊明的个性正如他自己所说:“性刚才拙,多与物忤”(《与子俨疏》)。他看不惯世俗社会中虚伪狡诈、阿谀奉迎,不愿与官场士大夫同流合污。再加之 他长期隐居于偏僻农村,交游不广,很多时候,他都饱尝着孤独和寂寞。对于为数不多的几位友人对他们的感情是真挚诚恳的。“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和 郭主薄》)抒写了他焦急、盼望友人来信而不得的失意惆怅之心情。“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与殷晋安别》)表现了他携友人同游的欢愉与豪爽。“脱有经 过便,念来存故人”(同上)殷切之语,表明诗人对友人的无限眷恋和依依不舍之情。
陶渊明除了时断时续地做了几年官外,其余大半生居住在农村。他亲身参加了农耕,不仅体会到了耕作的辛苦,也和周围邻居建立了和睦融洽的感情。《移 居》其二中写道:“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全诗以自在之笔写自得之乐,将 日常生活中邻里过往的琐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过门招饮,可见其性情直率;闲时相思,才见其情意的深挚;披衣而起、言笑无厌则表明其情意的无拘与淳厚!诗人 用清新、朴实的文辞,将自己最真挚、最美好的内在感情倾注于笔端,将纯朴的邻里情谊写到极至,将无一丝虚伪和矫饰的自然之乐倾泻无余。
陶渊明的诗不求丽而自丽,不求深而自深,向读者真实、朴素地宣泄他仕隐矛盾冲突中,不幸命运打击下慷慨而悲怆的感情。他对田园自然至真至纯感情的抒发,犹如一股潺潺的清泉,舒缓而温情,千百年来流淌在的读者心中。

参考文献:
[1]钟优民.《陶渊明论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发表于 2012-2-8 16: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发表于 2012-2-8 16: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太深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本站法律顾问:易胜华律师|手机版|小黑屋| 尚庐山(原星子网)

备案报警 赣公网安备 36042702000120号

备案报警

Powered by Discuz! X3.4( 赣ICP备16012230号-1 )

公司名称: 庐山市尚庐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南康镇天湖壹号5号楼C-201至C-206店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