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构建大思想24
张保中
第二篇 新超验认识论
4 俯瞰形而上学迷局
形而上学是一座重峦叠嶂的大山,是一座雄伟庄严的宫殿,人们大多认为,只能瞻仰它,不可能俯瞰它。但是,其中都是文化和哲学的巨人,都很乐意让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而且,我们还有一位亦人亦神的老子,为我们在形而上学之外构建了一座哲学的参天巨峰,所以,我们有幸能够登上哲学的高峰俯瞰它。假如一旦走进去,往往会被其中某一种学说陶醉而拜倒在它脚下,所以,应当而且必须是俯瞰它。
形而上学,令人心醉而又心碎,因为它使人迷惘,在众人拒斥的声浪中,它似乎已经声名狼藉。但是,明白人都清楚,哲学离不开它,没有了它,也就没有了哲学的历史和哲学自身。
伟大的哲学宗师康德说:“形而上学却是本来的、真正的哲学。”他又说:“我受命运的指示而爱上了形而上学,尽管它对我很少有所帮助。”其中的苦涩难以理解。纵观康德一生,真的是为形而上学误入歧途而痛心疾首,为拯救形而上学而矢志不渝,对形而上学的关爱又溢于言表。
然而,黑格尔又依其辩证法将形而上学消解了,因为黑格尔认为,在现实世界和本体世界之间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形而上学只是一个被错误界定的思想领域。黑格尔的辩证法到了马克思之后,得到了传播。
在形而上学诞生至今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无数的哲学家为之倾倒,也有无数的哲学家拒斥它批判它,至今,终于形成了一个幽深难解的迷局。
首先,形而上学究竟是什么?这是哲学界的一个争论不休的又混乱如麻的难题。
形而上学被亚里士多德正式提出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的著名著作《形而上学》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无论拒斥它的人们还是敬仰它的人们,都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它。
亚里士多德清楚的阐明了形而上学的定义:“形而上学是这样的学科,它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按其本性来说属于存在的属性。”作为形而上学家的笛卡尔曾说形而上学是哲学大树的根。历代的哲学大师们为形而上学下的定义到是基本统一的,但是,对它的理解却大相径庭。
海德格尔的名言:“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被哲学家们视为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和最原始的问题。这句话使形而上学成为晦涩玄奥的词汇,即使哲学中人也很难理解。
在康德之后,这样的观念似乎已经被公认,即形而上学有三种不同的本体论: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形象地展现了对形而上学的认识的分歧。
形而上学究竟是什么?是一个至今还没有搞明白的问题,否则,就不会出现迷局,出现混乱局面,出现一浪高过一浪的拒斥声。
要想弄清楚形而上学究竟是什么,必须追溯到古希腊哲学。
古希腊哲学自从埃利亚派(塞诺芬尼,巴门尼德)之后,就努力区分感性的领域和理性的、真理的领域,主要从认识论上区分,因而是同一个世界个别性和整体性、现象和本质的区分,应当注意的是,这里已经出现了二元论的曙光和萌芽。而到了苏格拉底之后,则表现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倾向,即通过为变动不局的万物寻求定义而得到一些永恒不变的逻各斯,这些逻各斯至少在自己的领域内与这个世界的事物及“多”(多变的)是完全不同的“一”(不变的,永恒的),它们就是人的反思的认识所真正要寻求的另一种更高级的认识对象,伯拉图的理念就是在他的老师的这种思想上提出来的,并由此建立了他的精神哲学。
伯拉图的理念是什么?他认为,世界可以分为可以感知的世界(虚幻世界)和理念世界(真实世界)两个世界,而前者不过是后者的幻象,如同影子与实物的关系一样,而理性思考(类似于回忆)便是连接着两个世界的桥梁。
伯拉图有一句名言:“画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观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留存下来了。”人们往往十分赞赏伯拉图的三喻,即日喻、线喻和洞喻,其实,这个沙子的比喻更鲜明更深刻。
伯拉图还说:“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根据的实在。”其中清楚地显示了在伯拉图的思想中对元存在的二元认识,所以说,伯拉图的理念论中闪烁着二元论哲学的光辉,伯拉图的灵魂之眼已经窥见了二元存在,而且很明显,伯拉图的二元论已经接近了宇宙(自然)本体存在的二元论。可惜,它没有在元存在问题上继续深入地探索下去,而是继承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思想,崇信灵魂的存在,于是,走向精神哲学中了。这也就是西方哲学家和文化当中深沉的宗教情结的主要起源,但是,无论如何,伯拉图的二元论思想是任何人否定不了的。
作为中国人,由于文化基因中没有那么多的宗教情结,加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宗教彻底的批判的影响,所以,对西方文化中浓厚的宗教意识是难以理解的。所以,在这里,往往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伯拉图的哲学道路走向了精神哲学是错误的。这里需要特别给与纠正的是,一方面要理解古人,作为哲学的开创者是很不容易的,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何况当时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尚未诞生。更重要的是,哲学家们所要探索的并不是科学的问题,而是比之更艰深更抽象的真、善、美问题,因为,科学,虽然能够使人聪明,却无法为人生提供意义,科学,即便在今天,也只能解决真与假的问题,对善与恶、美与丑的问题却无能为力。而且,在人类的历史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和几乎全人类社会中,都相信灵魂和神仙上帝的存在,并且,以此产生了宗教信仰,不能不正视的是,多种宗教信仰至今仍然构成了人类社会文化的主流。
在中国,虽然文化的主流是伏羲到老子的哲学和孔子创建的儒学,其中对鬼神敬而远之,但对宗教的传播是缺乏抵抗能力的,而且,其中也产生了道教,孔夫子也成为圣人,在理想化中几乎被神化了,其他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是人类共同具有的幻想功能和宗教情结,只不过有浓郁程度的差别罢了。
理解这一点特别重要,否则就不可能理解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也不可能理解其他宗教文化。
伯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批判了他的老师的理念论,而且认为,理念不能在具体事物之外独立的存在。这是西方哲学历史上一次最重要的转向。
亚里士多德在批判理念的同时,提出了“形式”和“原因”说,简单的可以及解释为,是一物的“内伏的因”或者“其所是的是”。他的一个简单的比喻是,人是形式,人的骨肉则不是。除此之外,我们很难用简约的语言和方法解释它。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和“原因”观念,是西方哲学家们一直尊崇的理论,在他以后的两千多年里,欧洲几乎所有的哲学家的理论都没有超越它所蕴含的基本观念。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一元论的,因为,他的“形式”和“原因”是在万物之中的。在他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多种哲学派别将思维和存在、本质和现象放在一体中,尽管孰先孰后的问题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争论),但是,站在高处俯瞰它们,在一元论这个问题上,都没有越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的雷池。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悖论:既是如果否定伯拉图的理念是在事物之外独立的存在,他的形式和原因是在事物之中内伏着的话,那么,他的这个比喻,“人是形式,人的骨肉则不是。”则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即二元存在的理解,否则,与中国古代“白马非马”的辩解一样的。
笛卡尔和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分水岭,他们实际上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一元论哲学思想,回归到伯拉图的二元论并且大大发展了他,其中还有巨大的差异。
笛卡尔哲学被称为唯理论,他认为:感觉是会欺骗我们的,是不可靠的,只有理性知识是可靠的。最坚实可靠的,无可怀疑的出发点是,我思故我在。从这里理解“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才可能是深刻的。笛卡尔是以直觉和演绎获得理性知识的。他最终像他的前人一样走到上帝那里去了:“我由之而体会到一个至高无上的、永恒的、无限的、不变的、全知的、全能的,上帝的那个概念。”
笛卡尔是一个全能型的大师,他在哲学领域的成就被称为近代西方哲学的宗师,他在数学领域创建的解析几何等已经是所有人的必修课,其他科学方面的成就也很辉煌。为什么他会信奉上帝呢?这是中国人不可理解的。其实,对于笛卡尔来说,他的怀疑论,即人们称谓的“笛卡尔式的怀疑”是它的哲学思想的核心,而且,他只相信我在和我思,这是他的思想的出发点,具有这样思想的哲人,会真正的信奉上帝,这是难以使人相信的。所以我们认为,笛卡尔心中的上帝,是对二元存在的一种深刻的但又不够清晰的感悟。
在人类文化的历史上,宗教对社会和文化的贡献是难以替代的,基督教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欧洲哲学所无能为力的,而且,也对民主文化和政治的创建做出了历史的贡献,追究它的成因,可以说,上帝的偶像是西方哲学家们一代又一代为缔造社会秩序的社会责任心凝聚而成的,就象中华文化中的三纲五常一样,笛卡尔心中的上帝很可能也是这样产生的。没有社会责任心就不可能成为哲学家,也不可能受到人们的尊重。
康德是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宗师,是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形而上学的研究结果受到近现代哲学家普遍的尊重。在他所著的《形而上学导论》中,有这么几段话:“人类精神一劳永逸地放弃形而上学研究,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不能采取的,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形而上学。”“形而上学这一概念本身就说明它不能是经验的,形而上学知识的原理(不仅包括公理,也包括基本概念)因而一定不是来自经验的,因为它必须不是形而下(物理学)的知识,而是形而上的知识,也就是经验以外的知识。所以,它是先天知识。”“形而上学不仅整个必须是科学,而且在它的每一部分上,也都必须是科学,否则,它就是么也不是。”他的这些话,除了关于先天知识之外,我们都是赞同的。
康德哲学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可知论,即他所指的不可知的物自体,可能来自亚里士多德的这样的认识:“人类应安分于人间的知识,不宜上窥天机。”又是对它的否定和发展。
康德的三大批判是近现代哲学的经典,它批判了思辨的形而上学,因而宣判了宇宙本体论的死刑,被他改造和重建了的形而上学,是以人类精神领域先天原理为主要内容的形而上学,是对范畴本体论的深化和发展。
从以上可以领悟到,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的形而上学,基本上都属于范畴本体论的形而上学,属于认识论的范畴。
完全否定形而上学的只有黑格尔,因为在它的辩证法中,质和量是可以互变的,这样,无论如何也就成了一元论了,所以,他用辩证法同康德的形而上学对抗。
以后以及至今西方哲学包括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以上哲学衍生出来的分支。
在康德之后,形而上学被区分为三种不同的本体论,一种是宇宙本体论,指的是宇宙是什么;另一种是范畴本体论,指的是人何以能够思议和言说这个世界;还有一种是意义本体论,指的是人为什么而存在。而且比较一致地认为:真正为科学理性所不容的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转化为科学,意义本体论的探索和建构,实则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反思和追问。这样的认识已经几乎成为当今哲学界的共识。
我们在此斗胆发问:没有宇宙本体论的形而上学,范畴本体论的形而上学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苗,换言之,没有宇宙本体的二元存在,认识本体的二元存在从何而来?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转化”为科学,如此不科学不准确的语言,更使人如堕五里雾中。正是因为如此,康德虽然被尊为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宗师,但是,对他的批判和否定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如果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权威是不可否定的,那么,苏格拉底和伯拉图的权威就可以否定吗?他们在二元存在上的分歧是重大的、原则性的分歧。
在他们之后,科学和人类社会都得到了跨越式的飞速发展,人类拥有的知识已经大大超越了前人,可以并且应当重新反思历史的争论和结论,为新的超越积蓄力量。
能够俯瞰它,就能破解它,这是下文。
E-mail:zbz456654@sina.com
2007.9.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