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 发表于 2019-4-4 10:22:41

清明的习俗

清明的习俗孙崇平2019年4月4日辰时         一、前言   这几天,抽空写了“吃”清明与“挂纸”等与清明相关的习俗文章。朋友画笔建议合为一体,称作“清明的习俗”;梅花也说不要太散了,可以把与清明有关的东西写在一起。想想也是的,这样大家看起来方便些。于是,将“吃”清明与“挂纸”二篇稿子与新写的稿子合为一篇,正式取名“清明的习俗”。      二、清明习俗的方式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也是行清墓祭的好时候。不过清明的主题,主要是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祭祀的方式一般按祭祀场所来分。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遥祭。以墓祭最为普遍的:是清明祭祀的特色,被称为扫墓,是主要采取的祭扫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的工作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还有“吃”清明的习俗。三、“吃”清明说起“吃”清明,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大致是:正清明这天,全族的人凑钱购物、聚在一起做饭吃。其实,最早的“吃”清明是另有原委的。记得祖母生前多次说过“吃”清明的事,家父也谈起过。   有一年清明,某家清明节上坟祭祀祖先时,不小心引发火灾,幸好村庄上的人都赶去帮忙救火,没有造成多少损失;为了答谢乡亲帮忙救火之情,事家当时大摆宴席,款待乡亲,好不热闹。   俗话说的好:有样照样,无样照世上。有了此次开头,便有了更多的后来者。也不知历经了多少年代,大摆宴席答谢乡亲帮忙救火之情,被定义为“吃”清明。   由于“吃”清明很是热闹,本来大家都要吃饭,有头脸的人开始出钱出物,吆喝乡亲们清明节聚在一起吃饭、开心。演变至今,“吃”清明成了现在的大家凑份子,正清明聚在一起吃饭、热闹一翻。                                                         四、“挂纸”      “挂纸”是扫墓的俗称,又叫“压纸”,就是替祖先修理房子的意思。“挂纸”也就是前面说到的墓祭,一般是清明时节才这样做。   “挂纸”缘于客家人的传承,客家话“纸”与“祖”同音,挂纸寓意“挂祖”,言语之白,直接寄托对先人的哀思。祭祀毕,人虽离场,但墓纸仍挂,风在吹,纸在飘,挂纸尽显子孙孝。   “挂纸”所用的“墓纸”是长方形的,颜色有黄、白及五色三种;现在,大都仅用“草纸”替代来;“挂纸”用“纸”要先裁成“四方(接近正方形)”形状,旋转为“波纹状”,称作“墓纸”,以叫“纸钱”,“挂纸”时用。                                                          通常挂纸之前,先将坟前清理干净,燃放一挂爆竹,意思是告之先人,有子孙前来看望他(她),给他(她)带来了吃的、喝的、用的、还有钱。接着清除坟上与坟周围的树枝、野草,再将墓纸三张一叠,分别于墓头上的中间、左边、右边各放一叠,再用小石块分别压好(现在有放鲜花、或花圈、或花篮于墓头的)。这三叠“墓纸”,来年清明时依旧在墓头,意为子孙发达、前程远大。       第二步是在墓碑贡上饭、肉,将筷子插在饭中、或放在肉碗上,拿出二个酒盅摆在饭、肉旁,分别倒入酒、茶。       此时,带去所有的贡品一一贡上。       一般这时,长辈一般会开始讲述先祖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讲述先祖与邻里乡亲互相帮助的事迹,教导后辈们应缅怀先祖的恩德,同时,让后辈从墓碑镌刻中认识自已的辈分与源流,激励后辈奋发向上,光宗耀祖。   第三步是在墓碑的右边(祭扫者的右手边)烧上一堆积“波纹状”的“纸钱”(一直有人时不时的添加纸钱,烧着),插上几烛点燃的香。       一直有人时不时的添加纸钱烧着,燃着香,意为香火旺盛。   第四步是用柴刀砍去坟墓周边的柴草,用锄头修整坟墓边的排水沟,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待坟墓“焕然一新”,将墓纸三张一叠挂(放)满坟上,用墓旁的“后土”(就是土地神)洒在墓纸上(防止风吹掉:传说风是强盗雨是贼,培上新土防止强盗来抢),意为“皇天后土”在上,请土地神为证,帮忙看护,防(风)盗、防(雨)贼偷。   这一步骤很关键,也很重要。首先,挂纸可以是象征着子孙一年一度为祖先的居处所添的新瓦,也可以具有识别的作用。到了清明节,凡是墓头有墓纸的,就表示这座坟有子孙来祭扫,如果没有的,就是没人祭拜的孤坟了。“挂纸”之后,还要准备简单的供品来祭墓、烧纸钱,这样才算是完成了“挂纸”的仪式。再者,为坟墓培上新土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      第五步是祭祀者(一般)按辈分、按年龄,依次持香躬拜(俗称唱喏),随后上香烧纸钱。即:   敬香、作揖、下跪、叩头,将酒、茶洒向墓碑上(意为请先人喝酒喝茶),嘴里时不时的唸叨着:“谁谁今天来看你”、你“保佑某某平安”、“保佑某某身体健康”、“保佑某某升学”、“保佑某某顺心如意”、“谁谁什么什么时候再来看你”等等。   第六步是临走时,再燃放一挂爆竹与先人告别……   临走前,年长者将酒、茶洒向墓碑上,嘴里唸叨着,在燃放鞭炮的“啪啪啪”声中,返回。   这时燃放鞭炮是有讲究的,一般用大一点的鞭炮。因为,鞭炮“啪啪啪”,响得越久就昭示后人越发达,前程更远大。      五、祠堂祭      说到祠堂祭,就要先说说祠堂了。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   每个祠堂都会有本宗族的祖先或是先贤的牌位。因为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经过祭祀仪式后可以附于神主牌位之上。所谓牌位就是一种嵌在木座上的长方形小木牌,有的白底黑字,有的红底黄(金)字,上面写着某某祖先的名讳、生卒年月、原配继配姓氏、子、孙、曾孙名字,每一对祖先一块.它被认为是始终活着的祖先。族中人每逢清明、端 午、重阳等节日都会定期去祠堂祭祀、供奉自己的祖先,有的也会在办理红白事或是族中大事的时候来祭祀祖先。       当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古人认为祭祀乃“国之大事”,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务在孝敬,以尽报本之诚,十分讲究祭祀气氛的庄重肃穆。      祭祀三日前洒扫桐堂,铺设洁净,以照诚敬。族众于祭日的清晨务必风雨毕集,不少宗族禁止妇女孩童人祠与祭。      祭祀开始,族众应依照辈分列队。   祭礼:各祠堂有所不同,有的规定为:祭筵一席,杯筷十二双,熟香半斤,半通烛一对,四两烛一对。茶食十六 色,荤肴十碗.小食十六色,三牲一副,高藁五柱,果盒一具,蒸卷五碗, 小馒头五碗,总饭二碗,风糕五碗,大馒头二碗。茶汤各十二盏,锡箔六 块,楮帛十提,千香三股,百鞭一串,双声廿个,鼓手五名,极尽铺张.祭祀隆重。祭祀时.主祭一人,长抱马褂。襄祭二人,立于左右。诵(即今司仪):众向前走三步,揖、跪。呼: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襄祭持酒爵给主祭.主祭放于案,立于左右。      通过祠堂祭祀,使后人常瞻仰先祖仪容,唤起家族团结。      简言之,通过祠堂祭表明某人认同自己作为某祖先的后代,继承和领受着祖先的血脉、事业和教化,从而明确自己生活的历史基础,并承担着把祖先的传统发扬光大,并不断创新,以致光宗耀祖的责任。   通过祭祀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形成和维系宗族制度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在精神上维系和延续与神灵和祖先关系的宗教礼仪形式,表达的“敬天法祖”,构成了华夏人民建构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维度。      到了清明扫墓时,要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现在,不少地方的祠堂祭已经简单化了,甚至演变成了“吃”清明。不过,“吃”清明不同的是:正清明这天上午,大家用事先按男丁人数凑钱买菜(极少购物,甚至不购物),妇女们做饭(有叫一条龙餐桌的),中午热闹聚餐,也没有什么仪式;下午各去自己家的墓地祭扫。       六、遥祭      遥祭,是指人们不在家乡时对祖先进行的一种祭祀方式。通常是人们家在外地,或工作在外地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外地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进行祭祀。要比墓祭简单的多。不过,程序还是不能少,有些东西还是要购置的。      (一)遥祭前的准备   把肉切成大方块涮好放在碗里,把饭煮熟盛入碗中,及酒、茶、盅、筷、香、爆竹等,与裁成方块的草纸旋转匀(称为“纸钱”),一并放入篮子里。将一部分“纸钱”装入称事先准备的用通往冥间包裹的袋子里,封好袋口,在包裹上写上已故亲人的地址、姓名、称呼,寄包裹人名姓;遥祭时与“纸钱”一同烧,俗称烧“包伙”。   (二)遥祭开始      在事先选好的地方,把遥祭用品放好:      第一步,将遥祭场所清理干净,燃放一挂爆竹,意思是告之先人,有子孙前来他(她)遥祭,将给他(她)带去了吃的、喝的、用的、还有钱。      第二步,将饭、肉贡于遥祭场所,将筷子插在饭中、或放在肉碗上,拿出二个酒盅摆在饭、肉旁,分别倒入酒、茶。      此时,带去其他的贡品一并贡上,一般多为水果。第三步,在祭扫者的右手边烧上一堆的“纸钱”,插上几烛点燃的香。       此时要时不时的添加纸钱烧着,燃着香,意为香火旺盛。                                                                  第四步,烧“包伙”。   这一步骤比较关键,也很重要。首先,把“包裹”拿出来,放在燃烧的“纸钱”堆上烧;还有烧房子、车、电视机、手机、电脑等等各种纸扎的。意思是:邮寄“包裹”。后人通过这一方式,把“钱”、“物”邮寄先人,让先人在那一边能够吃的好、住的好、过的好。      第五步,祭祀者持香躬拜(俗称唱喏)。即:   敬香、作揖、下跪、叩头,将酒、茶洒在遥祭场所上,嘴里时不时的唸叨着:“谁谁因某某事情不能回去看你,只好在某某地方祭拜,乞求你原谅”、“谁谁什么时候有空了,一定回去看你”、你“保佑某某平安”、“保佑某某身体健康”、“保佑某某升学”、“保佑某某顺心如意”等等。   第六步,遥祭结束时,再燃放一挂爆竹与先人告别……   这里再次将酒、茶洒在遥祭场所上,嘴里一边唸叨着,一边用手将饭、肉扣在遥祭场所,水果也留在那。然后,祭祀者点燃鞭炮,在燃放鞭炮的“啪啪啪”声中返回。

踏雪寻梅 发表于 2019-4-10 08:21:17

小鱼 发表于 2019-4-9 09:53
这些老习俗,渐渐的被时间黏住了。

是的,黏住了!

莫须有 发表于 2019-4-9 09:53:24

这些老习俗,渐渐的被时间黏住了。

踏雪寻梅 发表于 2019-4-8 22:04:12

{:11_477:}

踏雪寻梅 发表于 2019-4-4 22:09:57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卖过清明花不值得提,值得说的是:买竹买纸买扎丝,裁纸折纸卷纸粘纸,动手做清明花卖,做了好几年了。

算算,是二十好几年前的事了。

踏雪寻梅 发表于 2019-4-4 21:53:59

度日如秒 发表于 2019-4-4 20:36
踏爷什么都懂

谈不上什么懂与不懂的,亲身经历而已。

度日如秒 发表于 2019-4-4 20:36:31

踏爷什么都懂

踏雪寻梅 发表于 2019-4-4 10:42:38

小卿 发表于 2019-4-4 10:36
踏爷写的好,很齐全!

谢谢!:victory:主要是有所经历

小卿 发表于 2019-4-4 10:36:50

踏爷写的好,很齐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