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校《南康府志》小记
本帖最后由 陈林森 于 2012-2-28 19:07 编辑点校《南康府志》小记
陈林森
今年我接受了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交给我的一项任务,就是参与点校《南康府志》。明清设南康府,清代南康府辖星子、都昌、建昌(今江西省永修县)、安义(今属宜春市)共4县,府治设星子县城。据了解,同治版《星子县志》上世纪80年代末有徐新杰点校本出版,但《南康府志》点校本则阙如。我们得到的是台湾电子版,是同治版《南康府志》古刻本的影印件,我们的任务不仅要断句标点,还要遇上字迹模糊不清的困难。标点古籍,虽然不是原创,但学术含量高,非有深厚的功底不可。当然我们的工作主要是“点”,不涉及不同版本的校勘,但也有所谓“内校”,即根据上下文进行校订。断句、标点是基本的工作,还有大量的繁体、异体字的辨析,在工作中会牵涉不少古代文史知识、文体知识,有一些特别古雅艰深的骈体文和不常见的专门概念,阅读起来有不少障碍。自认功力不逮,此等工作宜付大学中文系研究古典文学的专家学者。而且工作量巨大,篇幅浩繁,有时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典故,都要再三思忖,反复推敲,要动用长期以来的知识积累,还需要动足脑筋,是高智商的脑力劳动。再加上资料匮乏,工具书缺欠,如遇拿不准的问题,也可以上网查询,但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可以看作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我想只能尽力而为,至少不犯“低级错误”。尽量在断句上不出现重大的舛误,至于“校”的方面(漏字、衍字、错字等处理)则尽量谨慎为之,不轻易作出判断。
如卷十六人物志宋代江万里条,节自宋史,有600多字,初校者认定有3个错字,经过仔细推敲,皆非误镌。①理宗在潜邸,尝书其姓名。几研[年]间,以舍选出身,历池州教授……②贾似道为京湖宣抚大使,以万里带[代]行宝章阁待制,为参谋官。③赠太傅益(谥)国公,加赠太师,谥文忠。以上三处,③一看便知,因下文有“谥文忠”,可知“益国公”非谥号。①涉及断句。从错误字的规律看,“研”与“年”,既非同音,亦非形似,不大可能误年为研。另,古书中不大会出现“几年间”的表述。查《宋史•江万里传》,“几研间”当上属,为“尝书其姓名几研间”,“几”前省介词“于”,这是古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几研”犹“几砚”,即几案与砚台。最难辨识的是“带行”,按今天的说法,说“代行(某职务)”似更通,但焉知古代没有“带行”的说法?我特意打电话给老同学江先生。江先生是大学文科出身,是江万里的后裔,并对江万里有研究。经他查询,“带行”非误,并告我,百度上可搜到“带行”的解释,为“带官兼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代行”。所以,江万里传中的这三个所谓的错别字,一个也不能成立。当然也有疑为错别字的。如:(周耜)常侍父官襄阳,帅臣张杓一见奇之,待以殊礼。“常”疑为“尝”。若为“常”,则与下文“一见奇之”不符。然又焉知不是通假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就有“常通尝”的解释。衍字的判定同样要谨慎。如人物志(明)郭钺条,有“辩冤抑”语,初校者以“抑”为衍字,其实“冤抑”“辩冤抑”都是古已有之的说法,“冤抑”就是冤枉、冤屈。
当然大量的问题还在断句。如陈汝秩条,“惟允为淮张所辟亲信用事声势甚重”一句,初校者断为:“惟允为淮张所辟亲信,用事声势甚重。”实乃“惟允为淮张所辟,亲信用事,声势甚重。”是说陈汝秩(字惟寅)的弟弟惟允“为淮张所辟”后,他的亲戚朋友都执掌大权,很有声威和气势。这类例子甚多,不胜枚举。
有的章节很难通透。如宋代人物李元亮(不是清代的李元亮)条,全文不过200来字,断句或许无大难,但理解起来却很困难。有没有高手可以指津乎?
李元亮,常族子,抱子(?)尚气。崇宁中在太学,蔡嶷为举录,元亮勿善也。蔡擢第,魁多士,元亮归乡。大观二年冬,复诣太学,道和州。蔡解褐,即超用,且临此邦,元亮不肯入谒。蔡自到官,即戒津吏:凡士大夫往来,必飞报。既知其来,便命驾先造,元亮喜出迎,作启往谢,其警句曰:“定馆而见长者,古所不然;轻身以先匹夫,今无此事。”蔡摘读叹赏,留宴连夕,赠以五十万钱,且致书延誉于诸公间。遂登三年贡士科。《元亮全集》不传,如人间知“昼永花落见春深”“朝雨未休还暮雨”“腊寒才过又春寒”等句,皆见《洪容斋随笔》中。(划线的句子可能断句有误。——陈按)
字面或许无大碍,局部的内容问题不大,但蔡嶷与李元亮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所读之书,还没到用时就已经少得可怜了。
(李元亮的“朝雨未休还暮雨”“腊寒才过又春寒”两句用来形容眼下的天气倒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怎么没法编辑呢? “几年间”,这里的表示坐具的“几”和表示概数的“几”(繁体作“幾”)根本不是同一个字,因为名词“几”没有繁体和异体。 “李元亮,常族字,抱子”断句是不是有问题?“抱子”应该是他的“字”。后面的“尚气”当为崇尚气节。 人醒我醉 发表于 2012-2-28 11: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李元亮,常族字,抱子”断句是不是有问题?“抱子”应该是他的“字”。后面的“尚气”当为崇尚气节。
高见 陈林森 发表于 2012-2-28 11: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高见
陈老师过奖了!臆断而已,并无佐证。
“常族”是不是历史悠久的望族? 我查了一下《中国人名大辞典》,李元亮:(宋)抱才尚气。崇宁中处太学,时蔡嶷为学录,元亮轻之。后嶷守和州,元亮犹布衣,过州不谒。嶷命驾先至其馆,元亮以启谢。嶷饷以钱五十万,且致书延誉,遂登科。
《中国人名大辞典》与《南康府志》所记出入较大。 《中国人名大辞典》,蔡嶷:(宋)开封人,字文饶。以诸生试策谀蔡京,擢第一。释褐才九月,至中书舍人。与京叙族属,尊为叔父。京命攸、翛等出见。亟云向者大误,公乃叔祖,此诸父行也,遽列拜之。后为礼部尚书,阴附权幸。事觉,贬为单州团练副使。宣和中复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喜怒徇情,任刑大惨。因强取西北戍卒犒绢,卒怒,欲杀之。逾垣走免。诏夺职归。
试译:宋嶷,宋代开封人,字文饶。以诸生身份应试,在考试的策论中奉承权相蔡京,升为第一名。脱下粗布衣服(古代制度,服饰建筑等都有森严的等级)刚九个月,就到了中书舍人之位。他与蔡京论资排辈,尊蔡京为叔父。蔡京让他的儿子蔡攸、蔡翛等出来与他相见。蔡嶷连忙说刚才尊蔡京为叔父是大错特错,说蔡京应该是自己的叔祖,这些人(指蔡京的子侄们)都是自己的父辈,连忙排队拜见。后来蔡嶷担任礼部尚书,暗中依附权贵,结党营私。事情败露,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大致相当于县武装部长)。宋徽宗宣和年间,恢复了他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当杭州的知州。蔡嶷这个人喜欢发怒,徇情枉法,随意使用酷刑。后来,因为克扣犒赏西北守军的丝绸,激怒了守军,想要杀了他。蔡嶷翻墙逃跑,得以免于一死。皇帝下诏削去他的官职,遣送回家。 根据上面资料,“蔡解褐,即超用”,意思应该是蔡嶷刚跳出布衣行列,就被破格录用(相当于现在流行的说法“火箭升迁”)。 根据《中国人名大辞典》的介绍,蔡嶷与李元亮的关系应该比较清晰。李元亮有才,但不屑与蔡这样的奸佞之人为伍,而蔡作为主考官又想拉拢李元亮。
页:
[1]
2